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41篇
  免费   954篇
  国内免费   809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551篇
妇产科学   141篇
基础医学   1384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5833篇
内科学   1952篇
皮肤病学   108篇
神经病学   417篇
特种医学   83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952篇
综合类   7886篇
预防医学   1736篇
眼科学   154篇
药学   2996篇
  16篇
中国医学   1443篇
肿瘤学   41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406篇
  2020年   517篇
  2019年   495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409篇
  2016年   469篇
  2015年   595篇
  2014年   838篇
  2013年   950篇
  2012年   1363篇
  2011年   1329篇
  2010年   1248篇
  2009年   1144篇
  2008年   1449篇
  2007年   1398篇
  2006年   1278篇
  2005年   1445篇
  2004年   1167篇
  2003年   1093篇
  2002年   914篇
  2001年   863篇
  2000年   749篇
  1999年   742篇
  1998年   720篇
  1997年   666篇
  1996年   758篇
  1995年   689篇
  1994年   569篇
  1993年   449篇
  1992年   379篇
  1991年   297篇
  1990年   261篇
  1989年   205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红细胞外铁分布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不同阶段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21年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接受乙肝病毒检测的198例HBV感染患者,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四组,比较各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肝功能指标,检测各组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铁(SI)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F、SI对HBV感染患者再活动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HBV感染患者不同阶段血清SF、血清SI、HBsAg、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BV感染免疫清除期为对照,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F对HBV感染再活动期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以339.05μg/L为cut-off值,预测HBV感染患者再活动期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21%、56.34%;并联试验(即血清SF>339.05μg/L或血清SI>33.32μmol/L)敏感度最高(85.71%),串联试验(即血清SF>339.05μg/L及血清SI>33.32μmol/L)特异度最高(92.96%)。结论 HBV感染患者临床不同阶段血清SF、血清SI呈特征性变化趋势,两者可作为HBV感染再活动期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尿液白细胞(WBC)、尿红细胞(RBC)、酸碱度(p H)在尿路感染患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41例尿路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41例非尿路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尿液WBC、RBC、pH水平,评估上述指标在尿路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尿液WBC、R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尿液WBC、RBC、PH水平单独及联合检测尿路感染患者的AUC均>0.8,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当各指标达到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尿液WBC、RBC、pH水平可作为临床初步检测尿路感染的诊断依据,为早期鉴别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浆肾素活性、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31例.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检测仪,测定RDW.根据RDW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四组血浆肾素活性、baPWV、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RDW 1~4四分位组立位肾素活性分别为0.6(0.3~1.6)、0.9(0.4~2.2)、1.4(0.3~2.7)、1.8(0.4~4.3)μg/(L·h);左侧baPWV分别为1476(1334~1682)、1498(1354~1703)、1568(1436~1754)、1612(1447~1834) cm/s,右侧baPWV分别为1514(1337~1694)、1504(1367~1727)、1576(1444~1802)、1612(1450~1843) cm/s;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32.6%、43.8%、48.5%、54.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DW与立位肾素活性、baPWV(右侧)和baPWV(左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9、0.224和0.243,均P<0.01).颈动脉有斑块组RDW显著高于颈动脉无斑块组(P=0.001).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24 h收缩压后,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立位肾素活性、右侧baPWV和左侧baPWV与RDW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5、0.194、0.158和0.152(均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DW与立位肾素活性、baPWV及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紫外线光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培养的小鼠原代Müller细胞分为无紫外线组(对照组)和紫外线组,每组均用不同浓度药物进行处理,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EPO对小鼠原代Müller细胞抗紫外线的保护作用.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EPO活化Müller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水平;将Müller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DMSO组)和Akt抑制剂MK-2206组(MK-2206组).以上细胞均以3种方式进行处理:①无紫外线组不处理;②紫外线组采用UV辐射(30 mJ/cm2)30 min;③紫外线+药物组,采用1μg/mL的EPO预处理30 min,再进行UV(30 mJ/cm2)辐射30 min细胞进一步按照指定时间培养,采用MTT检测细胞活性.将24只小鼠分为无注射组(小鼠右眼,n=6)、注射组(小鼠左眼,n=6)、光照组(无注射眼接受光照,n=6)、光照+注射组(注射眼接受光照,n=6)共4小组,对各组小鼠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以评估视觉功能受损情况.结果 紫外线组不同浓度EPO预处理后的细胞MTT检测的吸光度(OD)值与无紫外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 (0.1、1、10 μg/mL)预处理后的细胞MTT检测的OD值较未处理细胞大幅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诱导的Müller细胞保护作用也随EPO浓度的增高(0.1、1μg/mL)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10 μg/mL浓度处理的细胞保护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采用指定浓度的EPO(0、0.1、1、10 μg/mL)处理Müller细胞1h,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p-Akt(Ser-473)和Akt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且在0.1、1μg/mL浓度范围存在浓度依赖性.无注射组和注射组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无注射组与光照组及光照+注射组振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照+注射组和光照组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通过激活Müller细胞Akt信号通路减轻小鼠视网膜光损伤.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Akt/m TOR信号通路在氨甲酰促红细胞生成素(carbamylated erythropoietin,CEPO)促进脑梗死后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发生的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小鼠分为Sham组、MCAO组、CEPO组和GSK2141795(Akt阻断剂)组。运用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 U)标记增殖细胞,巢蛋白(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小鼠SVZ中Brd U~+/Nestin~+细胞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小鼠SVZ内p-Akt和p-mTOR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GSK组小鼠在各评估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分值较CEPO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7 d,GSK组小鼠SVZ中Brd U~+/Nestin~+细胞数,p-Akt和p-mTOR蛋白表达量较CEPO组显著减少(P 0. 05)。结论 CEPO可促进脑梗死后SVZ内神经干细胞增殖,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强的松0. 5~0.6 mg/(kg·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活血通络汤。结果:治疗组中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86.7%,经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无论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 CRP、 IgG水平及对照组患者Ig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ESR、 CRP、 IgG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肺功能指标在治疗后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肺功能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纤维化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