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除翳解毒方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大鼠模型血清中CD4~+、CD8~+T细胞及其比值的影响,从细胞免疫水平探讨除翳解毒方对HSK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西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每组20只;中西药治疗组给予除翳解毒方~+更昔洛韦眼凝胶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眼凝胶治疗。各组大鼠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照相,泪液细胞学培养,Biw;第6 w末,模型组、中西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大鼠行紫外线照射,制造复发感染模型;第10 w末,处死全部大鼠,行角膜组织氯化金染色检测角膜神经纤维,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及其比值。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原发、复发感染HSK大鼠模型;氯化金染色模型组大鼠角膜神经纤维束稀疏、变细、变短;中西药组大鼠治疗后角膜神经纤维较丰富,呈网络结构;西药组神经纤维束较稀疏,大致呈网络结构;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加,CD4~+/CD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药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CD4~+T细胞增加,CD8~+T细胞减少,CD~+4/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药组与西药组比较,CD4~+T细胞增加, CD8~+T细胞减少, CD4~+/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翳解毒方能够增加CD4~+、减少CD8~+T淋巴细胞数量,可以调节复发性HSK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减少HSK复发。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内酯醇对EAE大鼠外周血CD_4~+/CD_8~+及IL~(-6)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昌胤  郑和忠  杨小艳 《陕西中医》2006,27(8):1016-1018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外周血CD4+/CD8+及IL-6的影响。方法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和福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急性EAE;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予以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Tri),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ELISA法检测IL-6水平;HE染色和Loyez氏髓鞘染色观察病理和髓鞘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和低剂量Tri组比较,高剂量Tri组CD4+/CD8+和IL-6明显降低(P<0.05,P<0.05);脑和脊髓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髓鞘结构完整。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EAE的治疗有剂量相关性,其作用机制与其降低CD4+/CD8+和IL-6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蝎蜈蚣对CIA大鼠外周血和小肠黏膜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除正常组外均复制胶原免疫性关节炎后,并随机分成模型组、全蝎蜈蚣高、中、低剂量组和Ⅱ型胶原蛋白治疗组,给药40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和小肠黏膜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和PP结T淋巴细胞均表现为CD4*T细胞明显升高或有升高趋势,CD4+/CD8+则在外周血升高而在PP结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所有治疗组对CD3+T淋巴细胞作用不明显,全蝎蜈蚣各剂量组均可明显下调PP结CD4+,CD8+T细胞水平,升高CD4+/CD8+水平(P<0.05或P<0.01),同时外周血方面高、中剂量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对CD8+T淋巴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全蝎蜈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途径是调节CIA大鼠外周血和肠黏膜局部T淋巴细胞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黒睛排斥汤在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作用的机理。方法角膜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为A组(模型对照),B组(灌服黒睛排斥汤4 g/(kg.d)),C组(灌服黒睛排斥汤4 g/(kg.d)+CsA 10 mg/(kg.d))。行封闭群大鼠SD-Wistar组间同种异体全板层角膜移植,观察植片存活状况;应用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受体局部和全身免疫状态机制进行检测。结果 1.角膜植片存活时间:A组(10.38±1.69)d,B组(13.00±2.03)d,C组(22.50±3.07)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外周血淋巴细胞CD4+和CD8+亚群:术后7 d,CD4+,CD8+,CD4+/CD8+各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14 d,C组CD4+、CD4+/CD8+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21 d,B、C组CD4+、CD4+/CD8+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各组CD8+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B组、C组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被明显抑制,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C组更为明显。结论黒睛排斥汤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大鼠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含量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核酪口服液组4组各12只,采用改良烟熏法复制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T细胞亚群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8+、CD^ 4+/CD^8+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核酪口服液组CD^4+、CD^8+及CD^4+/CD^8+升高;与核酪口服液组比较,隔药饼灸组CD^4+、CD^8+、CD^4+/CD^8+升高更明显。结论:隔药饼灸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含量,提高CD^4+/CD^8+,起到对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雷公藤颗粒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小鼠的疗效及对骨髓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再障小鼠模型,分为5组,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ig),复方雷公藤低、高剂量组(分别为生药10.63,13.29 g·kg-1,ig)、十一酸睾酮(22 mg·kg-1,ig),连续给药35 d,取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CD4 +/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CD4+,CD8+,CD4 +/CD8+各指标均较正常组下降,其中CD4+,CD4 +/CD8+T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十一酸睾酮组与模型组相比,CD4+,CD8+均有所下降,但CD4 +/CD8+T细胞较之上升,但统计学均无明显差异,复方雷公藤颗粒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CD4+,CD8+,CD4+/CD8+均升高,其中CD4+,CD4+/CD8+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十一酸睾酮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雷公藤颗粒能调节骨髓T细胞的异常状态,恢复T细胞及其亚群之间的平衡,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启膈散对4NQO诱导食管癌小鼠生存质量、体重、脏器重量和指数、食管组织病理形态、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干预作用。方法 0.1mg·ml~(-1)4NQO水诱导小鼠食管癌模型,16周后撤除干预因素,观察进食及饮水并称重,32周后处死称重脏器并计算脏器指数,观察食管组织,检测外周血中IL-10、TNF、IFN-γ、MCP-1、IL-6、IL-12p70等细胞因子,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CD4~+/CD8~+)。结果启膈散组小鼠形体、活动度正常,体重接近正常组;脾、肝重量高于模型组(P0.05),肾、心、肺、肝指数降低(P0.05);镜下观食管基底细胞层有轻度增生,角质层液化基本消失,其它均正常;与模型组比可上调IL-10细胞因子(P0.05),降低CD3~+、CD19~+、CD3~+/CD19~+、CD8~+,提高CD4~+/CD8~+(P0.05)。结论启膈散能改善生存质量、保护脏器、保护组织病理损害;通过提高IL-10细胞因子水平提升免疫功能,提高CD3~+、CD19~+、CD8~+淋巴细胞,纠正CD4~+/CD8~+比例降低而改善免疫功能失衡及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8.
