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突触蛋白-I(synapsin-I)在胚胎干细胞(ESCs)体外神经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五步法”和维甲酸(RA)法两种途径体外诱导E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并以另一种可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PC12细胞的诱导过程作参照,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细胞进行比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这一过程中synapsin-I的表达变化.找出synapsin-I在E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变化的共同规律。结果结合形态学和其它神经特异性指标的变化,synapsin-I在ESCs和PC12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具有早期即有表达,后逐渐升高,至分化成熟阶段达最高,后期又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结论在ESCs的分化过程中,synapsin-I的表达存在特定的时空规律,并与ESCs的形态学改变相关,提示synapsin-I可能对ESCs在神经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NMDA受体活性对Aβ引发的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本文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浓度NMDA受体激动剂以及拮抗剂对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NMDA可浓度依赖性地缓解Aβ25-35引起的突触蛋白synaptophysin与PSD-95的减少。抑制突触内NMDA受体,NMDA缓解Aβ减少突触蛋白的作用减弱;抑制突触外NMDA受体,对抗Aβ的作用无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提示NMDA受体活性改变影响Aβ诱导的突触蛋白减少,突触内NMDA受体激活可对抗Aβ的毒性作用。突触内NMDA受体活性减弱可能在谷氨酸兴奋毒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 chemokine ligand 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 chemokine receptor 1,CX3CR1)轴,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on,DD)模型大鼠神经炎症及增强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通过4周高脂饲料饲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及5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联合孤笼饲养建立DD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抑制剂组、中药组。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大鼠抑郁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海马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突触蛋白-1(synapsin-1,SYN1),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尼氏(Nissl)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X3CL1-CX3CR1轴相关蛋白CX3CL1、CX3CR1、腺苷A2A受体(A2A adenosine receptor,A2AR)、谷氨酸受体2A(glutamate receptor 2A,NR2A)、谷氨酸受体2B(glutamate receptor 2B,NR2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可以改善DD大鼠抑郁行为,增强神经保护作用;显著升高PSD95、SYN1、BDNF表达(P<0.01),降低Iba1、IL-1β和TNF-α表达(P<0.01)以及CX3CL1、CX3CR1、A2AR、NR2A和NR2B表达(P<0.01)。结果表明,左归降糖解郁方可能通过抑制CX3CL1-CX3CR1轴和海马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激活,进一步改善神经炎症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亚基异常活化,从而提高海马中突触相关蛋白PSD95、SYN1和BDNF的表达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噬是真核细胞特有的溶酶体途径降解细胞内代谢物的过程,其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调节自噬可有效清除神经系统中异常积聚的蛋白质,从细胞水平上缓解疾病进展。由此可见,自噬方向可能是一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海马突触可塑性降低与脑老化引起的认知功能降低密切相关。已知突触结构功能可塑性是认知的生物学基础,突触蛋白的变化可反映突触结构变化,而突触蛋白上游的调控因子及作用通路不明。经颅磁刺激(TMS)作为无痛、非侵入性的理疗手段,临床可改善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的认知障碍,而基础研究初步证实其与神经重塑相关,但作用机制不明。方法:以15月龄雄性Swiss小鼠为研究对象,实施低频(1Hz)TMS,观察老龄动物空间学习认知行为(Morris水迷宫)、海马突触形态(突触超微结构)、突触蛋白(SYN、GAP43)及上游信号通路(BDNF通路)表达情况。结果:本研究行为学结果表明,TMS可改善老龄小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的损伤;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TMS可改善老龄小鼠脑海马神经元的生存状态,并影响突触超微结构(增加海马突触密度和PSD平均厚度);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TMS可上调突触蛋白SYN、GAP43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与转录,并激活BDNF-Trk B通路;相关性统计学分析证实BDNF表达转录与认知呈正相关。结论:上述结果提示TMS可能通过BDNF信号通路调节小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表达、影响突触超微结构、改善认知行为。本研究从海马突触重塑角度揭示TMS改善老龄脑认知能力的作用,从突触形态、突触神经递质传递能效及突触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等多层次阐明磁刺激影响可塑性的机制,明确TMS对神经网络重建和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T)组织中嗜铬素A(CgA)和突触素( Sy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9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6例GEP-NET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CgA、Syn在GEP-NET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GEP-NET临床病理特征、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66例患者中Syn的阳性率为87.9%(58/66),高于CgA[71.3% (47/66),x2=5.63,P=0.02].64.6%(42/66)的患者同时表达CgA和Syn.GEP-NET组织中CgA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但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功能状态、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范围及远处转移均无关.Syn与上述所有参数均无关.CgA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47%,明显低于阳性组(78%,x2=0.00,P=0.01).