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脊柱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37例.所有患者术前按Pfirrmann腰椎间盘退变分级为Ⅱ~Ⅲ级.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得出ODI评分;比较下肢神经感觉恢复情况.通过术后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术后情况,分为优、良、一般、差,计算满意度=(优+良)/患者总数×100﹪.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了PELD手术,住院时间平均3~5d,手术时间30~45min.所有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均较少.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VAS、OD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神经感觉及腱反射情况总体恢复良好.术后末次随访MacNab评分标准示:优30例、良4例、一般1例、差2例,优良率91.9﹪.末次随访未发现原手术部位椎间盘再突出、邻近节段退变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结论 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确切.至于其安全、并发症方面仍需大量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板间隙入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M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2例M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PELD进行治疗。分析术前1 d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且采用MacNab标准对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12.1±2.6)个月,手术时间(45.5±8.5) min。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Macnab疗效评定:优9例,良3例。结论 椎板间隙入路PELD治疗MLDH,创伤小,症状改善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7月-2013年3月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年龄34~54岁,平均42.1岁;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评入院时和椎间孔镜术后(术后即刻、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腰痛、腿痛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87±1.38)和(8.58±1.42)分下降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45±0.52)和(1.55±0.45)分,术后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术后优良率均为91.3%,1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卧床休息服用非甾体消炎药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下腰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下腰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1月~2009年12月采用PELD治疗下腰痛患者79例,其中普通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合并轻度椎间孔狭窄4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盘源性腰痛6例,所有椎间盘突出的均为包容型。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50 min;术后住院时间2~30 d,平均5.6 d。无手术并发症及转为其他手术方式。随访12~25个月,平均19.3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残余疼痛评分(VAS)分别是(8.75±0.25)、(4.12±0.51)、(3.86±0.43)分(P<0.05),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较术前加重。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70.9%,患者满意率63.3%。结论 PELD治疗下腰痛安全且近期效果良好,恰当的病例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接受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82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期及随访期的相关资料,比较患者术后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及比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在Macnab疗效标准下的评定结果。结果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4.88%),硬膜囊撕裂6例(7.32%),椎间盘炎2例(2.44%)。术前1周VAS评分为(8.41±1.72)分,JOA评分为(13.39±4.55)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2.21±1.35)分,JOA评分为(23.58±3.19)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1.49±1.14)分,JOA评分为(24.31±3.46)分;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周患者ODI为(54.37±14.18)%,术后1周为(23.11±4.69)%,术后1个月为(22.69±4.16)%。经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末次随访的疗效进行评价,疗效为优者64例(78.05%),疗效为良者16例(19.51%),疗效为可者2例(2.43%)。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于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疗效明显等特点,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及6个月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65.00±12.00)min,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及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开放性手术后缓解。余病例腰腿痛症状较前均明显缓解,并获6~12个月随访,术后2个月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突出髓核组织均切除彻底,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解除。术后6个月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4.42±1.45)分,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差值的均数及标准差为(6.49±1.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31例;良20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6.4%。结论经皮椎间孔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临床效果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五行音乐疗法对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患者术后情绪的影响。方法对80例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人,对照组予以常规中医情志护理,实验组予五行音乐干预。术前和术后1月进行统计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消融术后1个月,实验组SAS评分由(56.32±8.67)降至(40.65±6.37),SDS评分由(65.59±9.68)降至(40.26±8.63);对照组SAS评分由术前(57.65±9.35)降至(50.68±6.96),SDS评分由术前(63.25±8.25)降至(52.24±9.63),两组前后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实验组术后1月SAS、SD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五行音乐疗法能够改善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60例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n=30):对照组使用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组使用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均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VAS从术前6.57±0.55 cm下降到术后第一天的3.48±0.56 cm(P<0.01),ODI(%)值从术前72.73±2.59分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29.55±2.32(P<0.01);治疗组VAS从术前6.44±0.55 cm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2.16±0.64 cm(P<0.01),ODI(%)值从术前69.94±2.57分下降到术后第1天的19.18±1.52(P<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和OD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优良率达到73.3%;治疗组优良率达到90%。结论:CT引导下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优于靶点射频联合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相似文献   

9.
