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排卵数是决定牛生双胎或多胎的关键因素,研究牛GDF9、BMP15、FSHβ和FSHR基因与牛多胎和生殖激素水平相关性。筛选影响牛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为揭示牛多胎分子遗传机理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有血缘关系的产双胎母牛和产单胎母牛为试验牛,以GDF9、BMP15、FSHβ和FSHR基因外显子区为候选基因,采用测序技术,对8头产双胎鲁西黄牛的DNA样本和60头正常产单胎鲁西黄牛的混合池DNA样本的四种基因的编码序列进行测序,并对产单、双胎牛血清中GH、LH、FSH和P4四种激素水平在孕前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头产双胎牛在FSHR基因的第11外显子共找到FSHR-G1109C、FSHR-G1153A和FSHR-A1327T三处共同突变位点;除孕酮(P4)激素单胎牛较双胎牛略高外,产双胎牛孕前GH、LH和FSH三种激素水平高于产单胎牛,且接近产单胎牛2倍;并没有在BMP15上找到共同的突变位点,可能不是控制牛生双胎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恩诺沙星在家兔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方法选择44只新西兰兔,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注射剂量为2.5mg/kg体重,每天2次,连续注射5d,试验组分别于停药后的第1、3、5、7、9、11、13天,随机处死6只(雌雄各3只),取肌肉、肝脏、。肾脏,进行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残留量测定。结果停药24h后,家兔组织中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残留总量已低于欧盟和农业部的最高残留限量(MRL)。结论本研究可以为制定肉兔合理的休药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轮状病毒外膜蛋白VP4、VP7基因与大肠杆菌LTB蛋白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研究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为研制犊牛腹泻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克隆A组牛轮状病毒临床分离株CHLY的VP4、VP7基因和大肠杆菌LTB基因,插入pET32a中构建了4个原核表达载体pET32a/VP7、pET32a/VP4、pET32a/VP7-LTB、pET32a/VP4-LTB,转化到BL21(DE3)中进行表达纯化,纯化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免疫10w龄雌鼠,在实验期间对雌鼠进行交配,对其所产乳鼠用150μL10^-6.5/0.1mL TCID20的轮状病毒进行攻毒以研究重组蛋白免疫原性和攻毒保护性。结果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Bandscan扫描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35%、20%、30%、18%,利用Ni-NTA Agarose在变性条件下成功纯化得到高纯度重组蛋白。10w龄雌鼠免疫试验表明rVP4-LTB组激发了最强的免疫反应,rVP4组次之,rVP7-LTB组略高于rVP7,各个免疫组问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各实验组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P〈0.01)。雌鼠所产乳鼠的攻毒实验表明,免疫组雌鼠所产乳鼠腹泻率为13.35%~23.8%,腹泻持续时间为48h~72h,较空质粒对照组明显降低,腹泻症状较轻且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四个重组蛋白组攻毒保护率为76.2%~86.7%,rVP7-LTB、rVP4-LTB两组略高于rVP7、rVP4组,但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被免疫雌鼠体内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可以经被动免疫过程传递至子代,并为仔鼠提供保护。本研究为犊牛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抗药性突变的规律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方法以质控菌株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为初始菌株,恩诺沙星浓度由0.031 25μg/mL增加到128μg/mL,分步诱导得到13株稳定的抗药性菌株,检测氟喹诺酮靶酶基因gyrA、gyrB和parC、parE的序列及其突变位点,检测恩诺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抑制外排泵后MIC,分析抗药性表型与基因型、蛋白结构、外排泵及生化特性的关系。结果低浓度氟喹诺酮可诱导GyrA的Ser83-Leu和ParC的Glu84-Lys单一位点突变,致低水平抗药性,而Ser83-Leu逐步与Asp87-Gly、Glu84-Lys组合,导致氟喹诺酮突变决定区突变位点氨基酸的极性、空间位阻变化,影响靶蛋白与DNA和恩诺沙星的结合,可致高水平抗药性。外排泵与基因突变共同作用,使细菌耐受逐步升高药物浓度,M IC基本平行高出培养浓度1倍。结论增加恩诺沙星的使用剂量,能诱导高抗菌株产生,恩诺沙星抗药性表型与基因型具有对应关系和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与人类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RNA,其对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已经成为脂质代谢研究领域尤其是胆固醇逆向转运方面的一个热点。