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57篇
  免费   4649篇
  国内免费   2281篇
耳鼻咽喉   2457篇
儿科学   371篇
妇产科学   1428篇
基础医学   3575篇
口腔科学   1871篇
临床医学   6682篇
内科学   5015篇
皮肤病学   266篇
神经病学   1740篇
特种医学   12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890篇
综合类   15902篇
预防医学   7426篇
眼科学   460篇
药学   8809篇
  42篇
中国医学   12679篇
肿瘤学   2182篇
  2024年   471篇
  2023年   1622篇
  2022年   1319篇
  2021年   1590篇
  2020年   1869篇
  2019年   2238篇
  2018年   1285篇
  2017年   2219篇
  2016年   2459篇
  2015年   2649篇
  2014年   3175篇
  2013年   3049篇
  2012年   4535篇
  2011年   4268篇
  2010年   2871篇
  2009年   4414篇
  2008年   5357篇
  2007年   4705篇
  2006年   4050篇
  2005年   2676篇
  2004年   2751篇
  2003年   1656篇
  2002年   1719篇
  2001年   1485篇
  2000年   1301篇
  1999年   1242篇
  1998年   861篇
  1997年   700篇
  1996年   542篇
  1995年   441篇
  1994年   488篇
  1993年   723篇
  1992年   648篇
  1991年   632篇
  1990年   552篇
  1989年   474篇
  1988年   391篇
  1987年   266篇
  1986年   180篇
  1985年   122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1α(6-keto-PGF1α,6-k)及TXB2/6-ketoPGF1α比值(T/6-k)、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和脂蛋白(a)[LP(a)]水平,为临床积极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IS)80例,健康对照者(NC)120例;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ox LDL、Lp(a)、TXB2,用ELISA竞争抑制法测定6-k;分别测定TIA和AIS患者发病24 h、7 d、14 d时的血浆TXB2、6-k及T/6-k、ox LDL和Lp(a),将3个时间状态值与健康人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IA组和AIS组,发病24 h、7 d、14 d的血浆ox LDL、Lp(a)、TXB2及6-k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1)。TIA组和AIS组患者发病24 h、7 d、14 d相互比较:TXB2水平发病24 h、7 d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病14 d时TXB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6-k水平发病7 d、14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x 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p(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XB2、6-k、ox LDL和Lp(a)检测对于TIA患者积极预防进一步发展为脑梗死有重要的警示价值,且对于防止AIS患者再次发作,积极进行二级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分析广州番禺地区开展核酸血液筛查以来情况,探讨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罗氏诊断Cobas S201系统对两遍酶免4项(ELISA)及ALT筛查阴性的献血者标本进行HIV-RNA、HCV-RNA和HBV-DNA 3项联合、6样本混样检测,对混样阳性的样本进行拆分实验,并对拆分阳性的标本进行分项确证实验,对确证实验HBV-DNA阳性的样本进行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标志物的酶免检测。结果共完成40 107例标本的核酸混样检测,拆分阳性的标本60例,阳性率为0.150%(60/40 107)。对这60例样本做分项鉴别实验,结果HBV-DNA阳性47例,阳性率为0.117%(47/40 107),其余13例确认阴性。对47例分项鉴别实验HBV-DNA阳性的样的进行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单独HBc Ab阳性15例(31.9%),HBc Ab阳性伴HBs Ab弱阳性15例(31.9%)(其中有2例HBs Ab较强阳性S/CO分别达到14.6、22.3),HBe Ab、HBc Ab阳性8例(17.0%),单独HBs Ab阳性4例(8.5%),两对半全部阴性4例(8.5%),HBs Ab、HBe Ab、HBc Ab 3项阳性的1例(2.1%)。结论血站酶免4项及ALT筛查阴性的血液仍然存在一定的输血传染残余风险,HBs Ag阴性HBV-DNA阳性样本的两对半抗体阳性组合模式有6种,以单独HBc Ab阳性和HBc Ab阳性伴HBs Ab弱阳性占比最大。应用ELISA联合NAT进行血站血液筛查能更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对HBsAg阴性和阳性献血者血样HBV DNA存在的确认并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S区变异特征。方法使用EIA/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19 397份无偿献血者血样,把109例乙肝不合格样品分成3类(HBs Ag+/NAT+、HBs Ag+/NAT-、HBs Ag-/NAT+),通过跟踪检测,确认为OBI毒株10例、HBV窗口期感染期3例和5例缺失追踪的HBs Ag-/HBV DNA+样品,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测定HBV病毒载量,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S基因片段并测定序列,与B/C基因型HBs Ag+/HBV DNA+阳性野毒株序列比对。结果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经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快速试纸筛查后的HBs Ag阳性检出率为0.34%(66/19 397);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流行率范围为1∶1 939-1∶1 293,HBV窗口期感染流行率范围为1∶6 465-1∶2 424;10例OBI样品其病毒载量介于不能定量至112.0 IU/m L(中位数98.5 IU/m L)。