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基因克隆、表达、纯化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取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L1)的Ig(1-4)结构域融合蛋白。 方法:实验于2001-10/2004-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完成。①从新生4d的SD大鼠的海马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获取L1-Ig(1-4)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后构建表达载体pET28a(+)-LI-Ig(1-4)。②转染大肠杆菌BL21,用IPTG诱导L1-Ig(1-4)的表达。③利用Ni2+-NTA柱纯化和复性。④用L1-Ig(1-4)融合蛋白观察培养脊髓原代神经元轴突生长情况及其活性,未加入融合蛋白的细胞做对照。 结果:①克隆出编码正确的大鼠L1-Ig(1-4)基因。②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全菌总蛋白的28-3%。③Ni^2+-NTA柱纯化后的纯度达90%以上。④加入融合蛋白后脊髓神经元突触的生长能力较未加入融合蛋白的细胞增强[(56&;#177;3.8),(43&;#177;2.7)μm,P〈0.01]。 结论:通过原核表达可大量获得L1-Ig(1-4)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同样具有促神经生长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89年至200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3例;年龄34-72岁,平均53.8岁。依据肿瘤的WBB分期,实施次全或全椎体切除术3例,矢状切除术2例,次全或全脊椎切除术2例,颈椎管内脊索瘤囊外摘除术1例。脊柱稳定性重建术中,取自体髂骨植骨5例,钛网内骨水泥填塞前路椎体支撑2例。术后行辅助放疗。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根性刺激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颈髓压迫症状多有1-2个级别以上的改善。术后病理检查均可见典型“Physaliphorous细胞”。随访3~120个月,平均43.5个月。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肿瘤局部复发4例,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的高位截瘫并发症,全脊椎切除者未见复发迹象。7例未见远处转移,1例颈椎管内脊索瘤者既往有骶骨脊索瘤手术史,故考虑为原发骶骨脊索瘤继发硬膜下转移。结论 颈椎脊索瘤临床相对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应重视CT和MR检查。全脊椎切除术结合术后局部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胸椎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骨肿瘤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重建技术及其疗效。方法25例胸椎骨肿瘤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经胸椎后外侧入路行单椎节切除22例、双椎节切除3例,均采用Harms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TSRH/MOSS/CDHM8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随访3个月~6年,23例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21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3例分别于术后1~3年局部复发;术后12和18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胸椎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胸椎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脊柱的前后柱稳定,同时具有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脊柱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中颈椎转移性肿瘤危害更大,椎体不稳、塌陷、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常较早被发现,严重时会发生高位瘫痪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出现上述症状或具备高椎体塌陷风险的颈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肿瘤病灶清除及稳定性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C3~7椎体及附件转移性肿瘤主要行全椎节切除+前路钛网、钢板、骨水泥及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有别于寰枢椎转移性肿瘤行全椎节切除+后路枕颈融合固定。因而此处只针对在2000年1月~2006年6月间收治并行全椎节切除与重建术的25例C3~7椎体及附件转移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于1989年5月随机抽测了市内13所中小学(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初高中的二年级学生)7~18岁2302名(男1211名,女1091名)学生的营养及发育状况,结果分析如下 1 学生发育状况学生的身高、体重均值,1989与1985年相比,男生身高除7岁组外均超过1985年,尤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健脾补肾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疗效机制,探讨"脾肾相关"、"先后天之本"中医理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中的运用。方法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性骨折小鼠模型,随机分为7、14、28d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分生理盐水、健脾补肾方2组。于骨折术后第2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分别于治疗3个时间点后处死小鼠,取材,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 X-ray、Micro-CT结果显示,健脾补肾组7、14、28d均可促进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Micro-CT定量分析显示,健脾补肾组7、14d骨痂BV/TV、Conn.D、mean/density of TV、mean/density of BV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有限元分析结果提示,健脾补肾组28d骨折部位刚度、弹性模量结果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HE染色、ABH/OG染色结果显示,健脾补肾方可以促进骨折部位早、中期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加速骨折愈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健脾补肾方能增加骨痂部位β-catenin、Runx2的表达,促进骨折愈合。结论健脾补肾方可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增加β-catenin、Runx2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瘀止痛膏贴治疗运动性踝关节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患者107例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53例)使用消瘀止痛膏贴,对照Ⅰ组(26例)使用消瘀止痛膏,对照Ⅱ组(28例)使用伤痛一喷灵;记录治疗前后症状及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治疗后疼痛、压痛、局部瘀紫、肿胀、关节活动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瘀紫、肿胀改善方面优于对照Ⅱ组,压痛改善则不及;疼痛、关节活动的改善方面3组疗效相当;治疗组以及对照Ⅰ组在总体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Ⅱ组。3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瘀止痛膏贴是治疗运动性踝关节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有效且安全的外用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枕骨髁骨折(occipital condylar fracture,OCF)是一种罕见的损伤,其在外伤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4%~0.7%~([1])。随着CT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不断改进,对OCF的报道及研究日益增多,在严重外伤患者中实际发生率可高达19%~([2])。由于枕骨髁紧邻脑干、颅神经及椎动脉,骨折常造成这些结构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Collet-Sicard综合征(ColletSicard syndrome,CSS)又称枕骨髁-颈静脉孔连接部综合  相似文献   
9.
脊柱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脊柱不稳、椎体病理性骨折、脊髓和神经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或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加速死亡进程。随着癌症发病率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脊柱转移瘤发生率越来越高,近70%的晚期癌症患者会发生脊柱转移。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率在过去十年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有术后并发症的脊柱转移瘤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来提高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一个合适、权威和完善的预后评分系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就目前国内外常见脊柱转移瘤预后评分系统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估优缺点及准确性,为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观察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对颈椎病患者躯体及心理的影响,探讨中医功法干预心身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干预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合并“养生功”锻炼,评价躯体症状及心理量表。结果 干预组干预后SAS/SDS、HAMA/HAMD、VAS和NDI评分明显优于入组时及对照组(P<0.05),且随治疗时间的推移,干预组各项评分下降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SF-36中的社交功能和精神健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能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躯体症状,其安全性高、易学易练、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颈椎病患者心身疾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