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0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东首次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 meningitidis) 的分子特征.方法 复苏培养并用奈瑟菌生化鉴定系统(API NH)生化鉴定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1株W135群N.meningitidis,以本地近年分离的1株C群和3株A群N. meningitidis 为对照;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rA、porB)可变区型别;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IST),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进化关系,研究其分子特征.结果 该W135群N.meningitidis的porA可变区(va)型别为P1.5,2,属主要致病型别之一;porB的可变区Ⅰ、Ⅳ、Ⅴ、Ⅶ分别为1、1、1、17型,无可变区Ⅵ、Ⅷ;MIST等位基因谱为:2、123…4 38、4、6,序列型(ST)为2960,属ST-11/ET-37 克隆系.4株对照菌株porA的VR型别均为P1.20,porB可变区Ⅳ为7型,无可变区Ⅶ;C群对照株属ST-4821克隆系,3株A群属ST-5克隆系.结论 该W135群N.meningitidis的分子特征与国外分离株相同,而与本地流行的A群及C群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类似的食物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集病人肛拭子和剩余食品样品共9份,按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和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操作,血清学分型采用“血平板搭桥法”进行诱导鉴定。[结果]在2份肛拭子和2份食品中分离到4株可疑菌,经ATB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鉴定为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同时对菌株进行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型,图谱显示带形相同,提示菌株100%同源。[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流动摊档出售被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污染的“水果刨冰”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2008年广东省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东省2008年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2008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为实验室诊断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08年4—12月广东省各地送检的29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咽拭子、疱疹液和脑脊液等标本426份和98名手足口病病例接触者的粪便、肛拭子和咽拭子等标本98份,应用RT-PCR技术检测样本中的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结果29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426份各类样本中,检测到肠道病毒阳性267份,EV71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阳性169份,CVA16特异性基因片段阳性36份,EV71和CVA16病毒核酸同时阳性3份。292例手足口病病例中,EV71的检出率较CVA16高,分别为50.68%(148/292)和11.99%(35/292),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均为EV71感染病例。手足口病病例粪便样本的肠道病毒、EV71和CVA16的检测阳性率最高,分别为76.72%(178/232)、45.26%(105/232)和14.66%(34/232),且在发病9 d后仍能检测到EV71病毒。98名手足口病病例接触者的各类样本中,分别检测...  相似文献   
4.
1998 - 1 999年间我们对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自 2 3438份粪便标本中检出了诺威奇 (编号 :98- 2 892 )、胥莱士亥姆 (编号 :99- 32 1 8)、南班克 (编号 :99- 4533)三株沙门氏菌。现将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1 分离方法 :用棉拭子采集粪便置于肠道增菌肉汤中 37℃增菌过夜 ,转种SS平板 37℃分离培养 ,2 4小时后将可疑菌落接种于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上。2 菌落形态与镜检 :上述菌株在SS平板上均呈园形、光滑、湿润、半透明、中心带黑色的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3 生化反应结果 :见附表。 肠杆菌科噬菌体裂解试验 :使用珠海东大生…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耐药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省霍乱病例及环境来源O1/O139群霍乱弧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霍乱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2008年广东省O1/O139群霍乱病例分离株38株,环境株145株,以毒素基因ctxAB的PCR检测区分产毒株与非产毒株;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irby-Bauer纸片法,分析霍乱弧菌对11种抗生素在体外的药物敏感性。结果183株O1/O139群霍乱弧菌中,ctxAB阳性44株,ctxAB阴性139株。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中,小川型菌株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有一定耐药;稻叶型菌株对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100%耐药,而O139群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等多种抗生素有一定耐药;分离自环境的菌株和ctxAB阴性菌株中,小川型和稻叶型菌株对四环素、萘啶酸和复方新诺明等多种抗生素有一定耐药,而O139群则仅对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有一定耐药;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以耐多药为主,耐多药率分别为78.9%和75.0%,高于分离自环境的菌株和ctxAB阴性菌株的31.7%和30.9%(P0.01)。