10例OBI样本在S蛋白区(nt215-710)出现随机变异,OBI样品S区氨基酸置换率显著高于野毒株(P0.000 1),有4、2、3个OBI样品分别在CTL表位21-29、86-96、172-180出现L21S(2)、K/R24E(1)、I25M(1)、L88P(2)、S172F/L(2)、V178T(1)变异;OBI非CTL表位免疫区的氨基酸置换率亦显著高于野毒株(P0.05);其中1个OBI样品在nt636发生缺失变异。结论深圳献血者OBI流行率有增高趋势,OBI发生机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S蛋白区变异,特别是免疫活性区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大鼠脓毒症早期出现的HPA轴过度激活与IL-6/STAT3信号通路的内在联系。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ontrol组)、假手术组( Sham组)、模型组(CLP组)三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法建立脓毒症模型,术后6 h处死,分离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 RT-PCR检测下丘脑组织CRH、IL-6、STAT3、SOCS3 mRNA水平,垂体组织阿片促黑色素原( POMC)、IL-6、STAT3、SOCS3 mRNA水平,肾上腺组织 IL-6、STAT3、SOCS3 mRNA水平。结果 CLP组较Control组、Sham组下丘脑组织中CRH、IL-6、STAT3、SOCS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垂体组织中POMC、IL-6、STAT3、SOCS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肾上腺组织中IL-6、STAT3、SOCS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Control组与Sham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早期出现的HPA轴过度激活与IL-6/STAT3信号通路有着密切联系。针对IL-6/STAT3信号通路这一靶点进行干预,有望改善脓毒症状态下HPA轴的过度激活,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对预测慢性乙型肝炎( CHB)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分析156例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的预后,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1周及2周时的 PTA 及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评分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评估基线、1周及2周时的PTA、MELD评分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在156例患者中有58例死亡,病死率为37.18%。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PTA (%)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31.49±7.22 vs 25.44±8.10、37.56±11.72 vs 24.22±11.22及49.28±20.82 vs 23.0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的MELD评分比较,在基线、1周及2周时分别为:25.53±4.61 vs 28.56±6.39、24.21±4.64 vs 31.07±6.03及20.06±5.06 vs 31.77±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基线、1周及2周时PTA、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中,2周时PTA的AUC最大(0.957),其次为2周时MELD评分的AUC(0.93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2周时PTA的最佳临界值为35.55%,敏感度为96.60%,特异度为80.40%。2周时,PTA<20%的3个月病死率为100%;20%≤PTA<35%为70.81%;35%≤PTA<50%为4.17%;PTA≥50%的均存活。 PTA越低,病死率越高,线性趋势检验χ2=85.70,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2周时的PTA可作为其3个月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血糖管理对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CD69、CD 14+单核细胞( HLA-DR)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血糖控制A组(4.4~6.1 mmol/L)30例、血糖控制B组(6.2~8.3 mmol/L)30例、血糖控制C 组(8.4~10.0 mmol/L)30例。入住ICU时就给予早期目标血糖管理,分别在入院时(0 d)及治疗后第1、3、7天采集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69、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相同时间点观察APACHEⅡ评分,并计算28 d病死率、MODS发生率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A组第1、3、7天CD69和HLA-DR表达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B组第1、7天CD69表达水平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3、7天HLA-DR表达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CD69和HLA-DR表达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第3、7天CD69表达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第1、7天HLA-DR表达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PACHEⅡ评分第1、3、7天较入院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7天A组与B、C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28 d死亡率、MODS发生率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目标血糖管理水平(4.4~6.1 mmol/L)能够促进CD69、HLA-DR的表达,有利于免疫稳态的恢复,可能对终止脓毒症患者免疫紊乱和免疫麻痹的恶性进程有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对急性重症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95例SAP患者,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的血糖、血钙、血肌酐、氧合指数、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RDW、APACHEⅡ评分与Ranson 评分等指标与非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APACHEⅡ评分、Ranson 评分、白蛋白、氧合指数、血肌酐等指标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RDW 曲线下面积为0.907(95%CI 0.928~0.968,P=0.000),APACHEⅡ评分为0.864(95%CI 0.812~0.915,P=0.000),氧合指数为0.848(95%CI 0.785~0.833,P=0.001)。