结论 Syn诊断GEP-NET的敏感度高于CgA,CgA对GEP-NET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证实,成熟大脑在存活期间仍具有再生的可塑性,即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发育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缺血时Gap-43表达水平是评估轴突损伤和再生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半影区与神经重塑有关的生长蛋白Gap-43和突触素P38mRNA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9-12/2002-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康复治疗组24只,自然恢复组24只。方法:康复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采用线栓法经颈外动脉插入4-0尼龙线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尼龙线插不到起始部位外,其余步骤相同。动物苏醒后出现左侧Horner征,提尾时右前肢内收屈曲,爬行时向右划圈为手术成功的标志。假手术组于术后24h取材;康复治疗组大脑中动脉闭塞120min再灌注6h后置于MG迷宫中进行康复训练,2次/d,10~20min/次,保证动物不疲劳,于术后6h,1,3,7,14,21d取材;自然恢复组术后120min再灌注6h,1,3,7,14,21d取材,作为自然病程对照。常规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应用VIDAS21显微图像处理系统测定缺血半影区的反应产物吸光度(A)值,以同一张切片上未受损胼胝A值为背影,减去背影A值,得到校正A值。对缺血中心区的免疫活性未作量化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脑缺血半影区生长蛋白Gap-43及突触素P38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②次要结局:康复治疗组缺血半影区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纳入的5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各组缺血半影区生长蛋白Gap-43和P38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皮质区着色浅,Gap-43和P38mRNA表达的校正A值分别为0.37±0.12,0.70±0.14;自然恢复组Gap-43和P38mRNA表达均于术后6h和3d开始增高,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开始降低。康复治疗组Gap-43和P38mRNA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6h,1,3,7,14,21d均高于同期自然恢复组,但仅在第14天差异显著(1.19±0.60,0.87±0.18,t=4.13,P<0.05)。②康复治疗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低倍镜下可见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坏死,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的密度降低,神经元缺血样变性。胞体缩小呈三角形、扇形或长条形,细胞核固缩深染、核仁不清,胞浆呈空泡状。皮质神经元表现为胞浆疏松,核轻度变形、深染。变性神经元与正常神经元共存。手术14d后缺血中心区和半影区可见大量胶质细胞增生。结论:与神经重塑有关的Gap-43和P38mRNA在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影区的表达十分活跃。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Gap-43和P38mRNA神经突起出芽并形成新的突触,从而增加脑的可塑性,可能涉及脑缺血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对与神经元的早期发育和再生相关的突触蛋白Ⅰ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实验于2003年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1]分组取75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1)、假手术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6)3组.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18只分为再灌注1,3,6,12,24和72 h6个亚组,进行突触蛋白Ⅰ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剩余的33只大鼠(分为再灌注1,3,6,12,24,48和72 h 7个亚组)分别进行TUNEL阳性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需获取数据时至少检测2只大鼠.[2]造模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0 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步骤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不干预.[3]观察指标于相应时间点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Ⅰ的表达模型组再灌注12 h内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4 h低于假手术组(0.199±0.006,0.238±0.008,P<0.01),至72 h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2]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再灌注24,48和72 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57±9.83)%,(13.56±2.28)%,(16.68±0.66)%,(4.65±0.03)%,P<0.05].[3]TUNEL阳性细胞率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再灌注0~24h均未见阳性细胞,再灌注48和72 h分别为(47.50±3.85)%和(62.66±13.06)%.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着突触蛋白Ⅰ表达的短暂降低,且与凋亡细胞的出现在时间上非常吻合,提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这可能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带脑组织突触膨体素(SYN)和突触蛋白I(SYN-I)表达的变化,以及致应激性胃溃疡的变化。方法将4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n=10)、颅脑损伤后1 h组(T1组,n=10)、颅脑损伤后6 h组(T1组,n=10)、颅脑损伤后12 h组(T1组,n=10)。利用液压装置以1.8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打击致大鼠颅脑损伤。应用胃溃疡指数评估应激性胃溃疡,利用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带脑组织SYN和SYN-I的表达变化。结果 C组、T1组、T6组、T12组胃溃疡指数分别为0、7.2±0.6、13.8±1.4、29.1±3.0,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下丘脑前部脑组织SYN和SYN-Ia伤后6 h内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12 h SYN和SYN-Ia明显升高(P〈0.05);SYN-Ib伤后1 h即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延髓内脏带脑组织SYN伤后1 h即明显升高(P〈0.05),而SYN-Ⅰb明显降低(P〈0.05);SYN-Ⅰa伤后1 h显著增高(P〈0.05),伤后6 h达高峰,伤后12 h逐渐降低,但仍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导致的应激性胃溃疡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还可导致下丘脑前部和延髓内脏中枢发生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其引起的突触传递效率的改变可能与应激性胃溃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