腹安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安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腹安汤高、中、低剂量组、得舒特组;用寒冷-束缚刺激法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给药7天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血中CD4+水平及CD4+/CD8+比值降低,CD8+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安汤高、中、低剂量组及得舒特组与模型组比较,血中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CD3+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安汤可升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外周血中CD4+水平及CD4+/CD8+比值,降低CD8+水平,从而提高和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治疗D-IBS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以羟基脲和米非司酮建立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妊娠组、模型对照组、黄体酮组、补肾健脾方组4组;于孕11 d处死大鼠,观察妊娠结局,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方法检测4组大鼠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补肾健脾方组体质量减轻程度较模型组轻微(P0.05)。而黄体酮组体重减轻程度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对比,模型对照组CD4+、CD4+/CD8+最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肾健脾方组与模型对照组对比,CD4+、CD4+/CD8+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可以降低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大鼠外周血中CD4+百分比和CD4+/CD8+比值,纠正T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失调,使CD8+T淋巴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免疫协调作用,而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血清T细胞亚群CD45+%、CD3+%及CD4+/CD8+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AL-Chaer造模方法联合夹尾及番泻叶灌胃制备IBS-D大鼠模型,造模后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四神丸方组及温肾健脾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同时设正常组SD大鼠6只。温肾健脾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温肾健脾方免煎剂3.100、1.550、0.775 g/(kg·d)灌胃治疗,四神丸方组给予四神丸方免煎剂0.736 g/(kg·d)灌胃,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持续灌胃2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血清T细胞亚群CD45+%、CD3+%及CD4+/CD8+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D45+及CD3+均升高,CD4+/CD8+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健脾方高、中、低剂量组及四神丸方组大鼠血清中CD45+及CD3+均降低,CD4+/CD8+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四神丸方组比较,除温肾健脾方低剂量组CD45+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温肾健脾方低剂量组比较,温肾健脾方高、中剂量组及四神丸方组大鼠血清中CD3+均降低,四神丸方组及温肾健脾方高剂量组CD4+/CD8+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健脾方对IBS-D大鼠有较好治疗作用,而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血清T细胞亚群CD45+%、CD3+%及CD4+/CD8+比值而起到调节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补肾解毒方和健脾解毒方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Ts)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科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门诊慢性HBV感染患者40例,据患者不同免疫状态分为清除组和耐受组,另选本院健康职工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大鼠补肾解毒药物血浆和健脾解毒药物血浆进行干预。以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28+分子的表达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水平作为研究指标,判断干预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Ts)功能影响情况。结果:各组健脾组和补肾组血浆在干预后CD3+、CD4+、CD8+、CD28+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耐受组中P<0.05,补肾组血浆干预后CD28+及CD8+分子显著高于健脾组,P<0.05;两种药物血浆分别干预后,CD28+分子表达均显著高于清除组同期,P<0.05。结论:健脾解毒法和补肾解毒法均能促进慢性HBV感染患者T细胞功能的恢复,免疫耐受期可能是中医药治疗的一个重要时期,补肾解毒药物效果优于健脾毒药物,需要分子实验和临床实验提供更多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清热养阴方药及其配伍对邪热亢盛证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大鼠腹腔注射法复制邪热亢盛证模型,观察清热养阴方药及其配伍对实验动物体温、CD3 、CD4 、CD8 和CD4 /CD8 的影响.结果清热养阴方药及其配伍能降低邪热亢盛证大鼠的体温,增加CD4 细胞数量,提高CD4 /CD8 比值,降低CD8 细胞数量.结论清热养阴方药及其配伍具有调节T细胞亚群及退热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焦虑模型大鼠血浆CD 4+、CD 8+T淋巴细胞含量及胸腺细胞CD 4+、CD 8+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焦虑障碍的部分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2只)、电针组(12只)。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方法复制焦虑模型。电针"内关""神门"穴,隔日1次,每次15min,共治疗15d。运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大鼠焦虑行为,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CD 4+、CD 8+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成熟胸腺细胞CD 4+、CD 8+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开臂的次数(OE)占进入两臂区停留总次数的百分比(OE%)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OE%值明显提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浆CD 4+浓度明显下降(P0.05),CD 8+浓度明显升高(P0.05),CD 4+/CD 8+比值有降低趋势(P=0.054);针刺可明显提高模型大鼠血浆CD 4+浓度和CD 4+/CD 8+比值(P0.05,P0.01),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浆CD 8+浓度(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胸腺髓质CD 4+、CD 8+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针刺可显著提高模型大鼠胸腺髓质CD 4+、CD 8+的表达(P0.01)。结论:针刺在发挥抗焦虑效应的同时,还可能通过影响CD 4+、CD 8+的成熟、归巢与再循环,发挥其调节焦虑大鼠T细胞的作用。这可能是针刺调节焦虑障碍免疫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大强度运动应激大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M  Zhang H 《针刺研究》2012,37(2):136-139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强度运动应激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针灸防治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17)、电针组(n=16)。