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手术及术后康复干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悦  冯椿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740-3741
  相似文献   
2.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999年7月~2003年8月,收治以腰痛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3~61岁,平均36.6岁.患者先有胸、腰背部疼痛,11例出现剧烈疼痛,伴有体温升高(超过39℃),局部无红肿,有深压痛及叩击痛,脊柱活动受限,但无脊髓及马尾神经压迫症状,二便正常.对患者行白细胞计数、血沉和MR等检查.12例患者中,10例血沉超过60 mm/1 h,1例血沉为28mm/1 h,1例血沉为50mm/1 h.2例患者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4例患者经椎弓根穿刺活检,阳性率为75%.入院后即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至少6周,继而口服抗生素治疗6周,11例患者血沉于治疗后1个月下降50%以上,约91.7%的患者保守治疗有效.结果12例患者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年2个月.获得随访的9例患者中,7例无临床症状,1例有轻微背痛,1例有慢性严重背痛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7例行MR检查,2例显示局部椎体及椎间盘仍有破坏,T1加权像示低信号范围缩小,T2加权像示仍为高信号,但无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结论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血沉较白细胞计数敏感;MR及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口服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1个月后血沉下降是保守治疗成功的标志,保守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朱悦  王锋 《中华骨科杂志》2004,24(2):122-12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造成瘫痪的主要病因,其治疗关键是促进受损脊髓神经轴突的再生。因此,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移植,实验研究多集中在胚胎细胞、周围神经、多能干细胞、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少突胶质细胞和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OEC)等。OEC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在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方面,近年来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在卵巢切除后鼠椎间盘组织中的含量,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64只,实验组32只,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对照组32只,行假手术.术后3个月两组分别以Prodigy骨密度仪作大鼠腰椎骨密度值(BMD)测定;同时分别摘取子宫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别取两组大鼠L4~L5椎间盘,取匀浆液测定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大鼠腰椎BMD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病理学检查实验组子宫明显萎缩;椎间盘NO含量实验组为(13.195±0.045)nmol/mg Pr,对照组为(10.399±0.036)nmol/mg Pr;术后3个月实验组大鼠椎间盘NOS含量实验组为(3.487±0.024)U/mg Pr,对照组为(2.766±0.021)U/mg Pr.两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O和NOS在卵巢切除鼠椎间盘的退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建立了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1]。本研究分析大鼠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培养特点,为应用神经干细胞积累经验。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新生1d(A组)、1周(B组)和2周(C组)的Wistar大鼠共24只(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1.2主要试剂: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nestin兔抗鼠单克隆抗体(Chemicon公司);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al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DMEM/F12培养基、B27、PI和Alexa Fluor○R488羊抗兔荧光二抗…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骨骼肌源性干细胞的促增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欣春  朱悦 《解剖学报》2008,39(1):79-8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骨骼肌源性干细胞(MDSCs)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续预贴壁法从新生小鼠后肢肌分离培养MDSCs;用含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促进其向骨骼肌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于细胞标志Sca-1和骨骼肌细胞标志肌节(α-sarcomeric)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IGF-1对MDSCs增殖的影响,并分析IGF-1效应与培养时间以及与IGF-1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从新生小鼠后肢肌成功分离培养MDSCs,90%以上的MDSCs呈Sca-1阳性;在分化培养中MDSCs能够产生α-sarcomeric 肌动蛋白阳性的肌管;IGF-1对MDSCs促增殖作用随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明显;随IGF-1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于饱和.结论 IGF-1对体外培养的MDSCs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在骨肉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27例传统骨肉瘤、4例皮质旁骨肉瘤和12例良性骨肉瘤中p27^kip1的表达,表达程度采用半定量方式判定。结果:骨肉瘤中p27^kip1表达的阳性率为100%,良性骨肿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5%,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骨肉瘤不同分化与阳性半定量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p27^kip1蛋白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有关,但与骨肉瘤的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挖掘整理含丹参-当归的方剂,利用统计软件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分析中药使用频次、频率及丹参-当归配伍特征和主治中医病证频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统计共筛选出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390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涉及中药504味,使用频次≥60的中药共22味,除丹参、当归外,核心高频药物为川芎、甘草、白芍、肉桂、地黄、牛膝6味。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有丹参-当归-川芎、丹参-当归-甘草、丹参-当归-白芍。主治病证涉及105种,频次≥10的中医病证10种,以瘀血疼痛病症、妇科病症为主。通过网络可视化得到治疗月经病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治疗痹证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肉桂,治疗虚劳病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牛膝-肉桂-防风。结论 与丹参-当归配伍的高频中药为白芍、川芎、肉桂等,优势病证为月经病、痹证和虚劳病,揭示了丹参-当归药对的用药规律,为该药对在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和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使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19例上胸椎OVCF患者(20个椎体)资料(机器人组)和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徒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的21例上胸椎OVCF患者(21个椎体)资料(徒手组)。机器人组男5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徒手组男6例,女15例;年龄64~83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感染和血管栓塞),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H)和伤椎后凸角(KA)观察疗效。结果机器人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中19例患者(20个椎体)和徒手组中21例患者(21个椎体)均顺利完成单侧穿刺入路椎体成形术。40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37.9±8.2)min]、骨水泥注入量[(2.3±0.9)mL]、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0.0%,2/20)均少于或低于徒手组[(46.2±9.4)min、(4.2±1.3)mL、42.9%(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和血管栓塞发生。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ODI、AH和K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徒手穿刺椎体成形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穿刺完成椎体成形术治疗上胸椎(T1~T4)OVCF临床疗效满意,可减少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并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末Muller在X一射线照射果蝇染色体实验中首次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概念”’。该命名取自希腊语,直译为“末端的部分”,特指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的物理末端。近年来通过对某些生物端粒的分子水平研究,人们才对其结构和功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更有意义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具有合成端粒作用的核糖核蛋白逆转录酶一端粒酶(Telomerase)。因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而成为近年分子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为此,本文就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一、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虽然端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