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 评估对老年颈椎病患者(≥60岁)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3年随访的63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67.78岁。评估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并根据患者年龄段(低龄,≥60且<70岁,n=49;高龄,≥70岁,n=14)和术前病程时间(>1年,n=21;≤1年,n=42)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和NDI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45±3.87)分恢复到术后(13.85±3.73)分,NDI由术前(25.52±4.13)%恢复到术后(13.14±3.24)%。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轴性症状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低龄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年患者恢复时间(10.21±2.46)个月高于低龄老年患者(7.92±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病程<1年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52.13±9.45)%,优于病程≥1年患者的(43.1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病程患者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颈椎手术病例再次手术情况,分析颈椎再次手术的风险因素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所行颈椎手术患者共1043例,其中颈椎再次手术5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手术节段、手术入路、是否内固定、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第一次手术术前诊断、第一次手术前白细胞数值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住院天数、白细胞数值和术中出血量是颈椎再次手术的重要风险因素。脊髓再次受压、肿瘤复发、伤口不愈合是颈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于具有相关风险因素的患者,除了告知颈椎再次手术高风险外,还可以规范肿瘤术后放化疗,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适时复查感染指标,加强宣教术后制动和佩戴颈围保护,努力降低再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科采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8.2±3.2岁(25~32岁),术前平均病程为16.3±5.7个月(7~24个月)。峡部裂节段均位于L5。术后3个月、1年时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行X线、CT等检查,分析术前和术后L5/S1椎间活动度变化及椎间不稳发生率变化情况,并评价患者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0.0±24.1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40±15ml。平均随访18.5±5.0个月(12~24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3±2.5分,ODI为(67.0±15.1)%;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0±1.2分和(17.2±4.5)%,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时分别为1.0±0.6分和(9.1±5.3)%,较术后3个月时进一步改善(P0.05)。术前L5/S1间隙活动度为13.1°±2.1°,存在腰椎不稳或小于Ⅰ度滑脱者共15例(83.3%,15/18);术后1年时分别为9.3°±1.6°和2例(11.1%,2/18),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时随访患者峡部裂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应用Smiley face rod固定系统治疗L5椎弓峡部裂具有创伤小、对神经干扰少、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提高椎间稳定性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T1ρ-MRI技术定量评价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L4/5退变性失稳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LIF组和Wallis组,分别为22例和20例。通过T1ρ-MRI技术以及拍摄X线片,测量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24个月。【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Wallis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两组ODI、JOA评分改善率以及L3/4节段影像学退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两组L3/4椎间盘T1ρ值末次随访均存在下降趋势,且PLIF变化值明显大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PLIF术式相比,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具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且可显著延缓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中PG退变趋势,但两者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运动单元与双运动单元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不完全爆裂骨折(AO分型为A1型和A3型)的疗效,探讨单运动单元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1型和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41例。按随机数字法将两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和双运动单元固定组,A1型组分别为35例和26例,A3型组分别为41例和39例。通过腰功能评分及脊髓神经功能2000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结果;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终末随访时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指数评估影像学结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18个月。结果14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单运动单元固定组平均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A1型组,单运动单元固定组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组椎体楔变矫正指数与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A3型组,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失败率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运动单元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部分A1及A3型胸腰椎骨折,可取得与双运动单元固定相近甚至更佳的疗效,且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对于A3.2型胸腰椎骨折,因其失败率较高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椎管内髓外肿瘤诊疗方法并分析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168例椎管内髓外肿瘤患者,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通过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患者病程、年龄、术前JOA评分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42岁(7~ 73岁),平均病程18.6个月(2~28个月).肿瘤位于颈段者45例(28.7%),胸段者62例(39.5%),腰骶段者61例(38.9%),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分别占53.6%、22.6%.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29.8个月,肿瘤完全切除160例(95.2%),部分切除8例(4.8%).JOA评分:术前5 ~12分,平均7.6分,术后8~l6分,平均13.8分,改善率为66.0%.依据Epstein标准:优150例,良10例,改善8例.患者病程、年龄与临床改善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术前JOA评分与临床改善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13.[结论]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与病程、年龄、术前症状存在显著相关性.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检和影像学MRI检查是关键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腰椎内固定方法之一,但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固定效果不甚理想。为克服这一不足,Santoni等学者提出皮质骨钉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内固定技术,该文就其概念、技术特点、钉道特征和螺钉定位方法、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和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8~128个月,平均(67.8±65.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断裂发生,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根据Symon和Lavender 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改善率为90.9%。按JOA评分末次随访较术前提高(7.0±3.3)分,改善率为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SAC较术前平均增加(7.29±3.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16.91±0.51)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ADI较术前平均减少(4.51±1.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 ADI为(2.02±0.18) mm,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未见明显丢失。结论Magerl技术联合单椎板夹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远期效果满意,能提供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植骨融合率高;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通过牵引逐步使寰枢椎完全复位,术中应操作规范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