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16篇
  免费   2280篇
  国内免费   1476篇
耳鼻咽喉   264篇
儿科学   426篇
妇产科学   180篇
基础医学   1863篇
口腔科学   458篇
临床医学   5756篇
内科学   3485篇
皮肤病学   680篇
神经病学   1175篇
特种医学   171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6篇
外科学   2552篇
综合类   12186篇
预防医学   4793篇
眼科学   699篇
药学   5479篇
  38篇
中国医学   4800篇
肿瘤学   128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55篇
  2022年   641篇
  2021年   786篇
  2020年   978篇
  2019年   997篇
  2018年   1018篇
  2017年   513篇
  2016年   681篇
  2015年   796篇
  2014年   2199篇
  2013年   2071篇
  2012年   2290篇
  2011年   2532篇
  2010年   2514篇
  2009年   2377篇
  2008年   2411篇
  2007年   2104篇
  2006年   2134篇
  2005年   2001篇
  2004年   1909篇
  2003年   1781篇
  2002年   1598篇
  2001年   1440篇
  2000年   1306篇
  1999年   1104篇
  1998年   920篇
  1997年   817篇
  1996年   874篇
  1995年   767篇
  1994年   721篇
  1993年   617篇
  1992年   565篇
  1991年   500篇
  1990年   485篇
  1989年   412篇
  1988年   335篇
  1987年   335篇
  1986年   242篇
  1985年   216篇
  1984年   200篇
  1983年   165篇
  1982年   207篇
  1981年   118篇
  1980年   105篇
  1979年   65篇
  1978年   40篇
  1977年   27篇
  1965年   18篇
  196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并发糖尿病肾病(DKD)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衡阳市某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308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进行分组,即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为30~300 mg/24 h纳入DKD组,UAER<30 mg/24 h纳入非DK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的308例T2DM患者中,DKD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136例(44.16%),非DKD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172例(55.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KD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血压史人数占比、腹型肥胖人数占比高于非DKD组,自我效能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低于非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β=0.055,OR=1.057,95%CI=1.007~1.109)、收缩压(β =0.039,OR=1.040,95% CI=1.016~1.064)、LDL-C (β=0.333,OR=1.395,95%CI=1.017~1.914)、腹型肥胖(β=0.596,OR=1.815,95% CI=1.039~3.171)、HbA1c (β=0.182,OR=1.199,95%CI=1.071~1.344)是T2DM患者发生DKD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P<0.05),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β=-0.018,OR =0.983,95%CI=0.967~0.998)、自我效能评分(β=-0.029,OR=0.972,95%CI=0.948~0.996)是T2DM患者发生DKD微量白蛋白尿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血糖控制不佳,T2DM患者极易并发肾脏疾病,护理人员需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倡导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从而预防或延缓DKD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视网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72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12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给予羟苯磺酸钙(等效给药浓度为5.8 mg·kg-1),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双丹明目胶囊(22.4 g·kg-1、11.2 g·kg-1、5.6 g·kg-1),分别是临床等效剂量的2.0倍、1.0倍、0.5倍,各组均按10 mL·kg-1剂量灌胃。每周观察大鼠一次,连续12周,检测或量化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对各个时期SD大鼠眼底图片通过海德堡共聚焦激光造影仪自带软件进行分析,对大鼠眼底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管径和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进行量化。结果 连续灌胃12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WBV、PV、ESR、HCT、FIB均降低(均为P<0.05),中剂量组HCT也降低(P<0.01);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大鼠WBV、PV、ESR、HCT、FIB均升高,中剂量组大鼠除HCT外,各项指标亦均升高(均为P<0.01)。造模成功后,与正常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变细,静脉血管管径均增粗(均为P<0.05)。干预12周后,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接近正常组,静脉血管管径仍然变粗(均为P<0.05);其他各组大鼠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普遍变细,静脉血管管径迂曲扩张(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减小(均为P<0.01);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均增大(均为P<0.01)。结论 双丹明目胶囊可以改善DR大鼠血液流变学状态,扩张视网膜动脉,改善视网膜血供,减少视网膜微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几何形态学方法分析比较半侧颜面短小(HFM)畸形患儿下颌骨非病变侧与正常下颌骨的形态差异。 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HFM畸形Ⅱb及Ⅲ型患儿(1岁以下)三维CT数据,以同时期同年龄段16例无颅颌面畸形的儿童下颌骨CT为对照。对CT数据进行抽提三维模型,绘制非病变侧下颌骨水平面及矢状面投影,对投影进行标点,转化为坐标数据导入MorphoJ进行典型变量分析。将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模型同正常组下颌骨模型三维叠印,显示患者组非病变侧下颌骨三维形态特点。 