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对老年颈椎病患者(≥60岁)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6月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并获>3年随访的63例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60~80岁,平均67.78岁。评估所有患者手术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之后每半年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并根据患者年龄段(低龄,≥60且<70岁,n=49;高龄,≥70岁,n=14)和术前病程时间(>1年,n=21;≤1年,n=42)对部分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和NDI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45±3.87)分恢复到术后(13.85±3.73)分,NDI由术前(25.52±4.13)%恢复到术后(13.14±3.24)%。术后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和术后轴性症状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5%。低龄老年患者和高龄老年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年患者恢复时间(10.21±2.46)个月高于低龄老年患者(7.92±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病程<1年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52.13±9.45)%,优于病程≥1年患者的(43.17±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病程患者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老年颈椎病患者行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并获随访患者共239例,其中男155例,女84例,年龄12~85岁.患病种类包括颈椎骨折脱位47例(19.67%),肿瘤6例(2.51%),颈椎结核3例(1.26%),颈椎病183例(76.56%).对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239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共计12例(5.02%),男7例,女5例,内固定松脱或位置不佳共6例(包括外院2例),发生率2.51%;喉返神经损伤1例,发生率0.42%;肺部感染1例;血肿形成1例;食道瘘1例;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时翻修,均预后良好;术后发生食道瘘1例,及时发现后行修补术,清创后再行胃造瘘术,食道造影确认愈合后拔除造瘘管,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发生喉返神经损伤患者1例经过激素、脱水等药物保守治疗,术后1个月内恢复至正常;1例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并囊肿形成,穿刺抽液联合抗生素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颈椎前路内固定有其特殊性,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规范操作,个体化评估和诊治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比较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2009年,22例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12例,传统手术入路方式10例。患者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腰椎MRI所示的多裂肌横截面面积。 结果 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手术前后L4/L5/S1各平面的多裂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入路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C2/3椎间盘切除,钢板置入内固定加椎问植骨是治疗Hangman骨折的常用术式.该术式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目前尚缺乏相关实验评价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研究.目的:评价钢板置入内固定+椎间植骨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正常成人新鲜冷冻颈椎,每一标本依次制作成以下3种状态组:即正常对照组、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组.按以上顺序应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测试每一状态C2/3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C2/3节段前屈、后伸、旋转及侧弯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增大(P<0.05),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组旋转方向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大(P<0.05);与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组相比,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组C2/3节段前屈、后伸及侧弯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减小(P<0.05).结果提示钢板置入内固定能够在前屈、后伸及侧弯方向恢复Ⅱ型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然而在旋转方向缺乏稳定作用,术后需辅以外固定以确保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132例。按AO分型,A型117例,B型8例,C型7例。通过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wI)、骨折节段矢状指数(SI)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8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6ml。随访128例,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11~54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椎WI和S1分别为(42.96±11.51)%和13.06°±4.13°,术后WI和S1分别为(21.78±7.66)%和4.47°±2.28°,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2例外,最后一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骨折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与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在8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标本依次行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及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强化固定.对标本施加扭矩为4 Nm的疲劳载荷共2 000次,加载频率为0.5 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完整、骨折、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和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角位移运动范围(ROM).结果 两种固定状态及疲劳后各方向ROM均明显小于正常及骨折状态(P<0.05);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骨水泥强化固定状态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分别为0.40°、0.53°、0.86°、0.55°,疲劳后前屈、后伸、侧屈、旋转ROM变化值分别为0.10°、0.07°、0.19°、0.08°,均小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组,尤其在旋转和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的即刻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载荷效果.但在前屈和旋转方向,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并骨水泥强化优于单纯单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岁。因反复的颈项部僵硬感、活动受限1年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僵硬感,伴颈活动受限,无头晕、头痛,无四肢麻木、乏力感。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颈部扭伤”未予特殊处理。近2个月来,患儿夜间睡眠出现打鼾及颈部疼痛感,无呼吸、吞咽困难。再次于当地医院就诊,疑为颈椎结核,胸部X线透视未见异常。颈椎X线检查示,寰椎稍向前移,寰椎前弓、枢椎齿状突及椎体前缘溶解破坏,寰、枢椎椎体前缘有明显软组织肿块隆起,气管明显受压并向前移位(见图1a)。CT检查示,枕骨斜坡后份、寰椎前弓、枢椎齿状突右份可见溶骨性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强化,密度不均匀,CT值:38~93hu(见图1b)。  相似文献   
8.
单节段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2月,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A3.1型(37例)、A3.2型(30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摄X线片来测量骨折椎楔变指数、骨折节段矢状位指数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腰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用时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7 ml.随访65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9.8个月(4~27个月),全部骨性融合,除1例出现螺钉松动外,无内固定失败.术前骨折节段平均矢状位指数及骨折椎楔变指数分别为13.06°、42.96%,术后分别为4.47°、21.7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除2例外,最后随访末见明显矫正丢失(P<0.05).临床腰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 经骨折椎单节段复位固定融合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出血少、脊椎运动功能单位丢失减少等优点,可用于治疗部分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颈椎手术病例再次手术情况,分析颈椎再次手术的风险因素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5月至2015年5月所行颈椎手术患者共1043例,其中颈椎再次手术5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手术节段、手术入路、是否内固定、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第一次手术术前诊断、第一次手术前白细胞数值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住院天数、白细胞数值和术中出血量是颈椎再次手术的重要风险因素。脊髓再次受压、肿瘤复发、伤口不愈合是颈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对于具有相关风险因素的患者,除了告知颈椎再次手术高风险外,还可以规范肿瘤术后放化疗,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适时复查感染指标,加强宣教术后制动和佩戴颈围保护,努力降低再手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