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95篇
  免费   4497篇
  国内免费   1415篇
耳鼻咽喉   240篇
儿科学   648篇
妇产科学   299篇
基础医学   2104篇
口腔科学   554篇
临床医学   11473篇
内科学   5760篇
皮肤病学   2729篇
神经病学   952篇
特种医学   17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2962篇
综合类   22058篇
预防医学   12704篇
眼科学   534篇
药学   13147篇
  72篇
中国医学   9493篇
肿瘤学   1528篇
  2024年   316篇
  2023年   1320篇
  2022年   1639篇
  2021年   1967篇
  2020年   2191篇
  2019年   2251篇
  2018年   1255篇
  2017年   1991篇
  2016年   2296篇
  2015年   2638篇
  2014年   4337篇
  2013年   4169篇
  2012年   5521篇
  2011年   5512篇
  2010年   5008篇
  2009年   4692篇
  2008年   5490篇
  2007年   4895篇
  2006年   4545篇
  2005年   4826篇
  2004年   3591篇
  2003年   3277篇
  2002年   2649篇
  2001年   2263篇
  2000年   1629篇
  1999年   1258篇
  1998年   1096篇
  1997年   1041篇
  1996年   944篇
  1995年   822篇
  1994年   782篇
  1993年   485篇
  1992年   475篇
  1991年   468篇
  1990年   468篇
  1989年   454篇
  1988年   133篇
  1987年   115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素琴  向邱 《全科护理》2022,20(1):73-76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在降低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环境物品表面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 17张编制床位、32处高频接触环境物品表面及42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2019年1月—2019年3月实施RICU常规管理,2019年4月—2019年6月实施项目管理。比较项目管理前后RICU各类别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RICU环境物品表面清洁合格率及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结果:在项目管理后RICU各类别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项目管理前(P<0.05);项目管理后RICU环境物品表面清洁合格率较项目管理前升高(P<0.05);项目管理后多重耐药菌(MDRO)病人床单位及病区办公区域环境物体表面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均较项目管理前降低(P<0.05)。结论:项目管理可有效提高RICU各类别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环境物品表面清洁合格率,降低RICU环境物品表面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Klebsiella pneumoniae bloodstream infection, KPBSI)临床特征及肺炎克雷伯 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儿童KPBSI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 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KPBSI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10例患儿,64例(58.2%)为院内感染,72例 (65.5%)有基础疾病,以血液系统肿瘤最多见。110例患儿PRISM Ⅲ评分为16.0(7.0~20.8),其中74例(67.3%)发生脓毒症,15例 (13.6%)发生脓毒性休克,18例(16.4%)发生呼吸衰竭,15例(13.6%)需有创机械通气,院内死亡共13例(11.8%)。KP菌株对阿米卡 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9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58.3%、60.9%和70.9%,对头孢哌 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59.5%和82.7%。检出ESBLs+菌株39株(39/86,45.3%),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 伯菌(CRKP)菌株10株(10/110,9.1%),ESBLs+KP菌株和CRKP在各年龄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儿童KPBSI多见于有基 础疾病的患儿,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发生率高;KP菌株对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可经验性治 疗轻症KPBSI患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联合闭环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EICU住院患者27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2021年1~10月EICU住院患者239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联合闭环管理。结果实施后,观察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日显著低于对照组,4项护理措施执行率(隔离标识、手卫生、环境消毒、医务人员相关知识知晓)、病原学送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联合信息化闭环管理可有效降低EICU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生物大数据信息分析、分子病理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等技术进步及其应用, 临床医学发展迈向精准诊疗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 传统诊断病理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正在向"下一代诊断病理学(next-generation diagnostic pathology)"迈进。下一代诊断病理学以病理形态和临床信息为诊断基础, 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智慧制样与流程质控、智能诊断与远程会诊、病灶活体可视化与"无创"病理诊断等创新前沿交叉技术为主要特征, 以多组学和跨尺度整合诊断为病理报告内容, 实现对疾病的"最后诊断", 并预测疾病演进和结局、建议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反应, 形成新的疾病诊断"金标准"。未来, 需要激发病理学科创新活力, 加快下一代诊断病理学成熟和应用, 重塑病理学科理论和技术体系, 发挥诊断病理学在疾病"防、诊、治、养"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临床医学进一步发展,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普罗威登斯菌属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和合理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21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临床分离的普罗威登斯菌属的来源及耐药性,比较不同来源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共分离出普罗威登斯菌属88株,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占84.1%,斯氏普罗威登斯菌占15.9%;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为主,占28.4%,其次是急诊内科、老年病科和神经内科;临床标本以尿液和痰液为主,分别占51.1%和36.4%。普罗威登斯菌属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和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和厄他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尿液标本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其他标本分离株(P<0.05),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低于其他标本分离株(P<0.05)。结论 对普罗威登斯菌属所致感染应引起重视,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治疗,临床治疗可优先考虑头孢吡肟、氨曲南和阿米卡星,还需结合不同感染部位选用不同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转化医学作为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促进了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诊疗手段之间的双向转化。30年间,转化医学飞速发展,而随着医学与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转化医学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外科领域。医疗大数据为病人提供了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医用人工智能也促进了诊疗技术的革新,还有各式医用机器人,推动手术微创化。把握转化医学的发展潮流,促进科研与临床的双向循环,是未来我国医学发展的重心。  相似文献   
8.
9.
宫腔化脓性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盆腔炎性疾病(PID),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椎间盘炎是发生于椎间盘间隙和邻近椎体或软骨板的感染性病变,其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容易诊断延迟直至出现椎体骨质破坏及下肢肌力减弱。本文报道了1例因取环手术引发宫腔化脓性感染进而引发腰椎间盘炎,出现腰痛伴行走障碍的患者,并进行了文献复习,加深了对PID的病原体、感染传播途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其严重不良后果的认识。对于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临床医生除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之外,还应仔细询问病史并了解病情的演变过程,及时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学杂志》2022,(16):1241-1244
1型糖尿病(T1DM)主要由自身免疫应答介导,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间稳态的破坏与T1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方式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动物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疗法(益生菌治疗、粪菌移植、短链脂肪酸补充)对T1DM的保护作用, 但相关临床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待探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综述肠道菌群疗法防治T1DM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 对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局限性进行总结,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