结果患者组典型非病变侧典型下颌骨同正常组典型下颌骨三维叠印提示,患者组非病变侧髁突向内偏曲,升支后倾,体部略外展,颏部略向前突。典型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在水平面投影(马氏距离=6.472 9,P<0.001;普氏距离=0.047 7,P=0.026 2)和矢状面投影(马氏距离=6.422 7,P<0.001;普氏距离=0.059 6,P=0.000 6)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水平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颏部向对侧偏斜,颏部与体部交界区弯曲度较大,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转;矢状面投影可见患者组非病变侧体部-升支弯曲度减小,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 结论HFM畸形患儿非病变侧较正常组差异明显,表现为颏部延长、颏部与体部交界区水平弯曲度较大、体部-升支矢状弯曲度减小、髁突横轴相对于体部向外旋、髁突沿长轴方向缩短等变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器官”,通过脂多糖等细胞成分、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直接调节机体健康状态,也可通过细菌及其产物影响机体免疫。“肠-心轴”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突破口。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可能途径以及多种因素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与耐药性中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作用。 方法 选取铜绿假单胞菌野生型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PAO1)展开研究,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结晶紫定量法检测PA的BF形成中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的清除作用,采用PA运动试验检测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运动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原酸、c-di-GMP、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结构及存活情况的影响。 结果 人杀菌肽LL-37MIC值为64 mg/L、绿原酸MIC值为256 mg/L、c-di-GMPMIC值为32 mg/L,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的OD590nm值明显降低,且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相比阴性对照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c-di-GMP组的PA运动试验直径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空白组、c-di-GMP组的PA存活情况优于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空白组、c-di-GMP组主要为绿色荧光,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主要为红色荧光、橙色荧光。相比c-di-GMP组,人杀菌肽LL-37组、阴性对照组、绿原酸组的耐药率明显降低,且相比于阴性对照组,人杀菌肽LL-37组、绿原酸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绿原酸、人杀菌肽LL-37对PA的BF均可以发挥一定的清除作用,c-di-GMP可通过抑制细胞运动能力对PA的BF形成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绿原酸、人杀菌肽LL-37以及c-di-GMP均可作为后续防治PA的BF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PC(紫杉醇+卡铂)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远期生存, 探索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优化方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分期T1~4N0~3M0)、接受PC密集方案新辅助化疗及手术的患者, 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对PC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患者进行1∶1最近邻匹配, 比较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结果纳入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00例, 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各50例。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的客观有效率(ORR)均为90.0%(45/50)。密集方案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3周方案组(分别为32.7%和68.0%, P=0.001), 但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于3周方案组(分别为57.1%和32.0%, P=0.012)。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34.0%(17/50)和38.0%(19/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中位随访55个月, 密集方案组和3周方案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5%和75.2%, 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9%和84.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后GWAS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疾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被发现.近年的研究[1-3]提示,部分疾病相关SNP可导致其所在基因以及相关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影响肿瘤的转归(预后),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环境-遗传-基因互作"模式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影响的新理论;这些SNP可分为增加疾病易感性的SNP和致病性SNP两大类.推测致病性SNP不但影响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表达,并且也可能影响驱动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构建体外膜肺氧合(ECMO)专科护士培训方案,为ECMO专科护士培养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定ECMO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1;第2轮专家协调系数为0.235~0.400(均P<0.01)。最终形成ECMO专科护士培训目标11个,培训方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准入条件和考核评价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6个三级指标。结论 ECMO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可作为ECMO专科护士培养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