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0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49篇
妇产科学   100篇
基础医学   43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90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851篇
预防医学   1970篇
药学   355篇
  1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8—2020年武汉市单胎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发生趋势。方法 根据国家出生缺陷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采集2008—2020年湖北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监测数据,筛选武汉市户籍的单胎产妇纳入分析,描述不同人群的出生缺陷分布情况与发生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1145单胎围生儿,其中出生缺陷患者1526例,发生率为11.64‰。武汉市总体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8年的20.62‰显著下降至2018年的8.36‰,年度变化百分比为-7.9%,该趋势在2018年出现拐点,但2018—2020年的上升趋势不显著。武汉市出生缺陷前5位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1.96‰)、多指(趾)(1.78‰)、外耳其他畸形(1.57‰)、并指(趾)(0.72‰)、唇腭裂(0.58‰)。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由2008年的2.84‰下降至2020年的1.43‰,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3.8%;外耳其他畸形发生率由2008年的4.50‰下降至2020年的0.10‰,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9.3%。结论 2008—2018年武汉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逐年降低,但2018年之后有上升趋势,需引起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稳居出生缺陷顺位第一位,仍然是防控的重难点。此外,需要关注高危人群的出生缺陷防控,做好孕前保健与优生指导工作,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澄迈地区产科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并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监测干预及预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澄迈县某医院产科的新生儿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澄迈县某医院产科分娩新生儿15 797名,发生出生缺陷764例,发生率为4.84%。其中男婴426例,女婴338例,男女比例为1.26∶1;单发畸形604例,多发畸形160例;产前诊断128例,产后诊断63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P<0.01)。764例出生缺陷新生儿中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唇腭裂、尿道下裂、神经管缺陷依次居于前5位,构成比分别为33.12%、21.20%、12.96%、8.90%、6.81%。前5位出生缺陷类型占总出生缺陷数的82.98%。先天性心脏病例数逐年增加,发生率逐年上升,在每年出生新生儿中的占比及5年间同病种中的占比上升,唇腭裂的发生率逐年下降。先天性心脏多发畸形新生儿的出生结局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畸形、唇腭裂、尿道下裂多发畸形新生儿的出生结局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澄迈地区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类型多样且危险众多,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应对育龄人群广泛开展孕期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加强产前诊断及优生咨询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异常生育史与遗传性家族史、孕期危险因素暴露的多重对应关系,为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至2015年西安市各级开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孕28周至生后7 d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共监测围产儿1 236 937例,其中出生缺陷患儿10 619例,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0.86%(0.70%~1.15%)。多重对应分析显示生育出生缺陷患儿(既往生育1个或2个出生缺陷患儿)与自然流产史、遗传性家族史、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有关,既往生育≥3个出生缺陷患儿与遗传性家族史接近相同区域且距离更近,关系更密切。有自然流产史产妇(257/10 619)再次生育出生缺陷患儿类型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神经管缺陷、先天性脑积水、唇裂合并腭裂、单纯唇裂;生育过出生缺陷患儿的产妇(135/10 619)再次生育出生缺陷患儿类型依次为唇裂合并腭裂、无脑畸形、脑积水、神经管缺陷、唇裂、马蹄内翻足。结论 异常生育史与孕期危险因素暴露和遗传性家族史均相关,既往生育≥3个出生缺陷患儿与遗传性家族史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扬中市近十年来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析出生缺陷干预措施实施效果,为完善该市出生缺陷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江苏省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扬中市2008-2017年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出生缺陷检出率为3. 78‰,干预项目实施后出生缺陷检出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2011-2017年18 465例不同性别、孕母年龄、户籍围生儿出生缺陷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唐氏综合征筛查及胎儿系统超声排畸检查项目,能提高出生缺陷一二级干预效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厦门市2014-2018年围产儿唇腭裂流行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收集唇腭裂患儿资料。结果 共纳入围产儿421 457例,报告围产儿唇腭裂297例,其中单纯腭裂98例,单纯唇裂92例,唇裂合并腭裂107例,总唇裂发生率7.05/万。单纯唇裂、唇裂合并腭裂及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监测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单纯腭裂女性高于男性;总唇裂及各分类城镇均高于乡村,但无明显年龄分布特征。另监测报告28周以内胎儿唇腭裂184例,其中唇裂合并腭裂166例,28周以内胎儿唇腭裂在性别分布、分类构成、诊断时间及诊断方式分布方面与围产儿相比均显著不同。2014-2018年,厦门市围产儿唇腭裂监测发生率稳定,未呈现上升或下降趋势。结论 围产儿唇腭裂监测频率是患病率,而不是发病率。2014-2018年,厦门市围产儿唇腭裂患病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并保持稳定。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唇腭裂唯一有效的手段,普及超声检查并提高超声检查人员的诊断水平是控制围产儿唇腭裂患病率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了解宜昌市夷陵区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对夷陵区内医疗保健机构2005-2017年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城乡差异、缺陷类型、发现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13年间共监测57 279例围生儿,出生缺陷651例,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1. 37‰,其中,2005-2013年为波动性升高,2014年起稳定逐年升高,2017年升高至25. 32‰(χ~2=43. 214,P<0. 001);男性缺陷发生率高于女性(χ~2=6. 217,P=0. 013); 2005-2013年农村高于城镇(χ~2=70. 931,P=<0. 001),但在2014-2017年城镇显著高于农村(χ~2=207. 230,P<0. 001);排前5位的缺陷疾病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畸形、唇腭裂和马蹄内翻足,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以检出率35. 94%居首位,且2014-2017年发生率呈上升趋势(χ~2=71. 250,P<0. 001);缺陷儿的产前确诊率为26. 72%,2014-2017年更低,仅为14. 71%。结论应着力加强健康教育、遗传咨询、优生优育知识普及;着力提升婚前、孕前、产前检查率;指导城、乡孕妇防范社会环境因素对胎儿的不利影响,适时接受产前筛查;强化医师专项技术培训,提升缺陷儿产前诊断水平是减少夷陵区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延长(Yqh+)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辅助生殖中心行IVF/ICSI-ET助孕的不育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Y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Yqh+组和对照组。又根据男方精液分析结果分别行IVF或ICSI人工授精,比较IVF周期和ICSI周期中Yqh+组和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 705对不育夫妇,其中Yqh+组67例,对照组1 638例。(1)在IVF治疗周期中,Yqh+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移植周期中,Yqh+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Yqh+组的异位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11%vs. 1.63%,P=0.04);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缺陷率和男婴出生率比较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ICSI治疗周期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鲜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和新生儿出生情况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Yqh+可能对IVF/ICSI-ET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健康情况无明显影响。Yqh+是否增加IVF新鲜移植周期中异位妊娠的风险,尚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科学、合理的监测手段对出生缺陷进行长期、持续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及时获悉缺陷发病率和疾病顺位的变化趋势,分析原因,为制定出生缺陷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出生缺陷的监测模式、监测病种和监测期限的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