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冠心康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清NO及血浆ET-1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中药冠心康预防用药对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 (AS)家兔血清一氧化氮 (NO)及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影响。方法 :采用猪油加胆固醇饲料造模法 ,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组 ) ,模型组 (M组 ) ,冠心康治疗组 (T组 ) ,复方丹参片治疗对照组 (C组 ) ,各组在实验开始 ,第 6周末 ,第 12周末取血标本测定上述参数。结果 :与M组比较 ,T组、C组均可显著提高血清NO含量 ,降低血浆ET 1含量 (P <0 .0 5 ) ,且T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冠心康有维持内源性ET 1和NO的平衡而保护正常内皮功能的作用 ,这可能是其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393例老年患者,男251例,女142例,年龄60~94(77.5±5.3)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44例,双束支阻滞12例。置入单腔起搏器255例;双腔起搏器135例;三腔起搏器1例;置入性心脏除颤器2例。结果各种并发症共29例,发生率7.4%。导线电极移位14例(3.56%),囊袋血肿6例(1.53%)、囊袋感染3例(0.76%),废弃电极脱入右室、起搏器综合征各2例(0.51%),电极导线不全断裂、心肌穿孔各1例(0.25%)。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熟练的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术后的密切观察和随访,可减少老年人永久起博器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预测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梗死相关血管。方法:回顾性分析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病人的心电图,计算STⅢ↑/STⅡ↑,STaVL压低及STv3↓/STin↑对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值。结果:共有72侧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入选,STvs↓STm↑>1.2预测LCX敏感性略低,但特异性较高,而STⅢ↑/STⅡ↑及STaVL↓相应的预测值与文献类似。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时的心电图STv3↓/STm↑比值可作为常规方法的一个补充预测其梗死相关血管。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检测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依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将患者分为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6.4×109/L)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组(>6.4×109/L),根据PCI后冠脉造影血流速度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血流正常组(TIMI分级=3)和无复流组(TIMI分级≤2),进一步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无复流发生关系,以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无复流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中性粒细胞升高组患者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33.3%vs.17.2%,P<0.05)。无复流组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7.9±4.3)×109/L vs.(6.2±3.0)×109/L,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40,95%CI为1.18~5.15,P=0.023),但是ROC曲线分析表明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不能作为诊断无复流的单项检验指标。结论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不能作为单一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家庭医疗服务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采用家庭医疗服务模式。采用Lee氏心衰积分对患者干预后心衰疗效进行评估。应用心肺运动实验和6分钟步行测试(6MWT)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评估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和再入院率。结果 经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pVO2、% pVO2和VO2无氧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MNA评分、Hb和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心衰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家庭医疗服务模式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管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患者心衰症状和心肺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足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主要由于免疫复合体的形成,导致多系统器官的病变。妊娠合并SLE增加治疗SLE的困难,对母体危害较大。对胎儿及新生儿均造成一定影响。本文仅就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互影响及处理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长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寻找有效评估ISR的临床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研究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与ISR的发生有关,但是目前针对红细胞参数与ISR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 对外周血红细胞相关参数与ISR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方法 对2010-2016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且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常规结果进行收集,对可能与ISR有关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170例,平均年龄(65.1±10.5)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血管213条,平均随访时间为(25.38±9.91)个月,发生ISR患者21例,发生ISR血管27条,发生比例为1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更小〔(89.11±3.70)fl比(91.64±4.07)fl,P=0.008〕,中位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更低(29.76 pg比31.10 pg,P=0.001),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更低〔(332.67±11.62)g/L比(338.21±10.55)g/L,P=0.027〕;两组患者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SR组相比,ISR组患者女性比例更高、血肌酐水平更高(P<0.05)。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显示,两组病变血管数量、PCI血管分布、是否为分叉病变、支架数量、支架长度及支架释放后是否应用后扩张球囊、后扩张压力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和血肌酐水平高是PCI患者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红细胞参数均不是PCI患者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CV、MCH、MCHC对于PCI患者术后发生ISR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28、0.276、0.385。结论 外周静脉血红细胞参数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ISR的发生有关,但不是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这些指标对于ISR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