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6篇
药学   7篇
  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七氟烷、丙泊酚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及心肌酶的影响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压、心率以及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插管5min及切皮1h的SBP、DBP及HR较术前均有所降低,A组患者SBP、DBP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HR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6、12h及24h,A组患者cTnl、LDH及CK-MB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七氟烷对患者的心率及心肌酶的影响明显小于丙泊酚,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38-1642
[目的]比较3D导航下经皮螺钉与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骶髂复合体(SIC)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科收治的49例老年SIC损伤患者,其中21例采用3D导航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3D导航组),28例采用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3D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优于钢板组,而3D导航组X线暴露时间较钢板组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53±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价标准,3D导航组优11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5.24%,钢板组优15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2.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按Matta放射学标准,3D导航组优14例(66.67%)、良6例(28.57%)、可1例(4.76%);钢板组:优19例(67.86%)、良6例(32.14%)、可3例(10.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导航组骨折愈合时间(11.40±1.00)周;钢板组(12.95±1.04)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与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相比,3D导航引导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SIC损伤准确性与安全性更高,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3.
4.
5.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腰椎退行性疾病[1],近十余年来,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已成为治疗LDH最微创的术式之一,作者医院治疗25例双节段LDH患者,近期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4),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创伤急救模式,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救治模式下的急救成功率、时间效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与急救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91.18%)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确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观察组的ISS评分[(13.41±2.16)分]低于对照组[(20.74±3.14)分],GCS评分[(10.24±1.43)分]高于对照组[(7.81±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准确性、有序性、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中,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创伤急救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饮食结构的变化,动物蛋白摄入相对增多,加上步入中老年后体力劳动的减少,中老年肥胖病的比例逐年增多,以肥胖为诱因的各种慢性病也呈上升趋势,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已相继成为慢性病发病前列。单纯性肥胖,是能量代谢失衡造成的,当摄入大于消耗的时候,引起脂肪堆积、内分泌紊乱,从而形成肥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NS组、PTZ组和针刺组,造模后观察各组大鼠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caspase-3在36 h和72 h时间点免疫反应性,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海马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针刺组大鼠癫痫发作较PTZ组减轻;在36 h时间点,PTZ组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caspase-3免疫反应性、海马bax mRNA的表达高于NS组(P<0.05),针刺治疗可拮抗其高表达(P<0.05),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在72 h时间点各组之间差异更为明显。结论:PTZ致痫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针刺PTZ致痫大鼠百会、大椎穴可减轻癫痫发作程度,可能通过抑制凋亡途径进而对神经元发挥神经保护产生抗癫痫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颈动脉斑块灰阶中位数值(Grayscale median,GSM)对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初诊T2DM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随访中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n=28)和非脑梗死组(n=199); 收集首次住院的临床资料及三维超声颈动脉斑块指标灰阶中位数值(Grayscale median,GSM)、斑块体积(Plaque volume,PV)、斑块厚度(Plaque thickness,PT); 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超声指标水平的差异,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诊T2DM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对初诊T2DM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效能。结果 脑梗死组合并冠心病的比例(35.71% vs 19.09%)及空腹血糖[(7.37±1.32)vs(6.82±0.85)mmol/L]、餐后2 h血糖[(13.16±3.52)vs(11.97±2.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Type A1C,HbA1c)[(7.03±0.98)vs(6.55±0.33)%]、总胆固醇[(5.98±1.13)vs(5.41±0.9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3.42±0.65)vs(3.05±0.40)mmol/L]、尿酸[(360.01±76.87)vs(320.15±80.55)mmol/L]水平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颈动脉斑块的GSM[(35.24±6.92)vs(41.93±11.82)]均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颈动脉斑块PT,PV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DLC,HbA1c、颈动脉斑块GSM是初诊T2DM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6.073、4.205、0.852(P<0.05)且四项指标单独或联合均对初诊T2DM患者发生脑梗死具有预测价值,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结论 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GSM降低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GSM联合实验室指标LDL-C,HbA1c能够进行脑梗死发病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胫骨侧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截骨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接受初次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70例(210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7例(96膝)胫骨侧采用传统髓外定位技术(传统定位组);93例(114膝)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个性化定位组),即结合胫骨解剖形态特点,在胫骨平台关节面选择个性化定位点作为髓外近端定位点。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病程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测量个性化定位组术前胫骨冠状位近、远端解剖轴形成的侧弓角(tibial bowing angle,TBA)并对胫骨轴线分型,分析个性化定位点位置分布规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tibia component angle,TCA)及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结果个性化定位组胫骨轴线分为直线型58膝(50.88%)、内弓型35膝(30.70%)、外弓型21膝(18.42%)。直线型者胫骨个性化定位点多位于外侧髁间棘高点(62.07%),内弓型者多位于内、外侧髁间棘之间区域(51.43%),外弓型者多位于外侧髁间棘外侧坡(57.14%)。两组组内手术前后HK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LD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LDTA、HKA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定位组术后胫骨平台假体较个性化定位组更倾向于内翻。术后个性化髓外定位组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为96.5%(110/114),传统定位组为87.5%(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2,P=0.006)。结论 TKA胫骨侧冠状位截骨时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可行,与传统髓外定位技术相比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