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MRI征象,观察椎体、终板、椎间盘及椎管等变化,并与X线平片及CT片进行比较。结果:椎体结核早期.MRI上可见椎体形态正常,椎体前中部骨质破坏,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椎体终板局限性破坏.椎间盘信号不均匀,可见囊状小脓肿形成;椎旁软组织肿胀或少量脓肿形成。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及椎管受累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MRI对病变椎体病理改变具有高敏感性,使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MRI可清晰最示脊柱结核的椎体骨炎、椎旁脓肿、终板破坏及受累椎管狭窄程度.并有助于与椎体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设计颈椎前路椎管扩大术式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为颈椎管多节段狭窄症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标本实验:选用4具C1~T1尸体颈椎标本,去除前方肌肉,保留后侧肌肉及固有韧带,解剖出横突孔,沿椎动脉走行,穿入直径3mm橡胶管,注入造影剂。沿C4~6椎体前正中纵行劈开,依次横向撑开3、6、9、12mm,并用木块填塞,三维CT下观察椎管前后径、横径、截面积、两侧椎动脉的直径、间距,神经根管变化。动物实验:用4只成年绵羊,麻醉后暴露出C3,4颈椎前方,将C3,4椎体纵向劈开,横向撑开9mm,取同侧胫骨9mm×9mm×15mm骨块植入撑开区。术后观察四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标本在撑开3、6、9mm后,椎管前后径平均增加1.14%、3.53%、5.15%,横径增加7.92%、14.62%、22.74%,截面积增加8.52%,17.99%,25.01%;在撑开3、6、9mm时,两侧椎动脉走行间距平行,撑开12mm时,在C3,4和C6,7椎间椎动脉间距相差2mm,但走行无折屈、受压。撑开前后神经根管各径及长度无变化。标本在撑开3、6、9mm时未见骨折,撑开12mm时2具左侧、1具右侧椎板靠近棘突部骨折,均为裂纹骨折,无移位。4只绵羊术后第2d四肢可以自由行走,无神经、血管损伤征兆。结论经前路颈椎体纵向劈开扩大术,可以增加椎管容积、不影响脊柱三柱稳定结构。动物实验表明椎体横向撑开一定范围内(≤9mm)对颈髓及周围组织无损伤迹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经前路颈椎椎管扩大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长期使用低钙透析液对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钙离子1.25mmol/L透析液进行透析6个月对患者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素(iPTH)及钙磷水平的影响。方法:在规律性血透的患者中,选择透前或透后高钙血症的患者16例。入选前,所有患者均采用钙离子1.75mmol/L透析液,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均使用聚砜膜透析器,面积为1.3m2。使用钙离子1.25mmol/l(DCa1.25)透析液透析期间,患者饮食中钙磷的摄入量稳定,且根据需要伴高磷血症的患者同时口服碳酸钙(钙尔奇D),6个月。观察DCa1.25透析液单次治疗前、后至下一次透析前以及治疗1、2、3、6个月时患者透前血钙(校正的血清总钙)、血磷、iPTH水平(检测采用放免法)。结果:使用DCa1.25透析液单次透析4小时后血钙浓度下降,透后血iPTH(221.3±67)pg/ml较透前(163.7±78)pg/ml明显升高(P<0.05),至下次透析前血钙浓度及血iPTH(163.9±101.1)pg/ml基本恢复至上次透析前水平。使用低钙透析液透析1、2、3、6个月后,患者血钙水平呈下降趋势,在低钙透析2个月时,血钙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2.925±0.25)mmol/l,达(2.55±0.25)mmol/l,P<0.05,这种趋势持续至治疗6个月时,血钙水平(2.6±0.2)mmol/l,P<0.05。低钙透析对患者的iPTH水平有明显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在低钙透析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iPTH上升至(294.4±134.1)pg/ml(P<0.05),低钙透析治疗6个月时,血iPTH达(295.5±192.3)pg/ml(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了6个月的临床观察,其中6名患者因治疗后的iPTH升高超过300pg/ml,而开始应用活性维生素D,有1例患者iPTH升高达821pg/ml,接受了活性维生素D的冲击治疗。血磷水平在进行低钙透析治疗后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单次应用DCa1.25的透析液进行透析,透析后血iPTH升高,但至下一次透析前血iPTH基本恢复至上次透前水平。持续应用低钙透析6个月,钙负荷减轻,血iPTH升高。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道了2例发生在肾性骨营养不良时手和腕关节的非外伤性骺板损伤。非外伤性股骨头骺滑脱比较常见,而上肢对称性骨骺滑脱及骺板损伤则相当罕见。作者回顾了以往文献发现一些年轻运动员尤其是体操运动员由于长期反复的压力或创伤作用于腕关节屈曲位时,可造成类似的骨骺和干骺端变化。作者提醒医生们注意,假若病人无超常体育运动史而发生上肢对称性骨骺滑脱,则提示病人有代谢性骨病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评价髌股关节排列的方法和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取健康男、女志愿者各15名(30侧膝关节)为正常对照组.随机选取14例(28侧膝关节,男性6例,女性8例)髌股关节排列异常者为疾病组,将既往有外伤史的膝关节作为患侧膝关节组(14侧),而对侧膝关节为无症状组(14侧).应用特殊位置装置使膝关节从伸直位0°至屈曲位45°范围(间隔5°)内被动运动,应用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WI获取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的轴位图像,分别测量髁间沟角(SA)、髌骨倾斜角(PTA)、髌骨移动率(BSO).