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在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间采用显微外科治疗的11例天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了天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选择和并发症预防。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手术疗效包括术后疼痛立即缓解、延迟缓解、明显减轻和无效。结果  6 2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 ,但在术前 17例已经转变为不典型。术中发现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单纯接触 14例、接触和移位 7例、单纯粘连 15例、粘连和移位 18例、萎缩 8例。术后平均随访 14个月 ,疼痛在术后立即缓解 32例 (5 1 6 % ) ,延迟缓解 17例 (2 7 4 % ) ,明显减轻 11例 (17 7% ) ,无效 2例。结论 病程短、症状典型、以动脉压迫为主且能够充分减压的患者 ,术后多能获得好的疗效。相反 ,以静脉压迫为主 ,病程长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术后疗效多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颞骨岩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0个成人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标本上,对40侧颞骨岩部的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发现表面结构与内部结构间有恒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表面标志定位内剖结构,并提出了颞骨岩部水平段颈内动脉和耳蜗定位第三角,对指导临床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SD大鼠动眼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经右侧颞底入路,显微手术解剖、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或海绵窦后段,行动眼神经切断并通过动眼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以及降低动物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动眼神经在岩尖部紧邻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侧进入海绵窦。在中颅底,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位于海绵窦硬膜下方。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内侧,其内下方是外展神经。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SD大鼠耐受,所有存活鼠术后均生存良好,无感染和角膜溃疡等并发症,除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瞳孔完全散大和眼球运动障碍之外,无其它神经功能障碍征象。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可方便、安全地暴露鼠颅内段动眼神经,以备各种实验干预,动物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并可应用于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视神经等颅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不同程度损伤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损伤对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5)动眼神经不损伤;切断吻合组(n=15)在海绵窦内锐性切断右侧动眼神经主干后立即用11-0无创缝线行端端对位缝合;压榨损伤组(n=15)用显微持针器完全夹闭海绵窦段动眼神经主干,持续5 s。术后观察动眼神经功能并进行神经组织学和解剖学研究。结果不同损伤均可导致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分布散乱,亚核分布结构改变,神经纤维和髓鞘的结构破坏,轴突芽生及再生纤维分布的特异性降低,而且上述改变在神经切断组更加明显。观察期中瞳孔括约肌及眼外肌的功能恢复速度与最终的恢复水平,神经压榨组都明显优于神经切断组。结论动眼神经轻度损伤较重度损伤功能恢复更好,这与幸存神经元数量较多,结构容易修复,神经元和再生纤维对眼外肌支配的特异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液体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 方法 20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血管内NBCA胶栓塞治疗,分析其疗效,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7例, Ⅳ级3例. 结果 2例Ⅰ级患者、3例Ⅱ级患者和1例Ⅲ级患者完全栓塞,其中完全栓塞的Ⅱ级患者中有1例1 a后复发;1例Ⅰ级患者、4例Ⅱ级患者和2例Ⅲ级患者90%栓塞;2例Ⅲ级患者80%栓塞; 2例Ⅲ级患者60% ~70%栓塞;3例Ⅳ级患者50%栓塞. 结论 血管内NBCA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家兔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监测方法。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两组均使用针形刺激电极,一组穿刺鼻唇沟(穿刺鼻唇沟组),另一组穿刺眶下孔(穿刺眶下孔组),均以Cz-Cv7导联记录家兔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结果两组刺激阈值和最大刺激强度均无明显差别;穿刺眶下孔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波形检出率明显高于穿刺鼻唇沟组(χ2=6.6667,P0.01),但刺激产生的肌电伪迹较明显。结论穿刺眶下孔直接刺激眶下神经能够较恒定地监测出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尽管伪迹较明显,但不影响对波形特征的判断,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真性或特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仍未完全明确,认识也不一致。本文根据近年来一些学者临床观察、手术所见、病理解剖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研究成果,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神经压迫学说。1 中枢病因学说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EphrinB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神经干细胞(NSC)的分化调控使其向神经元分化,是将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移植和替代治疗的关键。EphrinB2基因主要在神经细胞间相互作用、神经轴突导向和神经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 。本实验旨在研究EphrinB2基因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人胚胎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和所起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Hoechst3 3 3 42、ATRA、DMEM、F12细胞培养基和N2添加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美国Sigma公司)。表皮生长因子(EGF ,美国Invitrogen公司) ,小鼠抗人Nestin抗体(美国Bdbio science公司) ,小鼠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对比分析2000年-2002年间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及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结果 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病程3.1年,平均发病年龄60.3岁。其中20例(44.4%)患者中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的单一分支,其余25例(55.6%)疼痛均累及2或3个分支。术中见39例(86.7%)为动脉压迫,6例(13,3%)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4例(97.8%),明显减轻1例(2.2%)。而在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病程8.7年,平均发病年龄55.5岁,疼痛均累及三叉神经的2或3个分支。术中见10例(58.8%)为动脉压迫,7例(41.2%)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5例(294%),明显减轻10例(58.8%),无效2例(11.8%)。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患者,这可能与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晚、疼痛多呈单支分布、且以动脉压迫为主以及术中能够实现充分降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