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的自然变化,为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相关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5只、假手术组(B组)10只和脊髓损伤组(C组)35只,B组行单纯椎板切除术;C组在椎板切除基础上用横断法制成T10完全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对3组大鼠术前,B组术后1、2周,C组术后1、2、4、12、24周进行BBB评分,并检测腓肠肌的运动单位计数(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ion,MUNE);再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坐骨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运动终板-腓肠肌的形态变化。对3组所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组术后各时间点的BBB评分与术前及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4周时的BBB评分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前MUNE数值与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2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1、2周时坐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外形正常。C组术后1、2周时与A组、B组无明显差异;4周时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板层分离;12周时髓鞘崩解明显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清晰;24周时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融合,新生神经纤维管细壁薄,无髓神经纤维增多,高倍电镜观察见崩解的髓鞘板层模糊。A组肌细胞肌束膜及肌内膜边界清晰,肌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B组术后1、2周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C组术后1、2周时,除肌细胞截面积轻度缩小外,与对照组无明显不同;4周时肌细胞截面积缩小,局部肌细胞破坏;12周时多数肌细胞边界模糊,细胞核相对聚集,结缔组织增生明显;24周时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可见大小不一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更加明显。A组和B组术后1、2周运动终板结构清晰完整。C组术后1、2、4周时运动终板结构较A组、B组无明显差别;术后12周时相对完好运动终板与破坏运动终板并存,高倍电镜下观察见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层次分明,各层结构内可见细小颗粒,突触间隙内可见多个类圆形突触小泡,肌板清晰,同时也可见突触皱褶及突触前、后膜不可辨,肌板结构不清晰;术后24周时找不到运动终板。结论:大鼠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和骨骼肌形态结构随时间退变程度逐步加重甚至消失;损伤后12周时已有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显著的结构损害和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2.
<正>鹿角形肾结石是目前泌尿外科结石治疗的难题。本文探讨局麻下二期F26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通过局部麻醉下二期F26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89例患者,均为鹿角形肾结石行微通道经皮肾镜(mPCNL)后残留结石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2例;右侧61例,左侧27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54例儿童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因、伤情特点。初步探讨儿童脊髓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54例儿童脊髓损伤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一般状况,受伤机制,脊柱、脊髓损伤的节段,残损分级以及治疗康复的方案、效果。结果:本组平均年龄7.1(0.5~14)岁,男:女=1:1,伤因中车祸伤占38.9%,脊髓炎占24.1%,舞蹈练习占9.3%,损伤节段胸髓占72.2%,颈髓占20.4%,其中完全损伤占64.8%(35/54)。结论:本组儿童脊髓损伤以车祸、脊髓炎、坠落伤为主,舞蹈练习损伤比例亦较高。损伤节段以胸髓最多见,且完全损伤者为多。只有不完全脊髓损伤获得一定程度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6月的40例中上胸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anley-Eskay分类:压缩骨折4例,爆裂骨折11例,骨折脱位23例,爆裂脱位2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标准):A级29例,B级3例,C级4例,D级0例,E级4例.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36例,均为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40例均获随访,平均32个月.非手术治疗组,3例骨折愈合,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16个月后出现后迟发性后凸畸形合并神经功能损害,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治疗组,术后影像学复查,胸椎序列恢复良好,脊髓无压迫,内固定均无松动断裂,后路植骨已融合,椎弓根钉位置不良5枚,但畸形无加重.脊髓损伤A级29例中仅1例恢复至B级,B级3例中1例恢复至C级,C级4例中2例恢复至D级.伤后1周内MRI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4例随访时均获1个级别的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后日常生活动作能力(ADL)评分平均提高(22.53±6.25)分.[结论]中上胸椎骨折脊髓损伤发生率高且严重,多为完全性,预后差.伤后1周内MRI髓内出血信号长度<4 mm者预后相对较好.