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6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3-硝基-1,2,4-三唑-5-酮(NTO)是一种不敏感含能材料,因其爆轰速度和压力与六氢-1,3,5-三硝基-1,3,5-三嗪(RDX)相似,合成和运输安全,已逐渐成为传统含能材料的替代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含能材料毒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证实NTO对生物体及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毒性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哺乳动物的睾丸毒性。本文从生物代谢、生物毒性及生态毒性三个方面对NTO毒性进行系统概述,展望今后NTO毒性的研究方向,以期为NTO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毒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分子中含吡啶基的有多个杂环的化合物系列的波谱表征,方法:由烟酸出发,经多步反应,制得有吡啶基的均三唑并噻二嗪化合物,并进行红外,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测试。结果:得到原料,中间体和产物的红外光谱图,产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图。结论:标题化合物红外光谱1600cm^-1处多有C=N伸缩振动峰,1250cm^-左右有N-N=C伸缩振动峰,700cm^-1有C-S-C弯曲振动峰;噻二嗪亚甲基氢的化学位移δ值约为4.46,吡啶基四个氢原子化学位移约为9.3、8.9、8.7、8.0,噻二嗪亚甲基碳化学位移为23。  相似文献   
4.
作者合成了12个三氮唑类化合物,其中10个为三氮唑含硫化合物,后者未见文献报道。作者还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合成新型氨基巯三唑衍生物 ,筛选广谱、高效、低毒的临床抗菌药物。方法 :设计合成了 3 (2’ 呋喃 ) 4 氨基 5 巯基 1,2 ,4 三唑 (Ⅵ )及其衍生物 4 (5’ 硝基糠叉替氨基 )均三唑 (Ⅷ )以及 5 取代苄巯基均三唑 (Ⅶ ) ,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试验。结果 :所合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 (IR)和核磁共振氢谱 (1HNMR)等所证实。初步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 :化合物(Ⅷ )对所有受试菌株均表现出高度敏感性 ,新合成的化合物 (Ⅶa~b)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 :3 呋喃 4 ,5 二取代氨基巯基均三唑衍生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临床开发前景的抗菌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含硫侧链的引入对三唑醇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了15个含硫侧链取代三唑醇类化合物,其中13个为新化合物;选择了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目标化合物对所选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白色念珠菌的MIC80值为2 μg/ml,与氟康唑的活性相当;化合物7和10对白色念珠菌的MIC80值为0.5和0.25 μg/ml,分别为氟康唑活性的4倍和8倍.结论: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对该类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的影响可能大于立体化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型三唑苄胺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及构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3个1-[2-(N-甲基-N-取代苄基)氨基-2(2,4-二氟苯基)乙基]-1H-1,2,4-三唑类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选择8种临床致病真菌为试验菌,观察本类化合物对它们的体外抑菌作用,并与布替萘芬和益康唑作比较。结果和结论:所有目标化合物对8种试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部分化合物对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的活性明显高于布替萘芬;化合物2、13对新型隐球菌的活性是益康唑的64-128倍,化合物2、3、13、16对多数真菌显示较强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苄胺类和氮唑类化合物的特征结构组合在一起,对某些真菌的抑菌活性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但苄基为萘苄时,对多数深部真菌活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头孢哌酮 /三唑巴坦复方制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头孢哌酮/三唑巴坦复方制剂(800mg/200mg)与头孢哌酮(800mg)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方法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随机交叉静脉滴注头孢哌酮/三唑巴坦复方制剂1600mg/400mg和对照药头孢哌酮1600mg,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头孢哌酮和三唑巴坦血药浓度和尿中的药物浓度,计算两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复方制剂两组分有无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结果试验药和参比药中头孢哌酮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181.52±39.94)、(176.21±32.66)mg/L;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2.23±0.67)、(2.28±0.6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5-12分别为(351.96±54.53)、(336.31±54.93)mg·h/L,AUC0-12分别为(402.21±57.6)、(376.64±55.18)mg·h/L,AUC0-inf分别为(413.47±59.06)、(395.83±62.08)mg·h/L;24h尿药累积排泄百分率分别为(22.92±7.79)%、(21.00±7.33)%。三唑巴坦的峰浓度Cmax为(20.31±4.76)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5-5为(12.96±2.40)mg·h/L,AUC0-5为(18.45±3.52)mg·h/L,AUC0-inf为(19.42±3.67)mg·h/L;消除半衰期t1/2β为(0.84±0.28)h;24h尿药累积排泄百分率为(60.56±19.37)%。结论两种制剂中,头孢哌酮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1/2β及AUC经双单侧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头孢噻肟(CTX)与头孢噻吩(CET)、头孢哌酮(CPZ)和头孢唑林(CEZ)对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不同浓度的三唑巴坦(TB)之抑酶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头孢菌素/TB复方制剂提供依据。方法用超声破碎法提取11株临床分离菌和4株标准产酶菌的β-内酰胺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并计算4种配伍比例的三唑巴坦(头孢菌素/TB分别为4∶1、3∶1、2∶1和1∶1)的抑酶率。结果CTX对酶的稳定性最高,其水解率(15.95±17.40)%明显低于其余三种药物(P<0.05);CPZ和CEZ的稳定性相当,其水解率分别为(45.10±12.68)%和(39.55±19.66)%(两者比较,P>0.05);CET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其它三种药物(P<0.05)。加用TB后,酶对4种抗生素的水解率明显降低。其中TB对CPZ和CEZ的抑酶保护作用相当(其平均抑酶率多大于70%,且2/3的细菌酶的抑制率在50%以上),对CTX保护作用也较强(平均抑酶率在50%以上)。但同一药物的4种配伍制剂中头孢菌素的水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B能有效抑制酶对所试4种头孢菌素的水解,4种配伍比例的TB对酶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非三唑及其注射液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快速、有效的分析手段。方法:采用汉邦公司Lichrosper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10 mmol·L-1磷酸二氢钾(pH 7.5)缓冲液(6.5:3.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应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检测波长:235 nm,进样量:20μL。结果:地非三唑浓度在0.02~0.2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98%,日内RSD为0.43%,日间RSD为1.3%,最低检测量为15 ng;样品中有关物质与主成分基线分离,中间体和降解产物不干扰测定。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作地非三唑及其注射液含量测定和有关杂质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