胡婵 《医学临床研究》2013,(8):1662-1663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最佳护理方案。[方法]对1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消融术患者,加强术前准备及心理支持护理,术后指导正确体位、严密护理及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临床疗效及主观满意度等方面的随访。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分别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进行评价,对比计算改善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为(2.13±3.18)分,明显低于术前的(7.93±1.16)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例患者中“优”79例,“良”36例,“可”14例,“差”2例,优良率87.8%。[结论]严密观察、正确的康复护理是确保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杆漂移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2月该科收治的单节段LDH患者48例,分别采用常规穿刺置管(常规组,n=23)和导杆漂移技术置管(导杆组,n=25),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结果 4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0±2.3)个月。导杆组中,1例因椎间盘钙化切除不彻底,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另有1例术中发生患侧L5行走神经根不完全性损伤,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所有患者无硬膜囊、腹腔脏器、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常规组中,1例术后3 d因打喷嚏引起复发,分别于术后第5和6天相同入路再次行椎间孔镜手术,翻修后症状完全消失。导杆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中优36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9.58%。结论导杆漂移技术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具有安全、高效和操控性强的优点,能明显减少透视次数和辐射量,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 Joimax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分别从病人、护士及设备方面总结分析150例病人实施经皮 Joimax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结果]150例手术采取相应的手术配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下地活动早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注意保暖,加强仪器设备管理以及医患双方的自身防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5日至2017年3月24日收治的7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8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与对照组(38例,单纯椎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矢状面平衡、冠状面平衡、Cobb角均减小,且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腰痛症状改善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2年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恢复进展,减少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P)患者腰椎功能、应激反应及腰屈曲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LD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接受PTED治疗.比较两组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间、椎旁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28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内固定位置均良好,临床疗效优15例,良7例,一般5例,差1例,有效率78.6%。术后滑脱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贯通式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B组行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C组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进行治疗效果评价。 结果:治疗前、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A组(6.6±1.6)分、(1.6±1.0)分、(2.7±1.0)分和(3.3±1.9)分;B组(6.8±1.4)分、(1.4±0.8)分、(3.0±1.1)分和(3.6±1.7)分;C组(6.8±1.5)分、(1.4±0.9)分、(1.9±1.0)和(2.1±1.3)分。治疗后72h、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95%)、(80%)、(70%);B组(100%)、(80%)、(75%);C组(100%)、(95%)、(90%)。C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下降值较A组、B组均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双针穿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低温等离子射频或双针穿刺臭氧注射,但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对照、经验总结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的疗效及其治疗指征。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04年7月~2006年6月应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患者2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70例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130例单纯后路减压全椎板或半椎板摘除椎间盘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残留腰痛症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残留腰痛症状,术后复发情况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椎间隙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征安全可靠。术后椎间隙高度不丢失,残留腰痛症状少,疗效确切。年龄、经济因素对手术的影响较大;相临节段椎间盘加速退变目前尚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与腰椎退变患者经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36例腰椎骨折患者和30例腰椎退变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和退变组。骨折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组给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并依据DR和改良Pfirrmann腰椎间盘突出MRI分级变化评估两组的ASD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2年,骨折组的ASD发生率低于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变患者内固定手术后对ASD影响大于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部多裂肌横截面面积(CSA),评估多裂肌萎缩情况。方法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30例,使用实时定量超声测量腰4/5水平椎间盘突出累及侧及非累及侧在俯卧休息位下腰部多裂肌CSA。结果男性、女性及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的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5、3.54、4.11,P均<0.05),女性非累及侧多裂肌CSA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男性与女性腰部累及侧、非累及侧各期多裂肌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2、2.88、2.20;5.70、3.35、2.79,P均<0.05)。在亚急性期,男性累及侧多裂肌CSA较非累及侧小;在慢性期,男性和女性的累及侧多裂肌CSA均较非累及侧小;且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也较非累及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2.73、4.66、14.11,P均<0.05)。在慢性期,女性和男性腰部多裂肌累及侧CSA与非累及侧CSA之间不对称差异值(CSA%)分别为(12.16±10.10)%、(16.45±7.20)%,较急性期同性别组CSA%值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44,P均<0.05)。结论定量超声可以用于评估腰部多裂肌形态改变;椎间盘突出病程不足3月,腰部多裂肌萎缩可不明显;反复腰痛大于3个月的患者,多裂肌在双侧横截面面积均减小,以累及侧萎缩较为明显,双侧多裂肌横截面面积呈不对称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不同取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全部入组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采用改良Oswestry失能量表(ODI)对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连续动态观测,治疗组采用局部单穴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治疗,各组的电针参数与针刺频度一致.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ODI每次后续评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且每个时间点两指标组间差异也分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局部单穴电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取穴电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