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91篇
  免费   5139篇
  国内免费   7406篇
耳鼻咽喉   762篇
儿科学   639篇
妇产科学   940篇
基础医学   9158篇
口腔科学   3148篇
临床医学   20566篇
内科学   8103篇
皮肤病学   1341篇
神经病学   2316篇
特种医学   35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96篇
外科学   9938篇
综合类   28977篇
预防医学   9007篇
眼科学   1231篇
药学   11014篇
  85篇
中国医学   9162篇
肿瘤学   3959篇
  2024年   418篇
  2023年   1739篇
  2022年   1922篇
  2021年   2224篇
  2020年   2526篇
  2019年   2311篇
  2018年   1287篇
  2017年   2018篇
  2016年   2550篇
  2015年   3035篇
  2014年   5430篇
  2013年   5467篇
  2012年   7336篇
  2011年   8541篇
  2010年   7384篇
  2009年   7392篇
  2008年   10665篇
  2007年   8580篇
  2006年   7291篇
  2005年   8400篇
  2004年   5749篇
  2003年   4440篇
  2002年   3180篇
  2001年   2822篇
  2000年   1992篇
  1999年   1674篇
  1998年   1289篇
  1997年   1152篇
  1996年   939篇
  1995年   916篇
  1994年   801篇
  1993年   434篇
  1992年   437篇
  1991年   455篇
  1990年   422篇
  1989年   401篇
  1988年   119篇
  1987年   121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将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 ⅡA)封装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L)中自组装得到胶束, 考察其制备工艺并对产物进行表征, 同时进行体外抗胶质瘤细胞活性评价。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Tan ⅡA-GL/Micelle, TGM)。测定TG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以及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GM的形态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GM的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TGM的药物释放情况。倒置荧光显微镜考察TGM体外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能力; 定量考察细胞摄取的具体机制; MTT法考察游离Tan ⅡA、游离GL和TGM分别对鼠源性脑胶质瘤细胞GL261的细胞毒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游离Tan ⅡA、游离GL及TGM对GL261的细胞凋亡作用。  结果  薄膜分散法是制备载丹参酮ⅡA-甘草酸自组装胶束的最佳工艺方法; TGM粒径约为(121.87±5.85)nm, Tan ⅡA包封率为(88.54±14.27)%, 呈类球形形态, 制剂均一稳定; 可在5 h左右释放包载药物。TGM具有良好的跨BBB能力; 脑胶质瘤细胞摄取自组装胶束的机制为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来进行制剂的摄取; 对于脑胶质瘤细胞GL261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 TGM相较于Free TanⅡA、Free GL组显著提高细胞凋亡水平, 促细胞凋亡率分别由12.28%、13.32%上升至31.16%。  结论  GL与Tan IIA通过自组装形成了纳米胶束,有效克服TanⅡA生物利用度低、水溶性差等缺点。TGM可有效跨越BBB,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途径被脑胶质瘤细胞摄取,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性与促细胞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顺行指掌侧固有动脉推进皮瓣应用于指端组织缺损患者的疗效。方法77例指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实验组行顺行指掌侧固有动脉推进皮瓣修复术,比较两组的疗效、术后患指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优良率和术后患指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顺行指掌侧固有动脉推进皮瓣在指端组织缺损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术后患指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5.
学者们对动脉血管的研究常聚焦在血管内膜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而很少关注血管外膜的免疫反应及其对疾病病程的影响。前期研究发现,老龄的ApoE-/-小鼠动脉外膜出现免疫细胞的有序集聚,形成类似淋巴结的异位淋巴组织,称之为动脉三级淋巴组织(ATLO),其形成对内膜As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ATLO的发现及研究为As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并为其他疾病状况下三级淋巴组织(TLO)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阐明TLO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对As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其在其他疾病中的临床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自拟补气养阴通络方联合手法按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震动感觉阈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气养阴通络方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震动感觉阈值,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下肢、右侧下肢震动感觉阈值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GF、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拟补气养阴通络方联合手法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胎膜组织人β防御素2(HBD-2)、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Toll样受体-4(TLR-4)表达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铜仁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0年12月106例PPROM孕妇,根据分娩时胎膜组织病理结果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n=51)、非绒毛膜羊膜炎组(n=55),并将绒毛膜羊膜炎组按照炎症程度分为轻度炎症组(n=16)、中度炎症组(n=18)、重度炎症组(n=17)三个亚组,观察不同组别胎膜组织HBD-2、NF-κB p56、TLR-4 mRNA表达水平,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三项指标对疾病的诊断评估价值,分析PPROM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绒毛膜羊膜炎组胎膜组织HBD-2、NF-κB p56、TLR-4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胎膜组织HBD-2、NF-κB p56、TLR-4 mRNA表达水平联合检测评估P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ROC曲线面积0.787、0.818、0.75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肥胖、合并阴道炎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HBD-2 mRNA高表达、NF-κB p56 mRNA高表达、TLR-4 mRNA高表达是PPROM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胎膜组织HBD-2、NF-κB p56、TLR-4表达水平升高,其升高趋势是P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的影响因素,三者结合可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9.
随着压力性损伤的研究重心逐渐向细胞水平转移,发现力学因素下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在压力性损伤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综述力学因素下压力性损伤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评估以及预防管理。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压力性损伤更为深入地认知,从而推动压力性损伤研究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完成治疗后的麻风患者临床与组织病理变化,评估治愈标准,提高皮肤科医生长期随访意识。方法 收集在麻风防治专业机构接受联合化疗(MDT)方案规则服药结束至本科复查的麻风患者临床资料,对其组织蜡块切片后做HE染色和抗酸染色,观察病理特点;根据收集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收集到19例治疗后具有完整资料的麻风患者,11例(57.89%)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临床上均无活动性麻风皮损,部分留有色沉、色减或鱼鳞病样改变。11例治愈者中,5例(45.45%)组织病理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6例(54.55%)呈麻风消退后期改变,肉芽肿较小,泡沫细胞处于退行期;2例(18.18%)组织抗酸染色见碎裂状、颗粒状麻风杆菌。8例患者(42.11%,8/19)未达临床治愈标准,皮损部分未消退,以色减斑、色沉斑、暗红斑为主,4例(50.00%,4/8)存在Ⅱ型麻风反应,伴红斑、结节、脓疱;病理上均有肉芽肿形成,但肉芽肿较小,肉芽肿中的泡沫细胞处于退行期;组织抗酸染色见完整麻风杆菌,均为多菌型。结论 麻风患者通过MDT治疗方案服药结束后,仍需复查组织病理及抗酸染色评估是否达到治愈。部分多菌型麻风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