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目的:探讨II型CD20抗体诱导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为制备具有较强肿瘤杀伤能力的新型CD20抗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淋巴瘤细胞Raji分别与 I型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II型CD20抗体托西莫单抗(Tositumomab)孵育后,采用磷脂酰丝氨酸V(annexin 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流式细胞仪比较两种抗体处理后程序性死亡细胞所占比例;在CD20抗体处理前,用工作浓度的caspase抑制剂Z-VAD-FMK (carbobenzoxy-valyl-alanyl-aspartyl-[O-methyl]-fluoromethylketone)或伏马毒素(fumonisin B1,FB1)预处理Raji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预处理组与未预处理组淋巴瘤细胞程序性死亡所占的比例。收集CD20抗体处理过的Raji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的CD20抗体处理组间淋巴瘤细胞内神经酰胺(ceramide)的水平,并用相同方法检测FB1对Tositumomab引起淋巴瘤细胞内ceramide水平变化的抑制作用。用不同浓度的C2-ceramide与淋巴瘤细胞进行孵育,16h后用annexin V & PI双染检测其诱导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能力。结果:10 µg/mL的I型抗体Rituximab几乎不能诱导Raji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而相同浓度的II型CD20抗体Tositumomab能够诱导(28.6±4.2)%的Raji细胞产生程序性死亡,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1),这种程序性死亡不能被caspase抑制剂Z-VAD-FMK所抑制(F=3.01,P>0.05)。Tositumomab处理后能够引起Raji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t=28.48,P<0.01),且5~40 µmol/L的C2-ceramide能够通过剂量依赖性的关系诱导Raji细胞的程序性死亡(F=2.71,P>0.05)。Ceramide合成的FB1可以显著抑制Tositumomab引起的Raji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F=20.18,P<0.01),进而显著抑制Tositumomab介导的程序性死亡(F=17.02,P<0.01)。结论:II型CD20抗体Tositumomab而非I型CD20抗体Rituximab可以通过介导靶细胞内ceramide水平的升高,诱导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这种程序性死亡与经典的caspase通路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阿米卡星在治疗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中的疗效,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0.43%,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临床有效率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较为常见,两组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60岁或<60岁)、白血病治疗后缓解指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无效)、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d或<10d)与疾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与头孢吡肟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临床有效率相当,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檗碱(BBR)对T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正常T淋巴细胞、T淋巴瘤细胞、Jurkat细胞用BBR 0,10,20和40μmol·L^-1处理24 h,多柔比星(Dox)40μmol·L^-1为阳性对照;Jurkat p0细胞用BBR 0和40μmol·L^-1处理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Seahorse XF24细胞代谢分析仪和H2DCFDA活性氧探针检测细胞氧消耗率(OCR)和活性氧(ROS)水平。CellTiter-Glo发光法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TP水平,试剂盒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Ⅳ和Ⅴ的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胱天蛋白酶3、Bcl-2、Bax、NF-κB抑制蛋白激酶α/β(IKKα/β)、磷酸化IKKα/β(p-IKKα/β)、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p-IκBα和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BR 40 mmol·L^-1明显增加T淋巴瘤细胞和Jurkat细胞凋亡率(P<0.01),胱天蛋白酶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Bcl-2表达显著下调(P<0.01),但对正常T淋巴细胞的凋亡并无影响;BBR 40 mmol·L^-1明显降低Jurkat细胞的OCR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活性(P<0.01),增加ROS水平(P<0.01),降低ATP水平(P<0.01),但不影响线粒体缺陷型淋巴瘤Jurkat p0细胞呼吸链和凋亡;BBR 40μmol·L-1明显下调Jurkat细胞中NF-κB通路相关蛋白p-IKKα/β/IKKα/β、p-IκBα/IκBβ和核内P65表达(P<0.01)。结论BBR通过破坏线粒体功能选择性诱导淋巴瘤T细胞的凋亡,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良(TGF-β1)在长期吸烟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分为1-6月组,每组6只。建立大鼠吸烟COPD模型。光镜下观察吸烟对大鼠肺组织结构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TGF-β1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随吸烟时间延长,肺泡腔不规则扩大,肺泡间隔破裂,有的肺泡融合成肺大泡,以吸烟6月组最为明显,肺组织结构表明COPD模型建立成功。