结论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中分离自病例的菌株和ctxAB阳性菌株耐多药率较高,应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新型福氏志贺菌F4c菌株的流行与病原学特征。方法对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收集的227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对其中46株福氏志贺菌F4c菌株以及2004、2007年2起痢疾暴发监测收集的5株和2005年散发病例收集的2株F4c菌株(共53株)进行生化、血清学试验、药敏试验和PFGE分型;并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中6株的脂肪酸成分。结果 2000—2004年广东省痢疾监测发现:227株志贺菌除20株为宋内氏志贺菌外,其余均为福氏志贺菌,其中F2a的菌株数最多,有55株(占菌株总数的24.2%),其比例从2000年的44.0%下降至2004年8.6%,F4c有46株,占20.3%,从2000年未检出F4c菌株,至2003年F4c占菌株总数的比例上升至71.7%(38/53)。53株F4c的生化结果符合志贺菌特征,血清学均为福氏多价+,IV型因子+,7,8群血清+;53株F4c菌株对头孢曲松、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和环丙沙星4种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92.9%、92.9%、71.4%,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萘啶酸、氯霉素和氨苄西林均产生耐药,除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1.7%外,其余均达到100.0%。PFGE对43株F4c进行分子分型,共分为21个不同的型别;6株志贺菌F4c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12∶0酸、14∶0酸、Sum In Feature2、Sum In Feature 3、16∶0酸、17∶0 cyclo、Sum In Feature 8和19∶0 cyclo w8c等8种脂肪酸。结论福氏志贺菌4c菌株用PFGE进行分子分型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福氏志贺菌4c在广东省的流行出现上升趋势,并在部分地区暴发疫情,提示F4c菌型可能逐步演变成为一类稳定的福氏志贺菌菌株。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布鲁氏菌菌株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肪酸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布鲁氏菌菌株进行分型的可能性,获得广东布鲁氏菌脂肪酸成分的本底资料。方法选择历年从广东不同地区分离到的29株布鲁氏菌进行了菌体脂肪酸成分分析,利用MIDI公司Sherlock系统的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广东布鲁氏菌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为19:0cycloω8c酸、16:0酸、18:0酸,其中牛种菌的19:0cycloω8c酸含量最高,羊种次之,猪种最低,其中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19:0cycloω08c酸、18:0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5年和近3年的羊种布鲁氏菌株19:0cycloω8c酸、18:0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菌株的脂肪酸成分稳定,但各种间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一定的欧氏距离时,可以在种的水平上区分布鲁氏菌的3个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09-2013 年霍乱病例及环境来源O1/O139 群霍乱弧菌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取2009-2013 年广东省霍乱病例来源、环境(水体和海水产品)来源的O1/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血清分型、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PCR 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 , 研究不同来源的霍乱弧菌血清型、抗菌药物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以及分子分型方面的异同。结果 2009-2013 年广东省共分离得到各类来源O1/O139 群霍乱弧菌190株(病例16 株, 外环境174 株)。病例来源菌株分为O1 群稻叶型(3 株)、小川型(7 株)和O139 群(6株)3 种菌型;其中10 株ctxA 基因阳性, 2 株小川型菌株携带不完整CTXΦ噬菌体;5 株菌对11 种抗菌药物完全敏感, 3 株对4 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受。外环境来源菌株中53 株稻叶型, 22 株小川型和2 株O139 群菌株携带不完整CTXΦ噬菌体;2 株O139 菌株检出ctxA 基因阳性;25 株对≥4 种抗菌药物耐受, 其中有2 株同时对11 种抗菌药物中的7 种耐受, 以水产品中的稻叶型菌株为主(13株)。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 菌株经NotⅠ酶切后的PFGE型别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稻叶型和O139 群病例菌株的带型聚集在同一个聚类中, 小川型病例菌株带型分散在不同的聚类中, 病例来源菌株与环境来源菌株的带型差别较大。结论 广东省O1/O139 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和遗传特征复杂多样, 菌株多重耐药形势严峻, 需要加强菌株型别变异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9.
布鲁杆菌(Brucella)是一种胞内寄生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微小球杆菌,可以经消化道、皮肤粘膜、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而引起感染,布鲁杆菌侵入机体可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传染性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布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疫区畜间疫情出现回升,导致人间布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五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有6种血清型的致病菌能感染人,其中血清2型是从病猪或病例中分离最多的一种致病菌。2005年广东省首次经实验室确诊了5例人猪链球菌感染病例。病例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的方法。调查采用面访的方式,内容为:有无接触病死畜、接触方式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病原学检测参照文献[2]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