结论 RDW是SAP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对SAP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血必净治疗巴马小香猪高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H-MODS)模型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肺组织中NF-κB mRNA的表达,进一步揭示血必净对H-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24只巴马小香猪麻醉后随机抽取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 A组),其余16只采用内毒素( LPS)制作H-MODS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 B组)、血必净治疗组( C组),每组8只。血必净治疗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3 mL/kg,2次/d;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2次/d;共治疗3 d。于不同时间段观察巴马小香猪血白细胞的变化趋势。采用RT-PCR法测定肺组织NF-κB 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①模型组、血必净治疗组动物死亡率分别为33.3%、16.6%。②与对照组比较,24 h模型组肺泡腔内可见弥散性瘀血,巨噬细胞增多,且有大量红细胞渗出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毛细血管扩张充血,24 h血必净治疗组肺泡腔内出血较少,肺泡壁模糊,有少量红细胞渗出,肺泡间隔仍有增厚。③模型组及血必净治疗组血白细胞( WBC)呈“勺型”变化。模型组48 h WBC变化幅度较治疗组更明显( P<0.05)。④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治疗组24 h NF-κB mRNA表达量均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24 h NF-κB mRNA表达量升高幅度较低( P<0.05);模型组、治疗组72 h NF-κB mRNA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以模型组升高最明显( P<0.05)。结论血必净可明显减轻内毒素所诱导的H-MODS模型动物死亡率,减轻内毒素所致的炎症反应,下调肺组织NF-κB mRNA的表达量,提高H-MODS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抑制小窝蛋白-1( Cav-1)磷酸化对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效应。方法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1、B2、C1及C2五组(每组10只)。 A组为正常对照组,仅做气管切开;B1组为1 h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B2组为2 h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组;C1组为1 h大潮气量机械通气+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PP2(5 mg/kg)组;C2组为2 h大潮气量机械通气+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PP2(5 mg/kg)组。 C1和C2组在机械通气前1 h腹腔注射抑制剂。各组大鼠均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做弥漫性肺泡损伤系统( diffuse alveolar damage, DAD)评分,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计算肺湿/干比(W/D),蛋白印迹检测磷酸化小窝蛋白-1[P -Cav -1(Y14)]和小窝蛋白-1(Cav-1)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TNF-α水平,伊文思蓝( Evans blue)法检测肺血管通透性。结果 B1、B2、C1、C2组病理损伤评分、肺湿/干比、Cav-1、eNOS、IRAK4表达量、TNF-α水平、Evans blue渗出量、MPO活性、MAP及血气分析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比较,B1、B2、C1组P-Cav-1表达升高(均P<0.05),而C2组P-Cav-1(Y14)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与B1组比较,C2组与B2组比较,病理损伤评分、肺湿/干比,P-Cav-1(Y14)、eNOS、IRAK4表达量、TNF-α的水平、Evans blue含量、MPO活性、MAP、及血气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1组与B1组比较,C2组与B2组比较,Cav-1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抑制Cav-1磷酸化能够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因子和炎症细胞的迁移,从而对大鼠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药物本身药理学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CBP)的滤过膜材料、面积、孔径大小,透析液/超滤液流速,过滤器使用时间,血液滤过模式及滤过原理等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总结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对各类药物清除率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药物清除率的进一步研究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