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197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40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144篇
内科学   12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497篇
预防医学   98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11篇
  2篇
中国医学   1024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持续炎症和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RA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公共卫生负担日趋严重。雷公藤具有祛风通络、除湿止痛、解毒杀虫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皮肤病等,尤其在治疗RA方面疗效显著。从实验药理学与临床研究2个方面系统综述近年来雷公藤治疗RA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雷公藤单味药应用、雷公藤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以及雷公藤与化学药联合用药,以期促进雷公藤用于RA治疗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合理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2.
"角药"是由3味中药联合应用、配伍而成,相辅相成,互为犄角。《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大量的角药运用,根据其在方剂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文章分别从独立成方、方剂中主要作用、方剂中次要或辅助作用以及多组角药联合作用4个方面对经方中茯苓"角药"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对细菌性角膜炎模型鼠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对照组以及空白组,每组12只大鼠。采用细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症状评定观察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的疗效,通过细菌清除率、角膜细菌菌落计数,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角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及CD4+/CD8+的水平讨论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的作用机制。结果:1)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可降低细菌性角膜炎性反应状评分,提高细菌清除率,改善角膜基质层的病理结构;2)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可提高细菌性角膜炎模型鼠外周血血CD4+、CD8+的表达水平,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CD4+/CD8+比值相对稳定,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散风除翳法能有效改善细菌性角膜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外周血中CD4+,CD8+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分析经典名方和现代医家运用土茯苓的临床配伍及用量,探讨得出其临床用量范围为9~240 g。依据疾病和证型的特点,选择土茯苓的不同配伍和用量,如配伍威灵仙等解毒除湿,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常用30~60 g;配伍败酱草利湿通淋,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常用15~60 g;配伍椿根白皮等解毒杀虫,治疗妇科疾病,常用10~60 g。若病情急重,或病程缠绵,可重用至120~240 g,但应用大剂量时需注意配伍防护,随病情变化及时加减,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5.
导师花宝金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认为"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癌毒"是肿瘤发生的必要条件。收集导师多年临床组方,归纳、总结后发现清热解毒或攻毒散结之法常贯穿于始终。结合现代药物理论及导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临床常用七组抗癌解毒药对:(1)夏枯草、半枝莲;(2)石见穿、猫爪草;(3)金荞麦、蒲公英;(4)龙葵、白英、白花蛇舌草;(5)山慈菇、浙贝母;(6)藤梨根、蛇莓;(7)全蝎、蜈蚣。通过整体与局部的辨病与辨证、根据肿瘤的不同类型及发病阶段,结合癌毒的病机特点,灵活运用抗癌解毒药对,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丹参黄芪配伍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获取丹参和黄芪活性成分,基于CTD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关键靶标。借助STRING软件对心绞痛和冠心病的靶标基因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基于分子对接(Sybyl2.1)对筛选所得的丹参、黄芪的活性成分与心绞痛及冠心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借助Cytoscape3.5.1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模型。结果:丹参黄芪共筛选出61个活性成分,其中丹参44个,黄芪17个。筛选出冠心病靶标25个,心绞痛靶标7个,通过靶蛋白PPI网络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Toll样受体4、载脂蛋白E、脂肪酸转运蛋白、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3、尿激酶为冠心病和心绞痛疾病的关键靶标蛋白。分子对接发现黄芪单味药、丹参单味药、黄芪丹参配伍用药可能通过调节尿激酶(PLAU)、载脂蛋白E (APOE)、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发挥抗冠心病及心绞痛的作用。结论:从分子层面筛选丹参黄芪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关键活性成分及靶点,为其配伍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手术动力设备的电磁兼容测试方法,为多功能手术动力设备测试提供指引。方法通过对常见手术动力设备的不同功能逐一测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不同功能在同一检测项目中的差异。结果传导发射(Conduction Emission,CE)与负载引起的功率变化有关,辐射发射(Radiation Ernission,RE)与负载引起的功率变化无必然联系。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与负载刀头到设备输入插口的插入损耗有关。结论可选择输入功率较大的负载进行CD和RE测试;电路原理不明确时,还可通过频谱仪预测判断后,选择出现最大幅值的负载进行RE测试;ESD测试选择插入损耗最小的负载测试;其余抗扰度项目可选取任一负载测试。  相似文献   
8.
《备急千金要方》集中体现了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首开脏腑论治先河,脏腑卷下分列虚实,提示辨证法门,方药罗列其中,以方示法。《备急千金要方》腑实热内容,以寸口脉位定脏腑,以阳实脉象示病性,以关联经脉及脏腑病症为提纲,以热邪充斥,经腑、脏腑同病为病理特征。依据各腑实热的病理特点,结合《千金翼方》本草理论,分析其组方用药特色,随腑实热病性不同有清养、清泻、清宣、清解等功效,视其兼证而用安神、泻下、利水、行气、凉血,解毒散结等药物。其组方配伍思路既可以针对现代疾病如不寐、头痛、乳痈、口疮、便秘、癃闭等提供借鉴,也可为临床新药开发提供方源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芩、板蓝根、白头翁、虎杖、白花蛇舌草5种清热解毒代表药物抗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免疫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后的不同时相(初期、极期、后期),采用ELISA法,动态观察清热解毒代表药物对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5种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黄芩在感染后第3日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并于感染后各时相均可增加IFN-γ含量,感染后第1~5日增加IL-10含量。板蓝根在感染后第3日能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第3~5日降低IL-6含量,并在感染后第1天升高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3~5日能升高IFN-γ含量。白头翁在感染后第3日能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IL-6含量,同时显著升高IL-10含量。虎杖在感染后第1日可显著升高血清IL-10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白花蛇舌草在感染后第3日降低血清IL-6含量,在感染后第5日升高IFN-γ含量。结论黄芩的抗流感作用主要表现在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极期;板蓝根在流感病毒感染的各个时相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白头翁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可抑制炎性损伤;虎杖在感染流感病毒的初期与后期均可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白花蛇舌草在流感病毒感染的极期及后期均可起到一定的抗免疫炎性损伤。各药物均具有抑制炎性损伤、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防止休克、退热和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机体免疫,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乌头止痛功效与其峻烈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总结乌头的不同配伍在痛证治疗方面的应用,为临床灵活运用乌头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医籍,搜集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及相关用药经验,从痛证的不同病因病机探讨乌头的配伍应用,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一般规律。[结果]在风、寒、湿、瘀等以实邪结聚,阻滞经络为主要病机的痛证中,多取用乌头辛热发散之药性祛除病因,同时消除湿浊、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来达到止痛目的;热痛虽为邪实疼痛,但其病机与乌头大辛大热之性不相适宜,治疗应配伍石膏、知母、白芍等与之药性相反的药物,起到"去性存用"的效果;虚痛的治疗应以标本兼治为原则,在补虚扶正的基础上保留或增强乌头的止痛作用",减毒增效"成为其应用的关键;在外伤、麻醉、癌痛等各类杂痛中,重视对乌头药理活性成分及其抗炎镇痛效应的现代研究,并结合历代医家方药,侧重于发挥乌头"对症治疗"的作用。[结论]乌头为止痛之要药,通过准确辨证,合理配伍,各类痛证均可大胆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