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流变指标和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为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经标准II导联心电图筛选合格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枳实薤白桂枝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先连续7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从第5天开始,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同时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 mg/kg),连续3 d,制备心肌缺血模型。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中MDA、SOD、GSHPx和NO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MDA和GSH-Px水平显著升高,SOD、NO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薤白桂枝颗粒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大鼠血液粘浓凝聚的状态,起到保护心肌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病理性增高,可导致窦房结功能异常、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多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过去常需采用起搏器治疗。近年来有报道采用心脏去神经消融的方法治疗上述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灌注的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动态演变,以探讨心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43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根据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17例)和复流组(26例)。分析两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无复流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分别为8.5±1.9, 6.4±2.3、4.6±2.1和4.2±1.7,复流组为4.1±1.0、1.7±1.2、0.5±1.1和0.4±1.0;无复流组和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积分在2周内均呈逐渐减低趋势,至2周时趋与稳定,2周和3个月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相点比较,无复流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在各点均显著高于复流组(P<0.01)。(2)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但无复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复流组恢复延迟,且在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复流组。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逐渐减小,无复流组则继续增加,2周时达高峰,而后开始减小,3个月时虽低于2周时,但仍显著大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24 h内(P<0.01);无复流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复流组。(3)无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的灌注缺损积分与同时相点和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12,P< 0.05和r=-0.498,P<0.05)。结论:AMI血运重建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的患者仍存在心肌无复流现象,但心肌无复流现象有随时间改善的趋势,至2周左右趋于稳定;早期的心肌灌注状况与后期的心功能恢复及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快速双上肺静脉起搏方法制作犬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健康比格犬经开胸途径植入十极导管电极,快速(1 200次/min)起搏双上肺静脉6h.观察房颤诱发情况,对起搏前后双上肺静脉及左心耳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只犬完成实验,房颤诱导成功率80%.高频率刺激诱发的房颤模型能使双上肺静脉区及左心耳部位ERP先降低后升高(145±15.1 vs 130±16.3 vs 136±11.4,P=0.004、P=0.494),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诱发房颤5h后,总的房颤诱发窗口(∑WOV)较基线略有升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6.7±65.3 vs 20±52.9,P>0.05).而在乙酰胆碱诱发房颤(第0h、1h、3h、6 h)时,可见房颤的诱发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而这种趋势与ERP的变化趋势存在相关性.结论 经快速双上肺起搏方法制作心房颤动动物模型,可用于房颤发病机理、电生理重构、心肌重构、分子生物学改变等临床研究,也可用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部分心力衰竭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电图P/P-R段比值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技术对36例高血压病和3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与冠心病组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和心电图P/P-R段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电图P/P-R段比值与超声心动图E/A比值呈高度线性相关(r=0.69,P<0.01).结论心电图P/P-R段比值有助于评价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宫鑫  孙学军 《中国综合临床》2000,16(11):872-872
我院应用心先安 (环磷酸腺苷葡甲胺 )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患者 2 6例 ,取得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本组 5 2例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男 39例 ,女13例 ;年龄 46~ 84岁 ,平均 6 4岁 ;病程 3~ 30年 ;按 NYHA的心功能分级法 : 级 41例 , 级 1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心力衰竭的病因分布见表 1,两组在年龄、性别、心脏病因及心功能级别上基本匹配。表 1 两组心力衰竭的病因分布 (例 )组别例数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老年退化性心脏病治疗组 2 6 15 5 3 2 1对照组 2 6 13 6 4121.2…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分型多样,主要分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三阴性等,各种分型的乳腺癌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西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有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化疗、局部放疗等,临床上主要根据乳腺癌的不同分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而西医治疗往往伴随着较多的不良反应,结合中医治疗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白质病变(WML)患者生态学执行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颅脑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符合WML患者43例,同期选取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相匹配、且颅脑MRI检查正常者27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成人版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自评问卷( BRIEF-A)进行评估.结果 WML组在执行总分(GEC) 、行为管理指数( BRI) 及其所属因子得分、元认知指数( MI) 及其所属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重度组患者BRI、MI和总分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重度组患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轻度组,且抑制、计划、组织得分高于中度组,中度组患者转换、感情控制、自我监控、任务启动、工作记忆、组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皮层下深部白质病变(DWML)组患者各因子得分、BRI、MI和总分均高于室周旁白质病变(P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制、感情控制、自我监控、MI、任务启动、工作记忆、计划、组织、总分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BRI与受教育水平、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而与病变部位呈负相关性.结论 BRIEF-A量表各因子得分BRI、MI和总分在WML患者中均升高,且与病变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蕾  刘浩  宫鑫 《淮海医药》2013,31(4):330-331
目的总结探讨胼胝体变性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临床证实的胼胝体变性患者资料。8例全部行MRI扫描,对照临床治疗结果,比较分析MRI诊断。结果 8例患者均有长期大量饮酒的嗜好,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MR可见胼胝体病灶,均呈不均匀长T 1、长T 2信号改变。结论 MRI是诊断胼胝体变性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蓝光照射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钙离子(Ca2+)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并鉴定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取第4代人RPE细胞随机分组进行实验。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培养细胞PKC蛋白表达,检测佛波酯(PMA)和钙磷酸结合蛋白(calphostin C)对PKC活性的影响,确定PMA与calphostin C影响PKC活性的最适宜浓度。采用非放射性核素法测定蓝光照射处理对培养细胞PKC活性的影响。采用20 W,波长450~500 nm医用蓝光灯作为光源,光照强度(2000±500) Lux,照射6 h,24 h后终止培养,以此制造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光损伤。将培养细胞随机分成5个组,即无光照、单纯光照、光照联合硝苯地平、光照联合calphostin C、光照联合PMA组。其中,无光照组不接受光照;单纯光照组仅接受光照;光照联合硝苯地平组接受光照和0.1 mmol/L的硝苯地平;光照联合calphostin C组接受光照和100.0 nmol/L的calphostin C;光照联合PMA组接受光照和100.0 nmol/L的PMA。用乙酰氧基甲基酯Ca2+荧光探针标记各组培养细胞,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测定各组细胞内Ca2+浓度。比较各组细胞内Ca2+浓度差异。结果 经鉴定,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成功。100.0、200.0 nmol/L PMA处理的RPE细胞中PKC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0.1、1.0、10.0、50.0 nmol/L PMA处理的RPE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537,P<0.05),但100.0、200.0 nmol/L PMA处理组间PKC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100.0、200.0 nmol/L calphostin C处理的RPE细胞中PKC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5.0、25.0、50.0、75.0 nmol/L calphostin C处理的RPE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543,P<0.05),但100.0、200.0 nmol/L calphostin C处理组间PKC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蓝光照射处理后,RPE细胞的PKC活性显著升高,与未接受蓝光照射处理的RPE细胞的PKC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9,P<0.05)。单纯光照、光照联合硝苯地平、光照联合Calphostin C、光照联合PMA组的RPE细胞内Ca2+浓度均高于无光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 764.92,P<0.05);光照联合PMA组RPE细胞内Ca2+浓度高于单纯光照、光照联合硝苯地平及光照联合calphostin C组(P<0.05),单纯光照组高于光照联合硝苯地平和光照联合calphostin C组(P<0.05)。结论 蓝光照射后人RPE细胞内PKC活性增高,Ca2+浓度增高。硝苯地平和calphostin C均能降低蓝光照射后人RPE细胞内Ca2+浓度,PMA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