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们以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竞争性拮抗剂RU38486(简称RU486)阻断大鼠体内的GR,并通过检测肺、肾组织匀浆中荧光标记白蛋白的含量,观察了烫伤后12h大鼠肺、肾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以及阻断GR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烫伤后12h,大鼠肺、肾组织匀浆中荧光标记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肺:P<0.05;肾:P<0.001);阻断GR后再烫伤大鼠,其肺、肾组织匀浆中的荧光白蛋白含量又显著高于烫伤组(P<0.05)。提示:①烫伤后12h,大鼠肺、肾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②GR减少可加重烫伤所致的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并可逆转内源性糖皮质激素(GC)稳定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鼠进行肾缺血再灌注对肾乳头微循环影响的活体观察。结果显示:肾动脉阻断后,肾乳头直血管出现短暂性缺血苍白,继而节律性运动加强,进行性扩张,血液钟摆样倒流,肾乳头呈明显充血现象。再灌流后,部分直血管不能复流,呈持续淤滞状态;复流直血管痉挛性收缩,致乳头血流量明显减少。组织学检查见肾髓质血管内大量RBC聚集,肾浅皮层循环状态良好。提示:肾乳头缺血时的充血反应是对缺血性损害的保护性机制,也是导致缺血后再灌流时髓质血流淤滞的原因之一;前列腺素在这一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大鼠中性粒细胞(PMNS)后,采用PMNS与玻璃珠粘附的模型,通过给予Dex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剂Mifepristone(RU_(38486))研究大鼠PMNS粘附过程中GR的作用。结果显示,Dex可以明显抑制PMNS的粘附,其作用随着Dex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单纯给予不同浓度的RU_(38486)未发现明显的PMNS粘附增强,说明RU_(38486)本身对离体的PMNS粘附没有明显的作用;若同时给予Dex和RU_(38486),则Dex抑制PMNS粘附的作用逐渐减小,直至完全逆转。该结果强烈提示:糖皮质激素(GC)具有抑制PMNS粘附的作用,其作用是通过GR介导的,当GR被阻断时,这一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4.
本文活体观察了不同红细胞压积(HCT)大鼠烫伤后肾乳头直血管微循环改变。结果发现:不同HCT大鼠烫伤后均出现程度不同的直血管扩张、渗出、RBC聚集、血流速度减慢甚至部分停滞和流动直血管数(FVN)的减少。但其严重程度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血浓缩组(HCT55—60%)肾乳头微循环障碍明显重于正常(HCT46%)组;而血稀释组(HCT35—38%)较其它烫伤组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说明:血液浓、释对烫伤大鼠肾髓质微循环产生明显影响;血稀释治疗对改善烫伤引起的肾髓质微循环障碍,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发伤病人机械通气时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在治疗并发有重度肺功能障碍的多发伤病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 5例多发伤病人在实施机械通气过程中予以营养支持 ,并检测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指标 ,其中 19例早期采用全胃肠外营养 ( TPN)支持 ,6例采用肠内营养 ( EN)。结果 :痊愈 16例 ,4例转手术科室 ,3例死亡 ,2例持续植物状态。 16例痊愈者营养支持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均有显著提高 ( P<0 .0 5)。结论 :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控制多发伤病人因高代谢状态导致的营养和免疫衰竭 ,合并严重肺功能障碍而实施机械通气者平稳脱机 ,并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估2 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6 种骨标志物(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骨 保护素、碱性磷酸酶和骨硬化蛋白)水平是否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相关。方法 选取2015 年9 月— 2018 年12 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 患者200 例,其中100 例在2 年的随访过程中出现了 CVD。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CVD 分为CVD 组和无CVD 组,每组100 例。用多重试剂盒法测量血清中 6 种骨标志物,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骨标志物与CVD 风险的关系。结果 CVD 组年龄、糖尿病 病程、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骨粘连蛋白、骨保护素、碱性磷酸酶、骨硬化蛋白水平较无CVD 组高(P <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血浆浓度的骨桥蛋白水平[Ol ^ R=5.112(95% CI :1.032,22.423), P =0.000] 是T2DM 患者发生CVD 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骨桥蛋白是T2DM 患者CVD 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其他5 种骨标志物和CVD 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血液中性粒细胞(PMN)粘附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兔30% TBSA Ⅲ度烧伤,于伤后即刻,2,4,8,16,24,48 h取血分离获得PMN,测定PMN粘附率及其粘附分子CD11a/CD18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中PLA2和TNF的改变。结果:烧伤早期PMN粘附率及粘附分子CD11a/CD18均明显高于伤前组,尤以伤后8 h为最显著,然后逐渐下降,至48 h后恢复至烧伤前水平,PMN粘附率与CD11a/CD18两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90);烧伤后血浆中TNF,PLA2也开始升高,分别于烧伤后即刻与24 h达峰值。结论:烧伤早期PMN粘附率及粘附分子CD11a/CD18均明显升高;粘附分子CD11a/CD18可能是介导烧伤后PMN粘附的重要因素;烧伤早期TNF,PLA2的变化可能也是PMN粘附改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分析心肺复苏成功后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 收集1997~2001年在院内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并维持超过6h以上,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的年龄超过18岁的成年患者。从病例中提取数据记录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出院时结局、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50例纳入本研究。最终死亡35例(70%),痊愈出院6例,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陷出院9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心肺复苏前超过8min(P=0.043)、自主循环恢复48h后仍然神志不清(P=0.003)、自主循环恢复后48h内出现低血压状态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维持(P=0.023)、高热(P=0.029)、多尿(P=0,043)、高血糖(P=0.019)。存活组和死亡组在下列项目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年龄、性别、心肺复苏持续时间。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死亡率仍很高,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肺复苏前超过8min、自主循环恢复48h后仍神志不清、自主循环恢复后48h内出现低血压状态或需要血管活性药维持、高热、多尿、高血糖。  相似文献   
10.
补充力肽的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补充力肽的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静脉营养;力肽组:除给予静脉营养外,按1.5Ml/kg补充力肽。分别在静脉营养治疗前1d及治疗后第4、7、14天测定氮平衡、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病人耐受性指标。结果:治疗第7天后两组病人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增高,但力肽组增高更明显;病人耐受性指标中,力肽组无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出现血葡萄糖和总胆红素升高。结论:补充力肽比单纯肠外营养更能明显改善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和免疫功能的效果,提高病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