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婴儿湿疹与牛奶蛋白过敏的关系,提高婴儿湿疹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率。方法 243例儿童保健科门诊常规保健出生30 d的湿疹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意愿将患儿分为观察组(158例)及对照组(85例)。观察组湿疹婴儿遵医嘱全程采用回避牛奶饮食,人工喂养儿食用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母乳喂养儿的母亲回避牛奶及其制品,混合喂养者同时按照以上两种方法喂养;对照组湿疹婴儿饮食不变。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母乳喂养42例、混合喂养60例、人工喂养56例,对照组患儿母乳喂养30例、混合喂养37例、人工喂养18例;两组患儿的喂养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37, P=0.063>0.05)。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奶蛋白容易导致婴儿过敏,临床需密切观察,早期采用饮食排除法诊断与治疗,可减少婴儿湿疹发生的几率,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介导微泡携带激肽原酶靶向治疗技术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再生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激肽原酶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4只.机械振荡法制备激肽原酶载药微泡.MCAO术后24h所有大鼠按不同组别予以尾静脉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d或6d.超声组在尾静脉给药的同时,予以超声辐照缺血侧颅骨10 min.分别在第3天和第7天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处死大鼠,测量脑梗死体积,观察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双皮质素的表达变化和梗死灶周围血管密度层黏连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术后7d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激肽原酶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SVZ区在每20倍目镜视野下双皮质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51.8 ±13.1、125.7±11.6、130.2±13.7、234.5±12.4和123.7±10.0,梗死灶周围区在每10倍目镜视野下层黏连蛋白免疫阳性百分比分别为10.0%±0.8%、5.2%±0.7%、5.0%±1.0%、8.0%±1.8%和5.0%±0.9%.其中,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和激肽原酶组梗死侧SVZ区双皮质素阳性细胞数和梗死灶周围层黏连蛋白免疫阳性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同时点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双皮质素: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17.88、17.17、18.16,P<0.01;激肽原酶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15.42、14.78、15.70,P<0.01.层黏连蛋白: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7.01、6.71、7.11,P<0.01;激肽原酶组比超声介导空白微泡对照组、超声辐照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t=4.23、3.94、4.33,P<0.01).另外,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与激肽原酶对照组相比,梗死侧SVZ区双皮质素阳性细胞数(t=2.46,P<0.05)及梗死灶周围层黏连蛋白免疫阳性百分比(t =2.78,P<0.05)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AO术后7d上述各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超声介导激肽原酶微泡组与其他4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介导激肽原酶载药微泡治疗较单用激肽原酶治疗更能促进大鼠MCAO术后的神经再生和血管新生,进一步改善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因此,超声介导载药微泡靶向治疗技术有望进一步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好发于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孕产妇。发病率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易于误诊、漏诊,死亡率、致残率高,但早期诊断和干预则预后良好。本文重点就孕产妇CVST的早期诊断及误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促进临床医师及早识别危险预警,避免误诊,早期诊断,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和掌握NCU-12血液透析机的维修方法,排除故障。方法:对NCU-12血液透析机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结果:熟悉NCU-12血液透析机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结论:正确掌握NCU-12血液透析机的维修方法,保证机器正常运转,提高使用率,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徐志兵  梁燕玲 《中国医药科学》2012,(12):122-123,144
目的为掌握云浮市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以寻找强有力的对策,减少孕产妇死亡。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0~2010年各市属、县(区)医疗机构上报的60份孕产妇死亡个案卡、相关的个案调查报告以及全省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活产总数332745例,孕产妇死亡60例,死亡率18.03/10万,死于直接产科的构成比为71.43%,死于间接产科死亡的构成比为28.57%;直接产科原因中前3位为产科出血(47.62%)、妊娠合并症(28.57%)、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9.05%)。旧法接生、生育次数多、接生人员技术水平差、怀孕次数多、人流引产次数多、居住在边远贫困地区、分娩地点医疗水平差、经济水平差、年龄大都是直接产科原因死亡的促进因素。结论笔者所在城市孕产妇死亡主要死因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和数量。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须全社会、政府、各医疗单位、家庭、个人等都重视妇幼保健工作,采取一系列保护孕产妇的措施,减少孕产妇死亡,从而达到降低孕产妇死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时机及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156例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采取传统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组(78例)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入院后6-24 h内予以营养支持和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总蛋白三项营养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50.6±5.6)d,对照组住院时间(78.8±8.6)d,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和肝肾损伤,观察组上述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和护理利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吸收营养,降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为提高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对本社区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社区内已确诊并建立健康档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0例,进行为期一年的社区综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相关资料的变化情况。结果社区综合干预提高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促进了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和高血压的控制率。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效果良好,能够对血压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病率大约为 0 .0 5 %~ 0 .19 % ,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且病死率较高[1] 。超声心动图对此病有较高的检出率。现将超声检查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 2例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例 1,男 ,2 8岁。因反复发热、胸闷、心悸 3月余 ,加重 10天而就诊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查体 :心尖搏动弥漫 ,可触及明显的抬举样搏动 ,心界向左扩大 ,二尖瓣听诊区闻及IV/ 6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 ,并向左腋下传导。腹平软 ,肝肋下一横指可触及 ,脾不大。胸片示 :心脏呈二尖瓣型 ,向左、下膨隆 ,心胸比为 0 .6 5 ;左室肥大合并劳损 ,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 (ACA)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急性脑血管病 (ACVD)发病中的意义及其两者在ACVD致病作用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ELISA法和放射免疫液相竞争法同时检测 87例ACVD患者 (脑梗死 6 4例、脑出血 2 3例 )的血清ACA、TNF水平 ,并设 33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ACA为 (19 82± 19 5 3)U/ml、TNF为(1 16± 1 0 6 )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脑出血组ACA为 (14 88± 13 5 9)U/ml、TNF为(1 5 0± 0 79)ng/ml,TN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ACA、TNF的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的ACA与TNF水平变化均呈正相关关系 ,r值分别为 0 32 81与 0 5 2 17(P均 <0 0 1) ,其中脑出血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ACA、TNF水平的升高均可单独作为ACVD发病的危险因素 ,同时由于ACA的作用导致ACVD的发生所产生的炎性反应可强化TNF的病理效应 ,因而降低ACA、TNF的水平对防治ACVD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 ;而有效地降低ACA水平 ,对阻断TNF在ACVD中的病理效应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