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9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54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肝部分切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CD14基因表达及血浆TNF-α产生的变化,探讨枯否细胞保护机体的机制.方法 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肝大部分切除组(PH组).测定NC组(0 h)及PH组术后6 h,12 h,24 h,36 h,48 h,72 h,120 h,168 h时血浆内毒素.(ET)、TNF-α浓度,同时用RT PCR方法观察残余肝组织LBP mRNA、CD14 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PH组大鼠血浆ET浓度在肝大部分切除后6-72 h显著高于NC组,尤其是12 h、48 h(P<0.01),72 h后与N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H组 TNF-α在术后6 h一过性上升后迅速下降,在72 h降到最低,与血浆ET变化无相关.NC组及PH组肝组织均未见LBP mRNA表达.与NC组比较,PH组CD14 mRNA的表达在6-12 h和36-120 h时明显下调(P<0.05),与血浆中ET的变化趋势呈负相关(r=-0.532,P<0.05).结论 肝组织中CD14基因表达的下调和LBP基因的不表达可能是枯否细胞对机体的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动态变化,探讨IGFBP-2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6只(n=6),模型组30只(n=30)。除正常对照组外,给予大鼠40%CCl4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计8周。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油剂皮下注射。模型组在开始注射CCl4后的第2、4、6、8周末分别处死大鼠6只。测定肝功能(ALT)、门静脉压,对肝组织进行常规HE与Masson三色染色,对血清中IGFBP-2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并将其与肝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4、6、8周模型组大鼠血清IGFBP-2水平增高(P<0.01)。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门静脉压逐渐增高,血清中IGFBP-2的水平逐渐增高,且IGFBP-2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874 2,P<0.001)。结论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血清中IGFBP-2的水平逐渐增高,提示其可能与肝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缬沙坦(valsartan,Val)、普萘洛尔(propranolol,Pro)单独以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大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on gastropathy,PHG)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20 mg/kg,1次/d,灌胃;普萘洛尔组,给予普萘洛尔22.5 mg/kg,2次/d,灌胃;缬沙坦+普萘洛尔组(联合用药组)按相同方法同时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自来水,灌胃,连续15 d。各组均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precollagenⅢ,PCⅢ)。取胃窦组织,行光镜下观察并测定黏膜下血管面积和最大直径。同时取胃窦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中HA、PCⅢ含量均降低(P<0.05)。缬沙坦、普萘洛尔和联合用药均可使PHG大鼠黏膜下层血管面积、最大直径减小(P<0.01),尤以联合用药作用更为显著(P<0.01)。光镜下模型组黏膜下微静脉扩张、迂曲、管壁变薄,淋巴细胞浸润,各用药组较模型组黏膜下血管扩张扭曲好转,微血管及血窦扩张轻,尤以联合用药组更显著。透射电镜下各用药组仅见上皮细胞之间间隙增宽,毛细血管扩张较模型组轻,细胞线粒体较完整,分泌颗粒较多,微绒毛排列整齐,较模型组细胞、线粒体等破坏明显减轻,尤以联合用药组显著。结论缬沙坦和普萘洛尔均可减轻PHG大鼠胃窦黏膜下血管扩张,改善黏膜血供,对PHG大鼠的胃黏膜有明显保护作用,尤以联合用药作用更为显著。同时缬沙坦有减轻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应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50例人肝组织中肥大细胞与储脂细胞的密度和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慢性肝病组肥大细胞与储脂细胞密度都有增加,各自与正常肝组织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二者在数量的增加程度方面呈正相关(γ=082),分布以结缔组织区域多见。提示肥大细胞可能在慢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常规胃镜清洗消毒方法对HBV-DNA的清除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常规胃镜清洗消毒方法对乙肝病毒DNA(HBVDNA)的清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9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胃镜检查后,清洗消毒前后胃镜活检通道冲洗液进行检测,结果8份(276%)清洗消毒前冲洗液HBVDNA为阳性,清洗消毒后冲洗液仍有2份(690%)为阳性。提示:对胃镜的清洗消毒还应加强,确保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NO在脂多糖诱发肝硬化大鼠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NO在脂多糖 (LPS)诱导肝硬化大鼠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复制肝硬化模型 ,至 8周末 ,将其分为 3个组 :Ch +NS(肝硬化对照组 )、Ch +L Arg(精氨酸组 )和Ch +LNNA(LNNA组 ) ,分别用生理盐水 1 5ml、L Arg 10 0mg·kg-1·d-1和LNNA 2 0mg·kg-1·d-1灌胃 ,共 2周 ,同时有LPS(脂多糖对照组 )和NS(正常对照组 )。于处死大鼠前 4h ,腹腔内注射LPS 3mg/kg诱发肝硬化大鼠肾功能障碍。观察血清NO及肾功能的改变。 结果 血清醛固酮水平在Ch+LNNA组最高 ,Ch +L Arg组最低 ;尿钠排泄量在Ch +LNN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肌酐清除率在Ch +LNNA组最低 ,Ch+L Arg组明显高于Ch +NS组。 结论 NO可能通过舒张血管、拮抗内皮素等而改善肾循环 ,抑制LPS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肾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远段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8例轻、中度活动期远段UC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9例,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肠液(莎尔福灌肠液4g,QN)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艾迪莎1.0g/次,Qid)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结肠镜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症状消失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治疗前后结肠黏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比较,结肠镜下评分、 DAI指数及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黏膜iNOS平均灰度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轻中度远段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性高、症状缓解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大部切除(PH)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动态变化。方法102只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0h组,n=6)、假手术(SO)组(n=48)和PH组(n=48),在SO与PH术后不同时间点(6h,12h,24h,36h,48h,72h,120h,168h,各时点n=6)检测循环血中二胺氧化酶(DAO)的动态变化,观察光、电镜下肠黏膜结构通透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血清DAO水平PH术后12h为(1856±302)U/L、24h为(1446±125)U/L,分别与NC组及SO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DAO水平与N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光学显微镜检查显示PH组大鼠术后6-24h肠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绒毛损害伴表浅坏死。透射电镜检查显示PH组大鼠术后6-48h肠黏膜细胞间隙普遍明显增宽和镧颗粒沉积。SO组术后仅在6h时间点光、电镜下所见肠黏膜有轻度损伤表现,其余各时间点与N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PH后6-48h期间出现肠黏膜屏障损伤,48h后损伤的肠黏膜屏障自行修复。  相似文献   
10.
NOS、TNF α在门静脉高压大鼠结肠黏膜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门静脉高压性结肠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9只,随机抽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按复合因素法制作肝硬化模型,10周后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门静脉取血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取大鼠降结肠全层行免疫组化染色,观测黏膜及黏膜下层,进行图像分析以测定NOS、TNF-α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O水平、HVPG显著增高(P〈0.01)。诱导型NOS(iNOS)、TNF-α在结肠黏膜下层血管内皮细胞高度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内皮型NOS(eNOS)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NOS表达增加上调NO含量促进了门静脉高压性结肠病的发生,TNF-α则是促进iNOS表达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