众多的miRNA中,miRNA-33与细胞中胆固醇合成和转运息息相关,它可通过与其靶基因SREBP结合来调控胆固醇的流向,进而调节胆固醇的平衡。本文主要阐述了miRNA-33在体内外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在胆固醇动态平衡调节中扮演的角色,以期通过对miRNA-33的表达调节,实现对胆固醇转运和合成的调控,为通过营养调控手段安全高效生产功能性牛肉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人类高胆固醇疾病的研究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猪源肠球菌酰胺醇类药物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山东省猪源肠球菌的分离情况,对酰胺醇类药物敏感性及相关耐药机制,探究引起肠球菌酰胺醇类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肠球菌选择培养基进行肠球菌分离,16SrDNA序列扩增进行肠球菌种属鉴定,从采集自山东省44份猪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肠球菌,应用微量肉汤稀释对其进行酰胺醇类药物耐药性研究,并利用普通PCR方法对常见的9种可水平移动的酰胺醇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共分离得到34株肠球菌(分离率77.3%),发现分别有21株(61.8%)和25株(73.5%)的分离株对氯霉素和氟苯尼考耐药。耐药菌株中存在可水平传播的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A7(11株),catA8(2株),fexA(7株),fexB(5株),cfr(3株)。7株肠球菌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酰胺醇类耐药基因。结论本研究中猪源肠球菌分离率较高,对酰胺醇类药物有很高的耐药性,分离株中存在的可水平移动的酰胺醇类耐药基因可能参与了受试菌株对酰胺醇类药物的耐药性。提示应加强畜牧兽医临床酰胺醇类耐药肠球菌的监测、检测工作,为了解我国动物源肠球菌耐药性现状,防控耐药肠球菌的传播和流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产羔数与绵羊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对影响绵羊繁殖力的候选基因进行研究,可为我国绵羊高繁品种(系)的分子选育提供有益参考,大大加快高繁殖力绵羊品种(系)的繁育进程,对我国养羊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补充完善和深化我们对产羔性状的认识,本文从遗传突变、基因表达水平和拷贝数差异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绵羊多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和进展情况,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说明多羔性状候选基因在提高和稳定绵羊繁殖性能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抗药性(resistance)和耐药性(tolerance)机制,并予以区分。方法分离养殖场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33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喹诺酮抗药菌5株;体外连续培养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eruginosa ATCC27853,得到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的高抗药性菌株PA34。检测及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荧光比色法检测不同抗药性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活性;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跨膜转运蛋白及喹诺酮靶酶编码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临床分离的5株喹诺酮抗药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其外排泵活性均显著高于标准菌株(P<0.01),外排泵、喹诺酮靶位酶编码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上调、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下调,DNA旋转酶A亚基gyrA基因均发生点突变Thr-83→Ile。PA34和这5株抗药性菌株表现一致,但其MIC远高于这5株抗药性菌株,主要由于PA34除了gyrA基因发生点突变Thr-83→Ile外,parC基因发生多点突变Glu-84→Gln、Gln-91→Lys,且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极低。结论 在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能发展多种可能的机制以消除抗生素对细菌代谢的损伤,对类似gyrA、parC基因突变称为抗药性,其他生理性适应机制称为耐药性,其抗药性突变和耐药性调节共同决定了抗药性表型,但对其加以区分并分别研究,更容易集中研究单纯的抗药性突变机制,采取相应的用药措施。  相似文献   
9.
药敏试验方法的局限性及改进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LSI提出的两种细菌药敏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和对"breakpoint"标准的拟定为例,基于菌群生长动力学和临床对抗菌药物选择的需要,分析现行药敏试验存在的问题,并就病原菌的生态学、breakpoint制定、药敏试验方法的规范和抗药性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