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25篇
  免费   3742篇
  国内免费   606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30篇
妇产科学   72篇
基础医学   234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2424篇
内科学   1296篇
皮肤病学   119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4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547篇
综合类   10987篇
预防医学   1239篇
眼科学   104篇
药学   2353篇
  15篇
中国医学   31482篇
肿瘤学   74篇
  2024年   444篇
  2023年   1623篇
  2022年   1460篇
  2021年   2163篇
  2020年   1884篇
  2019年   1775篇
  2018年   794篇
  2017年   1575篇
  2016年   1589篇
  2015年   1738篇
  2014年   2729篇
  2013年   2408篇
  2012年   3060篇
  2011年   3150篇
  2010年   2831篇
  2009年   2298篇
  2008年   2767篇
  2007年   2171篇
  2006年   1903篇
  2005年   1789篇
  2004年   1695篇
  2003年   1474篇
  2002年   1185篇
  2001年   957篇
  2000年   862篇
  1999年   724篇
  1998年   680篇
  1997年   562篇
  1996年   574篇
  1995年   507篇
  1994年   389篇
  1993年   312篇
  1992年   283篇
  1991年   306篇
  1990年   262篇
  1989年   291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991.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本研究设定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8例,并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同时收集受试者高血压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的关系:CRP水平随着高血压分级水平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但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随着危险分层的升高逐渐升高(P<0.05)。2)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内在联系:1)CRP水平与患者腹型肥胖、吸烟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无相关性(P>0.05)。2)在心脏、脑、血管、肾等靶器官损害组,其CRP水平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P<0.05)。3)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CRP水平随证型的演变而变化,具体为痰湿壅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阴阳两虚型组>肝火亢盛型(P<0.05)。4)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靶器官损害的联系: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以脑损害为主,痰湿壅盛型组以血管损害为主,阴阳两虚型组则心脏、肾损害为主。结论:高血压患者CRP水平不仅与危险分层以及靶器官损害情况相关,而且与高血压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同时不同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窄带成像内镜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运用中医辨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的可行性。方法:对81例LA-B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窄带成像内镜下对其食管上皮微血管进行分级,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非参数检验得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上皮微血分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辨证用于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中医临证思想决定中药的现代研究实践,同时中药的现代研究也大大丰富充实了中医现代临证思想。中西医汇通,中医临证思想从"宏观辨证思维"向"宏观—微观辨证结合"与"病证结合"思想模式转变,使中医临证思想发生了第三次质的改变,在此指导下的现代中药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技术,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从更高的层次水平来探讨中药研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94.
原发性肝癌以肝细胞癌为主。郑伟达教授以多年临床经验将其分型:肝气郁结型、肝郁脾虚型、湿热结毒型、肝阴亏损型。郑教授在临证辨证中,灵活运用慈丹胶囊,均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取郑教授临床4例医案,仅就肝郁脾虚型肝癌进行探究,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95.
目的通过对一项针刺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央完全随机方案将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排除子宫位置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6例,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P)值≥40 mm时,取双侧三阴交穴,期望得气组以Φ0.3×40 mm一次性无菌管针直刺1~1.2寸,每10分钟行平补平泻手法30秒;期望不得气组以Φ0.18×13 mm一次性无菌管针弹入即可,不施手法,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缓慢平和的将针渐渐退出,进行疗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P)值评价两组治疗前、起针即刻(针刺30分钟)和起针后10分钟(40分钟)的疼痛情况。并比较各子宫位置反应者比例(治疗前后VAS-P值降低50%及以上患者的比例)、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即刻VAS-P值)与起针后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后10分钟VAS-P值)。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P值、反应者率、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可能与三阴交穴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996.
本案患者因妻逝过悲,又逢外感而致不寐,症见善愁易怒,胸闷脘痞,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辨为肝郁气滞、胆热扰心。投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而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于仲景《伤寒论》第107条,主治太阳病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少阳,三焦枢机不利,表里虚实同病,升降平衡失调,具有疏利肝胆气郁,镇静安神,调和阴阳,宣畅化郁,助阳入阴之功。由于柴胡龙牡汤有助阳入阴的功效,因而可以用治不寐症。本文就一例临床运用柴胡龙牡汤治疗"肝郁不寐"进行分析,探索其中的诊治规律,拓展柴胡龙牡汤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997.
本研究通过分析"肢体困重"的字义,试图明确"肢体困重"的定义,探索其主要病机和量化方法。研究表明:肢体困重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意指四肢和(或)躯体额外的负重感,重则如包裹束缚、活动量减少"。肢体困重的病机实责痰湿,虚责于阳虚、气虚。以等级法为主辅以数字模拟法、量表法的测量方法,有利于对肢体困重严重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98.
目的通过观察心身疾病患者脑电信号慢波δ和θ波的功率值改变,探究心身疾病"刚柔辨证"四种常见证候与脑电慢波改变的相关关系。方法 "证病结合""以方测证"为研究方法,采用脑电地形图为技术手段,把经显效方剂对应治疗2~8周后疗效为显效和临床痊愈的"刚柔辨证"主证为心肝火旺、心肝阴虚、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证的患者治疗前脑电信号δ和θ波功率值与健康人对照组脑电信号δ和θ波功率值进行对照分析。其中心肝火旺证20例、心肝阴虚证32例、肝郁气滞证27例、肝郁脾虚证21例和健康人对照组23例。结果心肝阴虚证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δ波在额区和额极区功率值增高(在FP1、F3、F4,P0.005;在FP2,P0.05),θ波在除了双颞区之外所有10个脑区功率值增高(P0.005)。心肝火旺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δ波和θ波功率值增高,以前头部为主,但此三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揭示"刚柔辨证"四种常见证候与脑电慢波改变的规律性及特异性表现,初步从脑电生理学角度揭示"刚柔辨证"理论的物质基础和证候实质。  相似文献   
999.
舌下络脉诊法是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自先秦以来就有所记载和应用。通过观察舌下络脉的形态和色泽,可用于了解气血的运行,亦可用于相关疾病的诊断。正常人舌下络脉常隐现于舌下,不增粗,无曲张,多为淡紫色。对于异常舌下络脉的判别,现有等级分度法和评分法两种类型。近年来,逐渐证实舌下络脉对于血瘀证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较好的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的情况,在心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癌症等方面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临床上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初期临床表现与病毒性感冒十分相似,常以发热为首要症状,进展迅速,随后便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及肺、肝、脾等多脏器损伤危急重症,病死率很高,约62.5%[1]。本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持续高热病危患者,辗转几家医院,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诊治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诊断从最初的伤寒,治疗未效;到最终发现疾病的本质是湿温,使用科室协定处方胃肠感冒退热方使患者热退身凉,转危为安;后期仍从湿邪入手,使患者白细胞等血象恢复正常,患者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