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88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鳃裂囊肿和瘘管是颈部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疾患,临床误诊时有发生,以至延误患者治疗。现将收集的9个误诊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根据肿瘤所在的位置,本组病例中,属第一鳃裂瘘1例,第二鳃裂囊肿8例;男4例,女5例;均为单侧;年龄2岁至42岁;病程2月至5年。其误诊情况为:囊性水瘤1例:患儿男,2岁,父母偶然发现左颈部包块二月,不疼痛。检查见左颈中部有一囊性包块,质软,表面皮肤正常,穿刺抽出清亮淡黄色囊液,未作涂片镜  相似文献   
3.
骨代用材料及其在牙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代用材料及其在牙种植中的应用李祖兵,黄洪章综述1988年美国健康发展委员会把牙科种植的骨代用材料归类为六大代用材料之一[1].其有生物活性的骨代用材料的研究进展促进了临床技术方面的发展.骨代用材料已广泛被应用于病理、损伤后骨缺损的修复,或由于生理原...  相似文献   
4.
牙本质基质蛋白-1作为牙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其在骨形成及发育的作用与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研究表明,牙本质基质蛋白-1在骨组织中高度表达,牙本质基质蛋白-1在骨形成及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拟就牙本质基质蛋白-1在骨发育中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颞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8例上颌骨肿瘤行上颌骨切除术后,采用颞肌筋膜瓣即刻修复,术后6~30个月随访,对面部外形、张口度、语言清晰度进行观察评价。结果:7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伤口感染,所有组织瓣成活。7例面形满意,7例语言清晰度Ⅰ级,8例张口度正常或轻度受限。3个月后,组织瓣色泽、形态均接近对侧组织。供瓣区轻度凹陷。结论:颞肌筋膜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是一种面容、语言和形态恢复较为理想的方法、成活率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颏下岛状瓣(submental island flap, SMIF)是面动脉分支颏下动脉恒定供血的轴型皮瓣,与口腔颌面部缺损区相邻,其质地、色泽与头面部相似,血运充分。该组织瓣制备较简单,且成活率高,适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型缺损。然而,国内外对于SMIF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颈淋巴转移患者使用该皮瓣的肿瘤安全性、皮瓣的制备方法等方面。为统一和规范SMIF在口腔颌面-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本文集中国内多家医学院校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的智慧,达成专家共识,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循证治疗。方法:针对3例双磷酸盐用药患者出现的拔牙创不愈、牙周肿痛、溢脓等症状,提出临床问题,检索收集并评价相关证据,帮助制订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39篇,结果显示①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致病机制不明;诊断标准普遍参照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临床指南。②治疗方案为早期有骨坏死或暴露而无明显感染时,先行抗感染、镇痛等非手术治疗;感染症状复发时,行局部清创术;出现大段骨坏死或病理性骨折时,行大范围骨切除。③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尚未建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牙槽骨手术前评估。④停药并不能缓解症状和进程,但在清创和牙槽骨手术期间有利于伤口愈合,是否停药由医患双方协商确定。根据以上证据,对3例患者先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行局部清创术,随访6~12个月,疗效良好。结论: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是近年新出现的疾病。目前致病机制不明,诊断和治疗方法未统一。循证治疗可制定合理方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自1980年以来收治经病理诊断证实的甲状舌管囊肿159例,其中12岁以下小儿116例。因小儿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均有自身特点,现结合临床病例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口腔鳞癌NOS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研究Ⅱ、Ⅲ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40例口腔鳞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iNOS、eNOS、VEGF的表达。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来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iNOS、eNOS分别在 82 .9%、84.3%的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 ,而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不表达。iNOS阳性的口腔鳞癌组织 33例MVD为 34 .3± 1.5 /高倍视野。iNOS阴性的组织为 30 .2± 2 .1/高倍视野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VEGF阳性口腔鳞癌组织 2 4例MVD为 38.6± 2 .8/高倍视野 ,VEGF阴性组织为 2 4.2± 1.6 /高倍视野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iNOS、eNOS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iNOS和VEGF可促进口腔鳞癌肿瘤血管形成 ,NOS和VEGF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hBMP-2在可吸收PDLLA-nano/HA夹板、螺钉固定的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每只兔随机选取一侧下颌骨造成垂直于体部的完全骨折,分别采用PDLLA-nano/HA夹板固定组、PDLLA-nano/HA夹板固定后加入不含rhBMP-2的胶原膜组及用PDLLA-nano/HA夹板固定后加入含rhBMP-2的胶原膜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段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和HE染色观察。结果各组动物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无移位,咬合正常,X线显示由2周至12周,骨折线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最后消失,但加入rhBMP-2组比另2组在同一时间段骨折线密度更高。HE染色示在早期(2-4周)rhBMP-2组即有大量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及新生骨样组织。12周rhBMP-2组骨折线不可见,骨小梁走向趋于规则,不含rhBMP-2的2组骨小梁呈网状,不如rhBMP-2组规则,骨折线模糊。结论PDLLA-nano/HA夹板是一种优良的骨折内固定材料,加入rhBMP-2后,骨折愈合得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