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23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35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72篇
  4篇
中国医学   43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了验证丹参类黄酮-3′,5′-羟基化酶(Flavonoid 3′,5′-hydroxylase,F3′5′H)基因与丹参花色表型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并分析了紫花丹参99-3株系和一些白花丹参中的F3′5′H基因。方法:本研究通过提取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中的总RNA,再将其反转录得到cDNA,以此cDNA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3′5′H基因全长序列。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状、结构域、系统进化等特点,并预测了该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跨膜区等;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该基因的表达特异性;利用毛状根遗传转化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过表达阳性毛状根株系。结果:F3′5′H基因全长1551 bp,编码51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7.4 kDa。该基因在丹参花中高丰度表达。在42份(紫花25份;白花17份)丹参样品中发现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在紫花和白花丹参中呈现与花色相关的稳定变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丹参F3′5′H与美女樱的F3′5′H具有较高序列同源性。获得了过表达F3′5′H的毛状根株系。结论:本研究在丹参中克隆到F3′5′H基因,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丹参F3′5′H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聚多巴胺(PDA)对丹参注射液中多成分进行负载,构建丹参注射液(SMI)缓释制剂(PDA-SMI)。方法:建立丹参注射液的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3种成分的分析方法并进行含量测定;制备PDA,在pH值2.5的条件下对SMI进行负载,制备PDA-SMI;对PDA-SMI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SMI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浓度分别为0.344、0.214、0.262 mg/mL;PDA-SMI对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8.59%,15.90%和20.57%;PDA-SMI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体外累计释放率分别为84.05%,77.57%和63.12%。结论:PDA可以负载SMI的多种成分,载药量较高,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3.
丹参干燥前后,新鲜和干燥丹参中酚酸成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即在干燥过程中随脱水增加,丹参酚酸含量显著增加。为探究丹参干燥前后游离型和结合型酚酸含量的差异及转化,该实验对丹参酚酸水解方法、水解产物、水解规律等进行研究,采用UPLC测定丹参结合型酚酸4种主要水解产物丹参素、咖啡酸二聚体(SMND-309)、咖啡酸、甘西鼠尾草酸甲(原紫草酸)以及丹参中3种主要游离酚酸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显示,丹参酚酸的碱水解效果显著优于酸水解,优选的碱水解条件为用含有1%抗坏血酸的2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于70℃水解4 h;游离酚酸和结合酚酸的水解产物相同;新鲜丹参中游离酚酸含量较低,结合酚酸含量较高,而干燥丹参却相反。提示丹参生长过程中已积累储存了大量的结合型酚酸,主要以酯键与细胞壁多糖结合形成了不溶性酚酸,常规方法不易检出,在干燥脱水过程中,结合型酚酸或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化生成大量的游离酚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对照组接受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丹参川芎嗪治疗,均治疗2周。治疗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功能参数,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含量。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参数、NO、PAI-1含量均较治疗前优化(P<0.05)。其中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电图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I-1水平下降,NO水平升高。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确切,在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微循环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丹参黄芪配伍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获取丹参和黄芪活性成分,基于CTD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关键靶标。借助STRING软件对心绞痛和冠心病的靶标基因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基于分子对接(Sybyl2.1)对筛选所得的丹参、黄芪的活性成分与心绞痛及冠心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借助Cytoscape3.5.1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模型。结果:丹参黄芪共筛选出61个活性成分,其中丹参44个,黄芪17个。筛选出冠心病靶标25个,心绞痛靶标7个,通过靶蛋白PPI网络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Toll样受体4、载脂蛋白E、脂肪酸转运蛋白、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3、尿激酶为冠心病和心绞痛疾病的关键靶标蛋白。分子对接发现黄芪单味药、丹参单味药、黄芪丹参配伍用药可能通过调节尿激酶(PLAU)、载脂蛋白E (APOE)、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发挥抗冠心病及心绞痛的作用。结论:从分子层面筛选丹参黄芪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关键活性成分及靶点,为其配伍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6.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Salvia miltiorrhiz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ryptotanshinone (CTS), tanshinone IIA (Tan IIA), dihydrotanshinone I (diTan I), and tanshinone I (Tan I) are the main active compounds in the liposoluble extra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behaviors of the four tanshinon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liposoluble extra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d pure compounds are not clear.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tanshinon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ure tanshinone monomers and the liposoluble extra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n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 analysis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our tanshino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UC and Cmax of tanshinones in rats receiving the extra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receiving the pure tanshinones. In the tissue distribution experiments, the AUC of the four tanshinones in the extract was much greater than the AUC of the monomers in the lung, heart, kidney, liver, and brain, and the coexisting constituents particularly promo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anshinones into tissues that the drug cannot sufficiently penetrate.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coexisting constituents in the liposoluble extra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lteration of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tanshinones.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could be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extract and tanshinone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效果及安全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接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行丹参注射液治疗方案,研究组则接受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方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是72.22%,研究组是94.44%,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8.33%和5.56%,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诱发ST段压低1 mm时间、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时间及总运动代谢量,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疾病治疗期间,应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方案,不仅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次数,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此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抗氧化及肾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给予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治疗,50mg,qd;治疗组给予静脉注射丹参多酚酸盐,200mg,qd,2组均治疗2周。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肾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33/45),治疗组为91.11%(41/45),2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肌酐(Scr)、24h尿蛋白(24h Upro)、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尿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等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肾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显著改善DN患者氧化应激及肾功能指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醇取丹参液对几种口腔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95%醇取丹参溶液对几种口腔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杯碟法检测丹参提取液对牙龈卟啉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浓度,并检测pH值的改变对其抑菌作用的影响。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95%醇取丹参液对牙龈卟啉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均有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5.62、15.62、62.50和15.62mg/ml。pH值由3.5上升到7.0时,对伴放线放线杆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抑菌活性减弱(P<0.05),对牙龈卟啉菌的抑菌活性无影响(P>0.05)。结论:95%醇取丹参溶液对口腔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