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4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299篇
耳鼻咽喉   12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500篇
口腔科学   192篇
临床医学   1223篇
内科学   306篇
皮肤病学   282篇
神经病学   274篇
特种医学   35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901篇
综合类   3037篇
预防医学   500篇
眼科学   2066篇
药学   1166篇
  13篇
中国医学   740篇
肿瘤学   7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556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640篇
  2011年   662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607篇
  2008年   708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68篇
  2005年   640篇
  2004年   482篇
  2003年   489篇
  2002年   387篇
  2001年   357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列腺癌主要侵犯骨盆淋巴结及躯干骨,少有脑转移,更罕见转移至桥小脑角区,并以脑部症状首发的病 例。本文报道一前列腺癌罕见桥小脑角区转移病例,患者以头晕伴右侧耳鸣及右侧面瘫为首发症状,未诉前列腺疾 病史,术前颅脑 MRI检查发现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听神经瘤可能,患者于全麻下行右侧乙状窦后入路桥小 脑角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示前列腺癌转移,后续行前列腺 MRI及前列腺穿刺活检证实前列腺原发灶。患者后 续先后于泌尿外科及放疗科行内分泌及放射治疗,生存期至初发病后 18个月。本例患者无泌尿生殖系症状,且以听 面神经缺失症状为首发,与此部位高发的神经鞘瘤难以鉴别,极易误诊,较为特殊且罕见。  相似文献   
2.
"角药"是由3味中药联合应用、配伍而成,相辅相成,互为犄角。《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大量的角药运用,根据其在方剂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文章分别从独立成方、方剂中主要作用、方剂中次要或辅助作用以及多组角药联合作用4个方面对经方中茯苓"角药"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的早期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36例(36眼)。方法 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行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OAG患者12例(12眼)为观察组,行内路小梁切开术的POAG患者24例(24眼)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1、2、3、5天、1周、1个月时眼压、视力、并发症和使用降眼压药的种类。主要指标 眼压、视力、并发症和降眼压药物种类。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最高眼压分别为(34.08±8.21)mmHg和(37.75±8.61)mmHg(P=0.46),观察组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0.75±11.89)mmHg、(21.23±8.72)mmHg、(15.00±2.22) mmHg,对照组术前、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6.08±5.63)mm Hg、(22.08±11.48)mmHg、(16.05±5.25)mmHg,两组术后眼压整体变化趋势随时间降低(P<0.001),两组间术后眼压波动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77)。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降眼压幅度分别为53.09%±15.19%和55.68%±15.63%(P=0.64)。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分别为(2.67±0.99) 种和(3.08±0.72)种(P=0.16),术后1个月时分别下降至(0.17±0.58)种和(0.96±1.33)种(P=0.06)。观察组和对照组组术后眼压反跳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54.17%(P=0.03)。前房积血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观察组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62.5%(P=0.21)。观察组和对照组睫状体脱离发生率分别为25.0%和75.0%(P=0.004)。观察组中,8眼(66.7%)术后生活视力提高,4眼(33.3%)视力恢复至术前水平,0眼视力降低;对照组中,20眼(83.3%)术后生活视力恢复至术前水平,4眼(16.7%)视力降低(P<0.001)。结论 对于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内路小梁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在术后1个月时降眼压作用相似。联合手术术后视力改善明显,眼压反跳发生率较单纯内路小梁切开术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半月板前角撕裂应用关节镜下outside-in缝合技术与腰椎穿刺针关节内过线缝合技术进行修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半月板前角撕裂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outside-in缝合,观察组行腰椎穿刺针关节内过线缝合,比较两组半月板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月板前角撕裂应用腰椎穿刺针关节内过线缝合与outside-in缝合技术具有相近的愈合效果,但术后前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佳、疼痛更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32例,和同期入院的不合并RP的PACG患者229例。根据青光眼类型将其分为4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RP组(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AACG-RP)12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RP组(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CACG-RP)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合并RP组(AACG-non RP)94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合并RP组(CACG-non RP)135例,比较4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和眼轴长度等参数。 结果 患者平均发病年龄AACG-RP组(39.00±12.07)岁、CACG-RP组(43.85±12.79)岁、AACG-non RP组(66.44±9.40)岁、CACG-non RP组(63.95±10.42)岁,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70,P<0.05)。患者平均眼轴长度AACG-RP组(21.31±1.37)mm、CACG-RP组(22.33±1.09)mm、AACG-non RP组(22.31±1.03)mm、CACG-non RP组(22.47±1.01)mm,4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9,P<0.05)。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更早,眼轴更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尤其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较无视网膜色素变性者发病年龄更早,且眼轴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予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B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B组,A组手术用时较短,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床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椎体高度、Cobb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高度上升、Cobb角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B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效果均显著,但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较短且术中透视次数较少,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0岁。因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下降,伴流泪,伴头晕,未行特殊治疗,症状逐渐加重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9/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瞳孔直径(D)=3 mm,对光放射敏感,双眼视盘充血、水肿,边界不清,视物模糊,右侧听力下降,颈软,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四肢肌力均为5级,深、浅反射均有,未诱发病理反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Cobb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纳入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将67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6.09±8.26)岁,病程(13.79±15.50)个月,采用杠杆定位手法治疗。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6.48±7.81)岁,病程(12.82±15.68)个月,采用腰椎斜扳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参照临床评定标准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各有1例脱落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是18.56±4.81,18.61±3.72,治疗后分别为9.41±5.19,13.55±3.68,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疗效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6%、75.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变小(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obb角分别为(17.95±4.45)°,(18.14±3.59)°,治疗后分别为(18.14±3.59)°,(15.49±1.75)°,治疗组Cobb角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杠杆定位手法与腰椎斜扳法两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均有疗效,但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对Cobb角的影响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肾虚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损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人,术前采集其基本信息、胫股角、软骨厚度,并在术后记录软骨损伤镜下分级。结果共纳入31例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60~69岁。31例患者共有186处软骨,其中13处为正常软骨,173处软骨有损伤,股骨内髁、髌骨、股骨髁间窝及滑车这3个区域软骨损伤无明显差异(P0.05),且较其他部位严重(P0.05),胫骨外侧平台损伤最轻。WOMAC评分和Lysholm评分与软骨损伤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股骨内髁软骨损伤分级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股骨内髁软骨损伤分级与体质量指数、胫股角呈正相关(P0.05)。各部位的软骨损伤分级与相应部位的软骨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股骨内髁、髌骨、股骨髁间窝及滑车的软骨损伤程度较其他部位严重,胫骨外侧平台损伤最轻;临床症状体征和关节功能与软骨损伤的程度没有绝对的相关性;年龄对于软骨损伤的影响没有显著意义;体质量指数和胫股角越大,股骨内髁软骨损伤分级越高;各部位软骨损伤的镜下分级越高,MRI下测量的软骨厚度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