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TBS)对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双侧大脑半球运动皮质对舌骨上肌群的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24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刺激受试者左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采用间隔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iTBS)刺激受试者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记录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15min、30min双侧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刺激前、后不同时间点双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的变化。 结果刺激前,左右两侧舌骨上肌群MEP波幅分别为(375.29±176.09)μV和(368.17±149.02)μV,分别与同侧刺激后即刻、刺激后15min和刺激后30min舌骨上肌群MEP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TBS可兴奋右侧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并能逆转左侧相应皮质被cTBS预处理的抑制效应。TBS可以影响两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对脑卒中后视空间忽略的康复作用及其脑机制。 方法将脑卒中视空间忽略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和常规康复治疗2周,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字直线二等分测试(LBT)、字母划销试验(LCT)、画钟试验(CDT)和注意网络测试(ANT)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的LBT、 LCT和CDT测试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BT、 LCT、CDT测试结果分别为(4.27±1.39)分、(9.52±6.95)%、(8.80±1.01)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患者间ANT测试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ANT测试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视空间忽略症状。  相似文献   
3.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评估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评估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异常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以及舌骨位移与咽腔、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组)13例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3例分别进行MFG检查,对比两组吞咽时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分析两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病例组舌根与下咽部的压力峰值、压力上升速率、舌骨向前位移低于对照组,病例组UES的最大开放幅度、开放后压力峰值、开放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病例组舌根部与下咽部的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高于照组。对照组舌骨向前位移与UES松弛残余压成负相关;病例组舌骨向前位移分别与舌根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成正相关。 结论MFG可以同时使用吞咽造影和高分辨率咽腔测压评估吞咽功能,可作为临床一种精确、全面的定量评估吞咽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验证不同体积的食团对健康受试者咽部推动力及食道上括约肌(UES)松弛功能的影响。 方法健康受试者24例,均分别口服3种性状(水、浓流质、糊状食物)的食团,且每种食团分为3 ml、5 ml、10 ml的体积。咽部及UES压力与收缩/松弛持续时间的测量均由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完成。测量的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食团体积对这些参数的影响。 结果受试者吞咽水与浓流质时,UES的松弛残余压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降低[3 ml浓流质(-1.71±0.94)mmHg,10 ml浓流质(-4.68±1.92) mmHg],松弛持续时间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延长[3 ml浓流质(590.45±157.85)ms,10 ml浓流质(702.49±124.53)ms];咽部峰值压随食团体积的增加而升高[3 ml浓流质(169.91±74.32)mmHg,10 ml浓流质(204.42±91.28)mmHg],而咽部收缩时间反而有所下降(P<0.05)。吞咽糊状食物时,随食团体积的增加UES的松弛残余压(P&rt;0.05)及咽部收缩峰值(P&rt;0.05)无显著变化,而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 结论食物的体积对吞咽功能的不同参数如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等影响也不同,食物体积的增加需要咽部和UES更多的能耗。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方法观察改良球囊扩张术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咽部收缩功能的影响,定量评价脑干卒中后吞咽功能变化。 方法选取30例脑干卒中后经吞咽造影诊断为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按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接受球囊扩张术治疗的15例患者设为球囊扩张组,接受常规吞咽治疗的15例患者设为常规治疗组。球囊扩张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各1次/日,每次30min;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次/日,每次30min;2组治疗均为5次/周,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吞咽造影评估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咽收缩率和咽收缩持续时间。 结果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在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患者的咽收缩率分别为(0.20±0.03)、(0.14±0.05)和(0.15±0.04),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患者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咽收缩持续时间分别为(990.34±96.14)、(1010.47±133.64)和(1180.10±121.27)ms,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吞咽稀流质、浓流质及糊状食物时的咽收缩率及咽收缩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能够有效地量化吞咽功能,咽收缩率及咽收缩持续时间可用于分析咽部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康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8例,根据患者住院4周内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34例)和非SAP组(1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及房颤病史)、临床表现(意识水平、进食方式、构音障碍、肺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卒中分型及实验室检查(外周淋巴细胞计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SAP组平均年龄[(73.5±10.0)岁]大于非SAP组[(67.8±10.4)岁](P=0.006,P<0.05)。其中,年龄≥75岁、鼻胃管进食、合并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构音障碍、改良Barthel指数(MBI)<40分、洼田饮水试验Ⅲ级和Ⅳ~Ⅴ级、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低的患者SAP发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SAP的联系最为密切,是SAP的保护因素[OR=0.161,95%CI(0.059~0.438),P=0.000],吞咽障碍[OR=5.471, 95% CI(2.773~10.794),P=0.000]和房颤[OR=5.373, 95% CI(1.470~19.639),P=0.011]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房颤病史、吞咽障碍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发生SAP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重视与监控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顶叶皮质与视空间注意功能的关联性及其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志愿受试者40例参加本实验,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随机顺序对左、右侧后顶叶进行真、假刺激。于刺激前和每次刺激后(刺激后)对40例受试者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和注意网络测试,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刺激前、后,受试者各项行为学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右侧真刺激与假刺激比较,空间提示状态下平均RT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5);且右侧真刺激时与左侧真刺激时空间提示状态下的平均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9,P<0.01)。右侧PPC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t=2.843,P<0.01)及其比率(t=2.841,P<0.01)明显降低,而左侧PPC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t=2.324,P<0.05)及其比率(t=2.225,P<0.05)明显增强,且左侧与右侧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及其比率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网络——右侧PPC真刺激后,定向网络效率(t=5.535,P<0.01)及其比率(t=5.245,P<0.01)明显降低,左侧与右侧真刺激后定向网络效率及其比率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顶叶皮质主要与定向和警觉功能有关,具有明显的右侧半球优势。在双侧大脑半球同源脑区间,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存在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