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新鲜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脊髓损伤早期康复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盆底肌电刺激在女性尿失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对女性尿失禁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 对43例女性尿失禁患者应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电极探头置于阴道中部,在不同的电流状态下,间歇刺激阴部神经。结果 尿失禁患者渗、漏尿事件减少46%,尿频次数减少49%,24h内排尿次数在10~12次之间;患者的总主观改善率为68%,总客观改善率为74%。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对女性尿失禁有明显疗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康复期间发生跌倒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并接受康复治疗的773例SCI康复期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跌倒分为跌倒组及非跌倒组,总结跌倒的特点并对可能影响患者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22例发生过跌倒,其特点是:跌倒发生时间多在下午7点到10点(11例,50.0%);发生地点包括病室内(8例,36.3%)、户外(6例,27.3%)及训练室(4例,18.2%);跌倒多致严重损伤,其中骨折多见(9例,40.9%);跌倒致伤部位多为头颈部(11例,50.0%);跌倒方式多为轮椅驱动跌倒(10例,45.5%).单因素分析显示SCI患者跌倒与跌倒史、步态、辅助器具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认知状态、陪护状况、药物(降压降糖药、精神类药物、抗痉挛药物)以及合并多系统疾病疾患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I患者跌倒与抗痉挛药物、精神类药物、辅助器具使用、陪护状况显著相关(P<0.05).抗痉挛药物(OR=8.571)、精神类药物(OR=5.486)、辅助器具使用(OR=16.977)是SCI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OR均>1),其中,辅助器具使用(OR=16.977)是最危险的因素.而良好的陪护是保护因素(OR<1).[结论]在纳入本研究的跌倒危险因素中,使用辅助器具、服用抗痉挛药物及精神类药物是影响SCI患者跌倒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使用辅助器具是最危险的因素.而陪护是跌倒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瘫痉挛解除后足畸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军卫  洪毅 《中国康复》1996,11(4):158-159
痉挛型脑瘫58例行L_2—S_1节段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患者的下肢痉挛均巳解除.通过术前术后足畸形的对比,发现SPR术能使多数痉挛所致足畸形在术后得以完全矫正,并减轻痉挛与软组织挛缩同时存在的足畸形的严重程度,预防软组织挛缩,避免足畸形加重,而对跟骨畸形影响较小.本组病例中扁平外翻足畸形多见,在治疗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脊髓损伤的辅助检查手段除了影像学以外,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诱发电位因其准确率高、操作简便应用较多。目的:综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兔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输入“脊髓损伤,诱发电位,动物模型,Spinal cord injury,evoked potential,animal model”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文章33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详细阐述了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在动物实验中的操作方法、波形分析、应用价值、影响因素及诱发电位与动物预后功能评价。其中体感诱发电位是反应脊髓后索功能的很好指标,操作简便,对检测患者感觉功能的变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运动诱发电位能为各种脊髓疾病提供敏感而精确的诊断,尤其在患者治疗和康复期间可作为重要的评估手段。而两者连用效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对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将30只成年SD雌性大鼠用改良Allen法(10g×2.5cm)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损伤节段的上下各一个节段椎板间隙,放置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刺激器(可提供500—600μV/mm的直流电场,每15min改变一次极性),实验组实验后即刻给予直流电场环境干预至实验后2周,而对照组不予直流电场的条件。在实验后第1,3,7天,2周通过BBB评分观察双侧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并于实验后2周通过:①形态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观察局部脊髓的变化。②神经电生理:运动诱发电位观察脊髓运动传导的变化。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2周的BBB评分:实验组左后肢4.0±3.27,右后肢3.9±3.41;对照组左后肢4.9±3.35, 右后肢4.1±3.47;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差:实验组左侧1.01±1.33,右侧0.16±0.09;对照组左侧2.15±4.44,右侧1.10±0.50;波幅差:实验组左侧1.86±1.45,右侧1.50±0.75;对照组左侧3.94±2.35,右侧2.76±1.30; 右下肢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脊髓运动传导有所改善。 结论:伤后2周,交替极性的直流电场能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传导功能,但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也未见显著性差异。直流电场对大鼠脊髓损伤的长期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