RT-PCR结果表明,TGF-β1mRNA在正常肺组织中呈微弱表达,随吸烟时间的延长,TGF-β1mRNA表达增多,5月组表达最多。结论长期吸烟可引起气道壁炎细胞浸润及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导致COPD发生。TGF-β1,表达随吸烟月份增加逐渐增多,肺组织结构破坏与TGF-β1表达有相关性,表明TGF-β1在COP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30年,脓毒症(Sepsis)的发病率及其死亡的绝对数字呈上升趋势,是非心脏重症监护(ICU)病房的主要死亡原因.国内的研究表明,其在ICU的死亡率为48.6%.由此可见,系统研究脓毒症在住院病人中的发病率,总结脓毒症的发病规律和中医证候特征的演变,从而有效地预测脓毒症的发生,及时有效地指导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本研究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05年度急诊科/ICU、肾病科和呼吸科等相关科室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和回顾性分析,为深入研究脓毒症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白三烯C4合成酶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血液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内表达.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支气管哮喘组、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各8例,分别对其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同时应用RT-PCR技术检测淋巴细胞及多形核细胞的LTC4合成酶.结果 支气管哮喘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内白三烯C4合成酶均有表达.结论 淋巴细胞可能同多形核细胞一样,在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支气管哮喘中参与了炎症反应和气道重构.  相似文献   
7.
黄琰  李淑兰 《医学综述》2005,11(7):582-584
支气管哮喘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疾病。最近通过大量病理学研究表明,哮喘反应的发生不仅存在着呼吸道炎症,还包括呼吸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airwayremodeling),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平滑肌和基底膜增厚;气道重构是诱发呼吸道高反应性和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琰  李若葆 《山东医药》2010,50(33):22-24
目的研究白三烯C4(LTC4)及其合成酶表达与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气道重建的相关性,探讨CVA的发病机制,为CVA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例入选患者分为支气管哮喘组、CVA组各20例,另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技术检测静脉血中LTC4的含量;应用RT-PCR检测LTC4合成酶在多形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的表达。选择对照组6例、支气管哮喘组6例、CVA组12例分别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右中叶支气管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测量基底膜厚度。结果支气管哮喘组LTC4含量及基底膜厚度显著高于CVA组和对照组,CVA组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各组基底膜厚度与静脉血LTC4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LTC4合成酶在CVA组和支气管哮喘组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TC4合成酶在多形核细胞中表达相对较强,在淋巴细胞中表达相对较弱。结论 CVA存在气道重建,静脉血中LTC4及其合成酶的表达可以作为CVA的快速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苦参碱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将74例MM患者分为2组: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组35例,给予基础治疗,苦参碱+VAD组39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苦参碱,28d为1个疗程。以胸片、心电图、骨髓穿刺结果、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血尿本周氏蛋白电泳、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与全血细胞计数检查结果为指标,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09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标准疗效判断标准(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进行疗效评估,并统计不良反应。结果:苦参碱+VAD组和VAD组CR患者比例分别为12.8%和8.6%,无显著性差异;VGPR患者比例分别为33.3%和11.4%,有显著性差异(P<0.05);PR患者比例分别为46.2%和45.7%,无显著性差异;苦参碱+VAD组恶心呕吐、乏力、发热出现的比率显著低于VAD组(P<0.05),出现腹部不适的比例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出现心动过速、化疗相关死亡情况。结论:苦参碱有助于提高多发性骨髓的缓解率与减少化疗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陈阳  黄琰  杨斌 《海峡药学》2012,(12):216-217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辨证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伴随的非运动症状之疗效。方法将符合中医气滞血瘀的证型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均为5个月,对比治疗前后NMS频数积分进行评估疗效,结论血府逐瘀汤对非运动症状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