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穴位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 以25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256例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使用Fotric 226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腧穴的温度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健康人检测1次,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受试者组穴位温度值的差异,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部位、经脉温度值的差异。结果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海穴、鹤顶穴、梁丘穴、曲泉穴、内膝眼穴、犊鼻穴、委阳穴、阴陵泉穴、膝关穴、阳陵泉穴、大杼穴、悬钟穴、足三里穴、命门穴、腰阳关穴温度值高于健康受试者(P < 0.05);患者组胃经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腰背部的4次皮温均较高(P < 0.05);KOA相关腧穴4次温度值变化趋势不显著(P > 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部分腧穴皮温升高;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穴位升温现象具有规律性,与经络、部位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升温效应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思路、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探讨近年来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处方选穴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近1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万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WF)、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ongqing VIP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针灸治疗BPH的所有相关文献,筛选出针灸治疗BPH的临床研究,采用Excel提取数据并导入R软件,对临床针灸治疗BPH的选穴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所有步骤均有两名研究员同时进行,交叉核对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共入102篇文献,共计59穴,单穴使用频率前五的依次为关元(66次)、中极(65次)、三阴交(43次)、肾俞(33次)和气海(30次)。聚类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穴位分为4类较好。关联规则(支持度5、支持度80%)显示:2穴关联中气海、关元穴组以25.49%的支持度排第一,水道、中极穴组以19.61%支持度排第二,所有两穴关联的置信度均在80%以上;在3穴关联规则中,三阴交-阴陵泉-关元和三阴交-水道-中极以12.75%的支持度排第一、气海-中极-关元11.76%的支持度排第二;4穴关联规则中,关元-三阴交-水道-中极支持度8.82%排第一;5穴关联规则所有支持度均为5.88%。所有关联规则中提升度前三的是次髎-中髎-下髎(17.0)、关元-曲骨-中极-横骨(12.7)、下髎-中髎(11.3)和次髎-下髎-中髎(11.3)。结论 采用针灸治疗BPH时,以三阴交、关元、肾俞、中极、气海、水道和秩边关联使用为最常用穴,但仍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以辩经络为主、辨证为辅的原则选取穴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体表痛敏点数量、压痛阈的时空动态分布规律。方法 招募51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使用WAGNER压痛仪检测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穴位及最近痛敏点的压痛阈值。每名患者每周固定时间检测1次,共检测4次。观察患者痛敏点数量、敏化程度的变化,比较各穴位最近痛敏点4次痛阈值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经络痛敏点痛阈值的差异。结果 ①膝周痛敏点数量随时间点推移逐渐增加,痛敏点敏化程度呈上升趋势(P < 0.05)。患者鹤顶、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阴陵泉、膝关、曲泉、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委阳、阴谷最近痛敏点的压痛阈值随病程推移呈下降趋势(P < 0.05)。②足三阴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痛敏点压痛阈值随时间点推移呈下降趋势(P < 0.05),足三阴经、膀胱经痛敏点压痛阈值低于胃经、胆经(P < 0.05)。结论 患膝骨性关节炎病理状态下,随病程进展相关穴位附近痛敏点发生数量增加、压痛阈降低规律性动态“敏化”反应,这些痛敏点的动态变化可能与腧穴扩大效应有关。痛敏点压痛阈分布具有规律性,与经络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穴位电特性测试的文献回顾,提取相关干扰因素(室内环境温度、湿度、腧穴选取标准以及电阻仪器测量的严格使用要求)进行分析,认为在测试过程中,室内温度应尽可能保持恒温且处于热适应状态;减少湿度对电阻值的影响,使皮肤蒸发散热处于稳定水平;腧穴的选取及操作更应按照统一标准执行;重视仪器的操作和使用说明,默契配合实验研究目的,以期提高穴位电特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为临床治疗腰痹病提供可靠证据和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相关的古代及现代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方法整理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规律。结果共纳入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文献81篇,其中热敏33篇,痛敏8篇,化学敏23篇,光敏2篇,1篇文献同时涉及力敏和热敏,2篇文献同时涉及形敏和痛敏,12篇文献同时涉及热敏和痛敏。涉及敏化腧穴57个,常见敏化穴位为委中、阳陵泉、环跳、大肠俞;其中,委中与阳陵泉常同时出现敏化;常见敏化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敏化的特定穴涉及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等;敏化部位多集中于在腰背及下肢部。结论腰痹病穴位敏化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敏化穴位多出现在腰背及下肢部;经络分布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足三里穴位敏化的研究现状。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足三里穴位敏化相关研究文献,对其年份分布情况,试验设计(样本量、研究类型、研究方式),研究内容(敏化形式、系统疾病的敏化情况、各类敏化检测及部位分布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9篇。2007—2011年文献量处于增长状态并于2011年达到最高峰,累计文献数46篇,后5年稍有波动,文献数累计63篇。单组样本6~172例,平均40例;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71篇),其次为病例观察(17篇);研究方式以探索性为主(57篇),干预性为辅(48篇)。敏化形式涉及热敏、电敏、痛敏、压敏、化学敏、声敏、光敏,其中以热敏研究为多(82篇);涉及脾胃、肝胆、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疾病等多种系统疾病,其中以气血津液疾病研究为多(37篇);敏化部位主要集中在穴位周边(102次)。结论足三里穴敏化现象研究总体趋势呈现波动状态,在研究内容上相对单一,其试验设计和评定标准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针灸临床优势病种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探究穴位敏化现象的特征与规律。方法:结合文献和专家经验,筛选出治疗KOA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包括:鹤顶、梁丘、命门、内膝眼、曲泉、犊鼻等,对814例KOA患者和217例健康受试者的穴位温度、机械痛阈、压痛阈变化进行检测,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判别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KOA患者穴位温度升高、机械痛阈和压痛阈降低(P<0.05),且存在区分穴位是否发生敏化现象的界值。机器学习结果显示,穴位敏化预测准确率最高为86.7%(肾俞),最低为73.9%(鹤顶);对KOA患者临床3期预测准确率较高,最高为93.3%(曲泉)。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穴位敏化现象反映疾病的特征,且与疾病的病情存在关联,可为KOA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电敏现象与规律以协助临床诊断、治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EMBASE,并结合手工检索,收集穴位电敏相关文献,建立穴位电敏现代文献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穴位电敏现象中检测指标、穴位、经脉及疾病的关系,探讨其潜在规律。结果:穴位电敏现象常用的检测指标为电阻、惯性面积、伏安面积、导电量、电位、电流和电容。电敏穴位涉及经穴、耳穴和特定穴,其中又以特定穴最易发生电敏。结论:穴位电敏主要表现为电阻抗特性和伏安特性,穴位电敏现象与脏腑病证存在相对特异性。临床可通过探测穴位电敏现象来协助诊断、指导选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面瘫的系统评价方法学、报告质量及结局指标质量。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OvidS P)、Embase (OvidS P)和CNKI等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面瘫的系统评价。分别使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和GRADE系统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结局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系统评价9篇,其方法学质量为低至极低;文献报告质量得分集中在中等质量分数; GRADE分级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均优于西药,但其证据质量大多偏低。结论:目前针灸治疗面瘫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及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均较低,其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规范,未来可在研究设计时适当结合中医特色,以期获得更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系统评价方法学及结局指标质量。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OvidSP)、Embase(OvidSP)和CBM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系统评价。分别使用AMSTAR 2量表和GRADE系统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系统评价12篇,其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GRADE分级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均优于西药,但其证据质量大多偏低。结论: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及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均较低,其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规范,未来可在研究设计时适当结合中医特色,以期获得更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