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为获得高效表达孤儿核受体 (orphannuclearreceptor,Nurr1)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 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 ,构建携带Nurr1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 (adeno associatedvirus,AAV)载体 ;与包装质粒 pAAV RC和辅助质粒phelper一起用磷酸钙法转染包装细胞HEK2 93制备具有感染活性的AAV Nurr1病毒粒子 ;用病毒上清液感染原代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stromalcells,MSCs) ,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阳性细胞。 结果 :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 ,得到了序列正确的重组pAAV Nurr1;感染HT10 80细胞进行病毒滴度测定 ,每mL病毒贮存液可达 10 12 个阳性细胞 ;获得了Nurr1阳性的骨髓基质细胞 ,阳性率在 6 0 %以上。结论 :重组AAV携带的Nurr1基因能够在MSCs中表达 ,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将该细胞用于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的可能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第129位丝氨酸(Ser129)磷酸化修饰对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重叠延伸PCR定点突变法将129位丝氨酸编码碱基TCT突变为天冬氨酸(Asp,D)编码碱基GAT,获得编码模拟磷酸化α-Syn(S129D α-SYN)的DNA序列,插入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LNCX2)。包装逆转录病毒颗粒并感染多巴胺能神经细胞MN9D。通过实时定量RT-PCR鉴定α-SYN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H磷酸化水平。结果pLNCX2-α-SYN(wild type/S129D)质粒测序结果正确,并在MN9D细胞中均过表达。野生型α-SYN过表达组同正常对照组相比TH磷酸化水平降低(P<0.01),而S129D α-SYN组TH的磷酸化水平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MN9D细胞中,野生型α-SYN抑制TH的活性,而α-SYN Ser129磷酸化后TH活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反转录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和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在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四肢骨的bMSCs,原代培养8~10 d后,同时利用含EGFP和TH基因的反转录病毒上清依次转染bMSCs并进行抗性筛选,7~10 d可得到稳定表达EGFP的bMSCs,在稳定转染EGFP后10 d进行TH病毒上清的转染,7~10 d可得到稳定表达TH和EGFP的bMSCs。结果原代培养bMSCs 3~4 d后生长至70%~80%汇合,病毒转染EGFP后第2天,细胞呈现弱荧光,经G418筛选2~3 d后出现阳性细胞,约8~10 d生长融合,阳性率60%~70%,第2~5代阳性细胞比率无明显变化。TH阳性率也达60%以上。结论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可有效地将EGFP和TH基因转至bMSCs中,并能在体外稳定表达传代。这种表达EGFP和TH的bMSCs对于研究bMSCs的体内迁移分化及帕金森病(PD)的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染试剂FuGNE6与pGPu6/GFP/neo-GPC3-iRNA质粒不同比率对HepG2细胞转染效率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转染比例。方法采用转染试剂FuGNE6(以6μl为例)与GPC3-iRNA质粒(μg)比率分别为6∶0.5,6∶1,6∶1.5,6∶2,6∶4,6∶6及GPC3-iRNA量固定1μg(以此为例),转染试剂与GPC3-iRNA质粒(μg)比率分别为2∶1,4∶1,6∶1,8∶1,10∶1进行转染。分别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PI染色实验观察细胞转染效率及48h细胞存活率。结果FuGNE6固定为6μl时,质粒用量从0.5-2μg转化效率逐步增高,超过2μg后转染效率反而大大降低,各比例组在48h细胞存活率都在95%以上;质粒量固定为1μg时,随转染试剂增加转化效率不断增大,超过6∶1时,随转染试剂增加,48h细胞存活率也逐渐下降。结论FuGNE6与GPC3-iRNA比例为6∶1.5时转化效率最大,且细胞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5.
