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三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 3型)内固定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方法按照统一标准制作肱骨近端3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模型,分别予空心钉、克氏针及三叶草钢板固定。所有标本进行循环外展实验、循环屈伸实验及压扭负载。结果加压空心钉的结构稳定性较克氏针好而次于三叶草钢板。空心钉及克氏针内固定结构稳定性与骨密度(BMD)有很大的相关性。结论加压空心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微创的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短,能满足内固定的要求,提供术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结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后残余漏患者于原封堵器内再封堵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2~2005年行介入封堵的431例先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大量残余漏的共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为女性,该3例患者使用的均为早期产的国产封堵器,第1次介入封堵术均成功;术后2年封堵器内有大量残余漏。3例全部再次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方法处理残余漏。结果:3例均于原封堵器内再置入1枚国产封堵器,成功封堵残余漏。随访6个月~1年,再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心病PDA、ASD介入封堵术后封堵器内大量残余漏患者,采用原封堵器内再封堵这种残余漏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活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1640培养基培养细胞,并分析细胞形态和形成集落的数量,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KDR;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3.1±1.8个/200倍比56.7±2.4个/200倍,P<0.05),形成细胞集落数(14.7±2.5个/40倍比24.2±1.7个/40倍,P<0.05)、细胞增殖能力和生长曲线也明显降低。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离和培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形态、成集落数量,细胞数量和活性。【方法】选择正常健康人2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包被培养板,用加入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的1640培基培养细胞,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KDR;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分析细胞形态和成集落的数量。【结果】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活性明显增强。【结论】成人外周血中提取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培养成为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6年该院PDA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216例,其中系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8(男3,女5)例,占3.7%。该组中年龄3~35岁,平均(11.8±8.5)岁,再通的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1.5~4.0mm,采用COOK可控弹簧圈或国产PDA蘑菇伞经导管封堵再通的PDA,术后24h、1、3、6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8例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均一次介入封堵成功,介入手术成功率100%。其中应用弹簧圈封堵3例,应用国产PDA蘑菇伞封堵5例。手术时间为25~44min,平均(34.3±6.7)min,X线透视时间为4~9min,平均(6.6±2.1)min。术后定期随访,患者PDA残余漏消失,心脏大小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PDA外科开胸术后再通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是可行、有效、安全的,可以作为外科术后再通的PD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124例经肝吸虫卵检查确诊为肝吸虫的患者做HA、LN、PCⅢ检查,探讨肝吸虫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1)患者组:124例,年龄15岁~67岁,其中男78例,女46例。(2)对照组:82例健康体检者,年龄23岁~47岁,男58例,女2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中两种类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体外分化特征及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分离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在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分析细胞的生长特点和生物学特征.在贴壁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DMA(1,5和10 μmol/L)作用不同时间(24,48和72 h),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和细胞克隆计数的方法评价ADMA对EPC增殖的影响.结果:贴壁细胞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两种类型细胞.早期内皮祖细胞的形态从小的圆形细胞变成以集落为中心,周围呈发芽式向外生长的细胞群,晚期内皮祖细胞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I(FITC-UEA-I)双染色阳性细胞初步鉴定为内皮祖细胞.RT-PCR提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内皮特异性基因表达变化逐渐增强,流式细胞分析提示早期EPC有AC133,CD34和KDR表达;晚期EPC AC133不表达,CD34表达弱,KDR表达增强.MTY法提示早期EPC增殖能力弱,而晚期EPC增殖能力强;同时ADMA呈量效和时效减少EPC的数目和抑制它的增殖能力.结论:在人的脐带血中获得两种类型EPC,加入ADMA能抑制EPC的增殖,这为进一步研究ADMA对EPC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在接触过敏原等诱因后支气管出现可逆性的气道痉挛,其发病机制与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及组织成分参与气道高反应相关,以突然发生喘息、咳嗽、胸闷、气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控制哮喘疾病的高发病率,以及缓解哮喘疾病对患儿带来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医学研究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代谢组学作为近年来新兴一门学科,是研究生物体系受到外界刺激或干扰后,其体内各个代谢通路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与某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众多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从哮喘患者血液、尿液、呼气冷凝液以及组织所产生的代谢物中寻找标志性生物标记物,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证候分型以及哮喘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采用不同终止规则的连续重新评估方法从而确定在不同情形下Ⅰ期肿瘤临床试验的最佳药物剂量选择方法.方法 用统计分析系统(SAS)实现采用不同终止规则的连续重新评估方法在不同情形下的应用,从而比较连续重新评估方法的表现.结果 当目标毒性为0.2时,对于高毒性药物应尽量采用尽早终止试验的终止规则;对于毒性剂量曲线非常平缓的药物,基于模型的终止规则表现较好;而当药物真实毒性曲线不存在大的跳跃也不是特别平缓时,几种方法无明显差别.结论 在一般情形下,连续重新评估方法的表现主要是受到试验样本量的影响,不同终止规则本身对方法的影响无显著差别;但在特定的情形下,不同的终止规则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