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迄今为止,肝移植仍然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因供者来源匮乏,多数患者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死亡。新近出现的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可有效清除蛋白结合毒素和水溶性毒素,缓解毒血症状,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实现肝移植前后的平稳过渡。我们有14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肝移植术前应用MARS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对中风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中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98例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值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和治疗组50例(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Berg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量表(BBS)、巴氏(Barthe)指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有效50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50/50);对照组有效4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43/4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2.163,P<0.05)。(2)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8.39、16.22,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45.00、54.25,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26.00、27.13,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NDS评分均较照组降低(t=-5.299,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照组评分增高(t=2.805、13.203,均P<0.05)。 结论埋线疗法结合针刺、康复训练对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此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陈楠  滕杰  王介非 《肝脏》2012,17(3):205-208
肝衰竭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脏短期内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所致的肝脏功能衰竭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机制障碍、高黄疸、肝性脑病等复杂的临床症候群[1].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肝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慢性化程度高,患者肝功能常迁延不愈,如在短期内再次接受严重打击,易出现慢加急性肝衰竭.由于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病势极为凶险,病死率极高,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透析前基线尿酸水平与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腹膜透析患者。根据尿酸 三分位间距将患者分为三组UA(umol/L):M1(<387),M2(387-519),M3(≥519)。计算UA和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HR)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UA每增加20u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HR=1.04,95%CI:1.00-1.08)。M3较M1的全因死亡率较高,HR为2.04(95%CI:1.01-4.12),且透析3年内UA对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更高。结论:尿酸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率呈正相关;透析前UA升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UA水平可能有助于延长腹透患者生存时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轮叶婆婆纳Veronica sibirica中二萜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应用现代提取分离和波谱分析方法对轮叶婆婆纳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SK-N-SH和BEL-7402肿瘤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轮叶婆婆纳中分离鉴定了一个新二萜类化合物,鉴定为1,2-去氢隐丹参酮(Ⅰ);其他7个已知化合物:轮叶婆婆纳对醌A(Ⅱ)、轮叶婆婆纳对醌B(Ⅲ)、隐丹参酮(Ⅳ)、弥罗松酚(Ⅴ)、二氢丹参酮Ⅰ(Ⅵ)、丹参酮Ⅰ(Ⅶ)、丹参酮Ⅱa(Ⅷ).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Ⅱ,Ⅳ~Ⅷ对SK-N-SH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化合物Ⅱ,Ⅳ,Ⅵ,Ⅷ对BEL-7402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 轮叶婆婆纳中的二萜类化合物对不同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选择性,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7.
INS患者GR、NF-κB和AP-1水平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GR)、核因子出(NF—κB)和活化蛋白-1(AP-1)的核内蛋白水平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与激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18例INS患者,其中激素敏感(CX2S)患者10例,激素拮抗((3CR)患者8例。随访24周。应用超凝胶滞留实验分析GR、AP-1和NF—κB亚单位组成;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组成这些转录因子亚单位的核内蛋白水平。结果 AP-l主要为c-Fos/c-Jun二聚体,NF—κB由p65和p50组成,GR的活性成分为GR—α治疗后GR—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但两组无明显差异。与激素治疗无关,仅p65的核内蛋白水平在GCR组显著性地高于GCS组,但同一组内p65和p50的核内蛋白水平在激素治疗期间无显著变化。GCR组c-Fos的核内蛋白含量激素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GCS组。两组治疗前后c-Fos的蛋白水平均有较明显的下降。结论 INS患者激素敏感性可能与c-Fos和p65核内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积雪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积雪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凝胶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以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鉴定为阿魏酸二十二酯(1),bayogenin(2),3β-6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3),3β-6β-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4),D-gulonic acid(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积雪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中抗HBV活性成分。方法以硅胶柱、凝胶柱色谱分离,制备HPLC纯化,采用MS、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用ELISA法对各化合物进行抗HBV活性检测。结果从空心莲子草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Ⅰ)、3-O-β-D-吡喃葡萄糖醛基齐墩果酸苷(oleanolic acid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Ⅱ)、齐墩果酸-28-O-B-D-吡喃葡萄糖苷(oleanolic acid 28-O-B-D-glucopyranoside,Ⅲ)、竹节参苷Ⅳa甲酯(chikusetsusaponin Ⅳ amethylester,Ⅳ)、4,5-dihydroblumenol(Ⅴ)、N-trans-feruloyl3-methyldopamine(Ⅵ)、N-trans-feruloyl tyramine(Ⅶ)、3β-羟基豆甾-5-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Ⅷ)、二十四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Ⅸ)、环桉烯醇(cycloeucalenol,Ⅹ)。抗HBV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Ⅰ~Ⅲ,Ⅴ~Ⅶ具有明显的抗HBV活性,化合物Ⅱ和Ⅴ在50LgmL给药剂量时对HBV-DNA克隆转染的人肝癌细胞HepG2-2.2.15的抑制率分别为85.38%和87.37%。结论化合物Ⅳ~Ⅶ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阿魏酰胺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的结构类型,化合物Ⅱ和Ⅴ具有较强的抗HBV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产地吴茱萸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8个不同产地吴茱萸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吴茱萸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C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8个不同产地吴茱萸挥发油中共有成分有罗勒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1S-(1α,2β,4β)]-1-乙烯基-1-甲基-2,4-二(1-甲基乙烯基)-环己烷、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2-亚甲基-6,8,8-三甲基-三环[5.2.2.0(1,6)]十一烷-3-醇、τ—muumlol、α-杜松烯醇和2-十五烷酮。结论:不同产地吴茱萸挥发油化合物组成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