分析男、女正常组膝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各测值侧别及性别间有否差异,并确定上述各测值的参考范围.分析疾病组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患膝的各测值与正常组及自身对侧膝关节各测值间有否差异. 结果 男、女正常两侧膝关节的SA、PTA、BSO值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不同性别间统计学分析显示男、女性别间各测值轻微差异.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SA、PTA、BSO值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组患侧与对侧的SA、PTA、BSO在膝关节各个屈曲角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双侧髌股关节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征及运动规律;动态MRI不仅能反映髌股关节的异常排列程度,还可以提供异常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在定量评价髌股关节病变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影像技术工作全面实施AQ、QC管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取健康山羊16只,体重22.65~31.22 kg,建立L5腰椎峡部不连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为单纯植骨组(于峡部不连处单纯植入自体髂骨0.8~1.1 g)和内固定植骨组(先安装内固定器再于峡部不连处植入自体髂骨0.8~1.1 g).于术后8周处死动物行影像学、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取自愿捐赠椎体标本5个,来源于男4例,女1例;年龄35~51岁.于L5椎体左峡部横断,造成腰椎峡部不连模型.将微型位移传感器置于峡部断端,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施力方向,以2 mm,min的速度匀速加载,用动态数据采集分析仪同步收集峡部断端的形变值.全部加载直至标本发生骨破坏,观察位移传感器是否发生形变及腰椎峡部断端处是否发生闭合. 结果 实验动物均无凶手术原因造成的神经损伤或死亡,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活动,无伤口感染发生.术后8周腰椎双斜位X线片和大体观察均显示,内固定植骨组峡部融合率为100%,显著高于单纯植骨组的62.5%(P<0.05).组织学观察示,单纯植骨组3只峡部未融合动物腰椎峡部断端骨小梁骨陷窝空虚,骨细胞消失;内固定植骨组峡部断裂处骨小梁连接成网状,小梁问为骨髓组织,骨小梁局部呈现不同程度的"镶嵌样"结构.椎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与数据处理结果 显不,匀速加载过程中,当外载荷为40 N时,位移传感器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开始闭合;随着外载荷进一步加大,传感器位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当外载荷为212N时,位移传感器不再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完全闭合,紧密接触,开始呈现加压效应. 结论 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具有明显的稳压和加压的双重力学功效,且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8.
病历摘要     
患者男,16岁。入院前2年出现左小腿疼痛,无红肿热表现,无活动障碍,未给予特殊治疗。1个月后疼痛未见缓解,先后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经X线摄片及实验室检查考虑为"代谢性骨病",治疗不详。入院前6个月余,患者左髋部出现疼痛,行走轻度受限。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盗汗,饮食可,二便正常。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否认肝、肾疾病及外伤史。出生并居于原籍,否认原籍有代谢病、地方病流行。无烟酒嗜好。父母体健,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英  王林森 《天津医药》2002,30(10):603-605
目的;探讨膝关节慢性滑膜炎CT表现为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关节镜或手术证实或手术证实的89例和随访证实的178例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结果:根据CT表现将滑膜炎分为4型:皱壁增生型153例(197关节),积液型60例(89关节),单纯囊肿型19例(19关节),混合型35例(50关节)。40岁以上患者膝关节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关节退行性变,退行性变的程度与滑膜炎的类型无相关性。结论:CT检查诊断膝关节慢性滑膜炎是较为可靠的方法,可直观关节内皱襞增生、积液以及囊肿形成的征象。积液型要与感染性关节炎鉴别。  相似文献   
10.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型29例,表现为骨端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溶骨型39例,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边缘模糊;恶性8例,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有骨膜反应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19例,MRI显示可出现液-液平面;复发9例,植骨区为肿瘤组织代替。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