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6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经皮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8~65岁,平均48·2岁。其中16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双下肢和大小便障碍;4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在C形臂X线的定位下确定需要固定的椎弓根根部,做4个1·5cm长的切口,固定与复位均在4个小切口内完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患者椎体高度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椎体后凸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矫正。手术时间约1·5h,出血量约80ml。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李杰  赵刘军  徐荣明  张明  蒋伟宇  祁峰 《中国骨伤》2013,26(10):873-877
与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相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ATPS)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相对安全等特点,仅通过一次前路手术可解决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但是由于ATPS采用了较为特殊的解剖通道,临床上暂无专门用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配套内固定系统,下颈椎ATPS技术的适应证相对较窄,尚不能替代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方法。如何精确置钉以及ATPS相关内固定器械的开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CT测量探讨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全颈椎CT检查的137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龄22~65(41.8±17.4)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测量峡部螺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峡部宽度、峡部垂直长度、峡部垂直高度、峡部螺钉通道长度、峡部螺钉通道头倾角度。并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枢椎峡部宽度(9.05±1.63) mm,垂直长度(11.21±1.43) mm,垂直高度(17.53±2.93) mm。螺钉通道长度为(19.07±3.20) mm。峡部螺钉通道长度>14 mm的占94.53%,14~16 mm的占82.12%,16~18 mm的占63.14%,18~20 mm的占39.78%。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为30°~68°,平均(46.06±8.06)°。螺钉通道长度和头倾角度呈高度正相关(r=0.965,P=0.000)。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轻度正相关(r=0.240,P=0.000;r=0.163,P=0.007)。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中度负相关(r=-0.333,P=0.000;r=-0.380,P=0.000)。结论:进行枢椎后路峡部螺钉固定安全、可靠,比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发血管损伤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在5家医院接受OLIF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3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79例,女156例;年龄32~83(61.9±13.5)岁。7例出现血管损伤,其中4例节段血管损伤,1例左髂总动脉损伤,1例左髂总静脉损伤,1例卵巢静脉损伤。结果:失访5例(单纯OLIF 2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例),其余获得随访,时间6~36(15.6±7.5)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7±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8)分(t=7.21,P=0.033);ODI指数由术前的(36.5±7.7)%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4±3.6)%(t=8.11,P=0.025)。结论:斜外侧腰椎融合技术为微创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在其广泛应用的同时尚存在并发血管损伤的风险。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要谨慎细致操作,才能有效预防血管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9~77岁,平均(60.4±7.6)岁。以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17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确定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来计算颈椎活动度,以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160 min,平均140 min;手术失血量250~800 mL,平均46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和术后1周JOA分别为(9.26±3.16)分、(12.95±2.35)分(P0.05),JOA改善率为(56.4±9.3)%;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JOA分值分别为(13.30±2.46)分、(13.16±1.39)分,与术后1周(12.95±2.56)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曲度分别为(18.1±3.8)°和(16.7±5.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活动度分别为(35.46±11.54)°和(30.65±8.9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平均颈肩部VAS评分分别为(3.8±1.8)分和(1.6±1.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保存颈椎曲度及活动度,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寰椎后弓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提出,为治疗枕颈部不稳提供了新的补救方法。许多文献报道了寰椎后弓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初步显示了其置钉点易暴露、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势,尤其在侧块被肿瘤、炎症、创伤等破坏无法使用寰枢关节螺钉、寰椎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时补救固定。但如果外科医生术中操作不当,则可引起医源性骨折、椎动脉及颈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寰椎后弓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锁定固定系统和普通前路椎体螺钉(VBS)锁定固定系统的静力学特性。方法:采集新鲜颈椎标本16具,分解为C3.,4,C4,5,C5,6,C6,7共32个运动节段(functionalspinalunit,FSU),其中C3,4,C4,5,C5,6,C6,7各8个。将其按照不同节段随机分成A、B两组,对所获标本椎间盘切除后模拟植骨,分别植入自行设计生产的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和普通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钢板的垂直拔出强度试验。结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604.68±48.76)N,椎体螺钉为(488.24±32.42)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P〈0.05),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椎体螺钉固定系统在各FSU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的F值分别为2.27、2.05,P〉0.05)。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拔出力明显优于普通前路椎体螺钉钢板系统,从生物力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30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枢椎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最大,为(1255.8±381.9)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901.8±373.3)N]、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776.1±306.8)N]和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640.8±302.9)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枢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板螺钉可作为枢椎后路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相似文献   
10.
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9年5月,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24~56岁,平均38.2岁。均为外伤所致,交通伤14例,高处坠落6例,重物砸伤2例,横向挤压伤2例。AO分型:B1型12例,B2型5例,B3型2例,C1型3例,C2型2例。损伤部位:T10,111例,T11,122例,T12L15例,L1,28例,L2,32例,L3,44例,L4,52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8例,D级2例。术后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33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3.0~5.8h,平均3.7h;术中失血500~1800ml,平均860m1。Cobb角由术前20°~43°(32.6±3.7)°,恢复至术后7°~17°(13.7±2.4)°;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相邻正常椎体的(32%~78%)(41.0±11.6)%,恢复至术后84%~89%(87.6±2.3)%。5例FrankelA级患者,3例术后无恢复,1例恢复至B级,1例恢复至C级;9例FrankelB级患者,5例恢复到C级,3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8例FrankelC级患者,5例恢复到D级,3例恢复至E级;2例FrankelD级患者恢复正常。植骨面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在恢复脊柱正常序列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