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每周6次、每次150min的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性免疫抑制模型。电针组自第2周起每次训练后在大鼠的双侧"足三里"穴、"百会"穴与"关元"穴实施电针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大鼠血浆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天平称大鼠脾脏、胸腺的重量并计算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采用3 H-TdR渗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的CD3+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组的CD3+、CD4+、NK细胞(CD161+)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空白组比,模型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性下降(P<0.01,P<0.05);电针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长期剧烈的运动应激导致大鼠的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抑制,但电针能明显提高CD3+、CD4+、NK细胞的水平,同时能有效防止大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显著性下降,提示电针对运动性免疫抑制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对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影响,探讨直接灸对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1组(15只)、直接灸2组(15只)以及隔姜灸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法逐步诱导肝癌模型,为期10周。直接灸1组、直接灸2组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直接灸"肝俞"穴3壮/穴、6壮/穴干预,隔日1次;隔姜灸组造模开始的同时运用"肝俞"隔姜灸法进行干预,3壮/穴,隔日1次,连续10周。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3~+、CD 4~+T细胞含量降低(P0.05,P0.01);直接灸干预后其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而隔姜灸组与模型组比,CD 3+T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4~+T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8~+T细胞含量升高(P0.01);直接灸1、2组及隔姜灸组CD 8+T细胞含量与模型组比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后CD 4~+/CD 8~+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病理改变方面,艾灸各干预组镜下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结论:直接灸和隔姜灸对肝癌癌前病变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改善作用,可能与调节外周血中CD 3~+、CD 4~+、CD 8~+T细胞的含量,提高充分免疫应答效应,增强免疫监视,避免肿瘤细胞逃逸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肾沉潜方联合他莫昔芬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肾沉潜方,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CA125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EA、CA153、CA125水平及对照组CEA、CA15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显示,CEA、CA153、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CD8~+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益肾沉潜方配合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能够减轻他莫昔芬的副作用,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中药组方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血象下降的临床干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50例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予鲨肝醇片干预治疗;治疗组75例,于化疗第5 d后给予补肾益髓中药干预治疗。干预治疗21 d后,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体力情况、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及血小板计数(PLT)]、免疫学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显效率76.0%,体力恢复改善率73.3%,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显效率48.0%,体力恢复改善率50.7%,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体力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血常规WBC、RBC、Hgb及PL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WBC、RBC、Hgb及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免疫学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各中医证候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中医证候情况组间比较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益髓中药可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象下降,升高WBC、RBC、Hgb及PLT水平,促进体力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骨髓造血功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泄浊解毒方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及柳氮磺吡啶对照组,各8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方法灌肠制备性性非特异性溃疗性结肠炎(CUC)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2 mL灌胃;泄浊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分别予5.0、20.0 g/kg泄浊解毒方灌胃;柳氮磺吡啶对照组予0.50 g/kg柳氮磺吡啶灌胃,以上各组每日分别灌胃1次,均喂养14 d。给药结束后,2%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3 mL/kg),迅速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3 mL用于T细胞亚群、TNF-α测定。结果模型对照组TNF-α、CD4、CD4/CD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泄浊解毒方低、高剂量组及柳氮黄吡啶对照组TNF-α、CD4、CD4/CD8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CD8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柳氮横吡啶对照组TNF-α、CD4、CD4/CD8均高于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P0.05)。结论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失衡,降低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对慢性盆腔炎(CPID)模型大鼠T 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5 只Wistar 大鼠,用混合菌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建立CPID 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桂枝茯苓胶囊组、少腹逐瘀胶囊对照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少腹逐瘀胶囊组、金刚藤胶囊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3+、CD4+、CD8+ T 细胞以及CD4+CD25+调节性T 细胞(Treg)数量百分比,血红细胞C3b 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各组药物均能提高模型鼠CD3+、CD4+ T 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 /CD8 T 细胞比值(P<0.05),均能降低CD8+ T 细胞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异常升高的CD4+CD25+ Treg 数量百分比(P<0.05)。桂枝茯苓胶囊及少腹逐瘀胶囊使模型大鼠RBC-C3bRR 升高(P<0.05),RBC-ICR 降低(P<0.05)。结论:活血化瘀方通过调控T 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CPID 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