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群脉压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目的:探讨脉压(PP)在人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1997年北京城市、农村自然人群高血压普查资料(35-74岁),共29707人,分析PP在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血压水平、不同类型脑卒中分布频率(%)。结果:(1)随着血压的增高PP的分布频率也在增高,血压正常人群,PP在40-49mmHg(1mmHg=0.133kPa)频率最高,在血压I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60-69mmHg,在血压Ⅱ期人群中PP70-79mmHg分布频率最高,在血压Ⅲ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90-99mmHg;(2)人群缺血性卒中PP高于出血性卒中PP。(3)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年龄早于城市4.3-6.4岁,城乡人群发病年龄有显性差异(P=0.0000);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P=0.0000);农村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高于城市(P=0.0000)。结论:PP增宽是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高危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
北京部分地区15年脑卒中事件变化趋势—WHO—SINO—MONICA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在北京地区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北京地区心血管病人群监测(WHO MONICA方案)诊断标准,通过三级监测网对人群脑卒中发病进行登记监测。结果 ①北京人群15年间(1984-1988年)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9.0%/年,P=0.039)。男性为(+11.4%/年,P=0.027),女性为(+8.2%/年),但无显著性差异;人群脑卒中首次发作标化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9.1%/年,P=0.023),男性较女性上升更明显。②人群脑卒中标化死亡呈显著下降的趋势(-6.6%/年,P=0.042)。城市人群较农村人群下降明显。③人群脑卒中病死率下降趋势明显(-16.7%/年,P=0.014)。女性较男性更明显。结论 人群脑卒中发病率15年来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主要是首次发生率的增加,并且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平等,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1984~1993年北京城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的比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评价并对比北京城乡人群1984-1993年10年中,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于1984-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年分别在北京70万MONICA监测人群中进行了3次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5-64岁,男女两性的独立样本。对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  相似文献   
4.
心脑血管病与脉压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与不同脉压水平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1997年北京城市、农村自然人群高血压普查资料,共29 707例,平均随访2.1年.对在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脑血管病事件进行登记,计算不同血压水平的脉压均值、标准差,心脑血管病事件标化发病率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①在血压正常人群和高血压人群中平均收缩压水平随着脉压的增高而增高;②血压正常人群脉压在45mmHg时,脑血管病和冠心病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高血压人群脉压越高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③脉压每增加10mmHg,男性高血压人群死于脑血管病的危险增加1.18倍.结论脉压是一个非常强的预测指标(在我国,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1省市35~64岁的男女两性27527人的体脂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其与血压、血脂、血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男女两性的体重指数(BMI)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BMI高于男性(P=0.02);(2)男女两性的腰围臀围比(WHR)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WHR明显高于女性(P<0.01);(3)WHR、BMI基本呈北方高南方低的分布;(4)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后,BMI与各危险因素均独立相关,男性WHR与甘油三酯(TG)、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独立相关,女性WHR与总胆固醇(TC)、HDL-C、TG和空腹血糖(FBS)独立相关;(5)WHR与血脂,尤其是TG的相关性明显强于BMI与血脂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北京部分地区15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北京地部分地区1984-1998年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及变化趋势的方向、强度。方法:采用北京部分地区心脑血管病人群监测(MONICA研究)资料,分析主要疾病构成,心血管病死亡率(年龄标化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年均变化率。结果1984-1998年心脑血管病死亡昆北京地区人群第1位的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6.0%),第2位死因为癌症(占总死亡人数的26.5%);本人群冠心病死亡比例15期间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年均0.52%)本人群总死亡率(年均-2.9%)、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心血管病为人群经1位死亡原因,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人群心血管病的预防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人群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为人群脑血管病的预防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我们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的方法对北京部分社区人群进行了 5年( 1995~ 1999年 )的监测 ,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 1)研究人群和病例收集方法 :①本人群以户口在册为基础 ,涉及北京 3个城区、1个近郊区约 2 5 3 2 3 6人 (男性12 5 3 13人 ,女性 12 792 3人 ) ,其中 2 5~ 74岁为 182 975人 (男性 89975人 ,女性 93 0 0 0人 ) ,每年 6月 3 0日进行人口调整。②以WHO MONICA方案研究的心血管病三级监测网为基础进行病例收集、登记…  相似文献   
8.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4,他引:53  
目的研究我国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1省市队列人群(35~64岁)共29564人于1992年进行基线调查.对1992~1999年共129350观察人年中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进行登记.分析人群基线调查的LDL-C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结果(1)男女两性LDL-C均值分别为2.65mmol/L和2.70mmol/L(P<0.01).LDL-C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女性50~54岁组升高最多;(2)LDL-C超过中位数(2.60mmol/L)时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升高;(3)甘油三酯升高(男性≥1.24mmol/L;女性≥1.13mmol/L)合并LDL-C升高者,男女冠心病发病率分别是单纯LDL-C升高者的3倍和2倍;(4)C0x回归显示本研究人群LDL-C每升高1mmol/L可使男性冠心病增加36%,缺血性卒中增加31%.结论我国人群的LDL-C处于较低水平,但LDL-C仍是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病防治中不应"独立”地看待某一因素,更应注重多因素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常偏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u G  Wu Z  Liu J  Wang W  Zhao D  Ceng Z  Wang W  Liu J  Qin L  Liu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083-108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正常偏高血压对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方法 采用 1 1省市队列人群 (35~ 64岁 )共 2 7739人 ,于 1 992年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的资料。计算队列人群不同血压范围构成比、危险因素分布 ,以及在观察终点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人年标化发生率 ,用Cox回归模型对不同血压范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危险进行预测。结果  (1 )队列人群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为 1 3 4%(男性 1 4 8% ,女性 1 1 8% ) ;(2 )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多种危险因素显著高于具有理想血压者 ;(3)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显著高于具有理想血压者 ;(4)正常偏高血压者的心脑血管病发病危险为 2 876 5(95 %可信区间 2 0 50 6~ 4 0 35 1 ,P <0 0 1 ) ,男性为 3 2 34 6(95 %可信区间 ,2 1 1 3 1~ 4 951 2 ,P <0 0 1 ) ,女性为 2 335 0 (95 %可信区间 1 31 83~ 4 1 35 9,P <0 0 1 )。结论 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比具有理想血压者显著高 ,降低正常偏高血压以减少心血管病危险的必要性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