我科1985年10月至1987年10月共收治小儿肺炎1000例,最大年龄11岁,最小年龄2天。新生儿肺炎104例,入院合并心衰、呼吸困难127例,并中毒性脑病32例,7例并中毒性肠麻痹。治疗时间最短4天,最长23天,1000例中死亡18例,死亡率1.8%。雾化方法:所用超声雾化器系江苏无锡江宁机器厂生产 WH—1型,将α—糜蛋白酶毫克、卡那霉素250毫克、氟美松2毫克,麻黄素30毫克溶于生理盐水20毫升中进行雾化吸入,分轻、中、重度呼吸困难及年龄大小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生态调节剂丽珠肠乐与利巴韦林联用对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240例病毒性肠炎,随机分为丽珠肠乐与利巴韦林治疗组(120例)及单用利巴韦林对照组(120例),两组均不用抗生素、止泻收敛药,如有脱水,给予口服补液,并调整饮食。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显效率分别为80.0%和53.33%,止泻时间分别为41.32±18.92h和5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划痕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表达变化,并观察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对此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传代培养10d左右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制作划痕损伤模型,部分实验于划痕损伤前1h分别加入ERK抑制剂U0126,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及JNK抑制剂SP600125。观察细胞形态变化、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变化,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QP4mRNA表达变化。结果划痕损伤后12h,细胞形态由扁平形变为不规则形,部分细胞突起向划痕区伸出,划痕区出现GFAP免疫化学染色阳性细胞,AQP4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U0126,SB203580和SP600125预处理均能阻止此种变化(P<0.05)。结论划痕损伤引起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QP4mRNA表达下调,MAPKs抑制剂可对抗此作用,提示MAPKs信号通路参与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AQP4表达变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Sertoli细胞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ertoli细胞对体外培养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及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将大鼠Sertoli细胞与14 d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体外共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半乳糖脑苷脂(GalC),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神经前体细胞中GFAP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β-Ⅲ tubulin 阳性细胞数增多,并出现TH阳性神经元.结论:Sertoli细胞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的生长,但具有显著促神经元分化作用,并能够诱导与其共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背景:硅壳荧光磁性纳米载体表面功能化后不仅仍具备荧光性、磁性功能,而且还具有携药和携基因潜能,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实现对细胞的标记功能。 目的:制备Fe3O4@SiO2(FITC)- 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G2.0)纳米颗粒型多功能纳米载体,并评估纳米载体标记A549细胞的能力,在细胞内的分布及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 观察性实验,于2006-06/2007-06 在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合成了纳米载体,2007-07/2008-07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了复合纳米载体的生物评估。 材料和方法:15μL 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195.12 mg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G2)在无水甲醇环境中反应24 h,得到目的产物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然后将合成好的Fe3O4@SiO2(FITC)与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在甲醇溶液环境下,避光搅拌48 h,用永磁铁分离固体,并经无水乙醇洗后真空干燥,得到最终目标载体。 主要观察指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载体的大小和细胞内分布,Zeta电位测定其生理情况下电荷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ITC、DAPI和Lysotracker Blue细胞染色情况以评估载体在细胞内定位,CCK-8评估其对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计数法评价其标记细胞的效率。 结果:透射电镜分析表明,修饰的硅壳纳米载体大小约为80 nm,pH=7.4, 纳米载体zeta电位为+23.93 mV。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纳米粒主要存在细胞浆中,且能被溶酶体吞噬。CCK-8结果显示纳米载体的浓度高达1 g/L时仍无明显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计数结果表明,细胞摄取纳米粒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结论:成功制备了硅壳结构的荧光磁性纳米载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浆中,且细胞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以来,我院应用7号头皮静脉针给296例患儿做骨髓穿刺,获满意结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穿刺部位 对象:296例在儿科住院的血液病患儿及部分非血液患儿,需做骨髓排他诊断。年龄最大14岁,最小3个月,平均年龄4岁左右。男孩193例,女孩103例。 穿刺部位:胸骨5例,骼骨7例,其余均为腰椎棘突。 2 材料 7号头皮静脉穿刺用头皮静脉针,消毒用三联瓶,5ml一次性注射器一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