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将Jadad积分≥1分的文章纳入研究,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最后绘制漏斗图及Egger回归方程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最终有9项RCT,共846例患者入选,文献质量普遍较低。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其汇总OR=4.57,95%CI(3.09~6.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结论: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可能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窄带成像内镜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运用中医辨证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的可行性。方法:对81例LA-B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在窄带成像内镜下对其食管上皮微血管进行分级,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经非参数检验得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上皮微血分级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不同中医证型与NBI下食管上皮微血管分级二者具有相关性,中医辨证用于评估反流性食管炎疾病转归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梳理我国四届国医大师和两届全国名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临证经验,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明确名医名家治疗UC的诊治思路和组方用药特色。方法 检索自系统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名医名家治疗UC相关文献,筛选临证医案,建立数据库,并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法等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文献157篇,包含临证医案数据115条。UC可归为大肠湿热证(频次75,频率65.22%)、脾虚湿困证(23,20.00%)、脾肾阳虚证(21,18.26%)等14种证候类型论治;病位主要在脾(85,73.91%)与大肠(75,65.22%),且与肝(24,20.87%)、肾(21,18.26%)等密切相关,病性以湿(83,72.17%)、热(80,69.57%)、气虚(65,56.52%)尤为突出;治疗涉及清热利湿法(75,65.22%)、补脾益气法(25,21.74%)、健脾化湿法(23,20.00%)等30种治法,与证候分布相对应,用药涉及187味,以清热药(37,...  相似文献   
4.
主客交理论出自吴又可所著《温疫论》,长期以来指导着临床痼疾的治疗.慢性胃炎炎癌转化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宿主、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病理进展过程,其发生、发展与主客交正虚邪客,客邪胶固于血脉的病机特点极为相似.文章从主客交理论视角探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认为脾胃亏虚,致使湿热痰瘀毒胶固于胃络血脉,从而导致其恶性转化,并提出扶正祛邪,解离主客的基本治疗原则,强调重视主客两端,时刻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贯穿始终;厘清主客强弱,精准辨证,分阶段论治.  相似文献   
5.
回顾研究发现,既往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纳入及排除标准不严格,难以保证西医“病”与中医“证”之间关系的对应性;基于部分学者经验的病例观察表(CRF)难以获取Hp相关性慢性胃炎在自然状态下的四诊信息;对环境、发病季节、气候等有可能影响中医证候的因素考虑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对以单一证型进行统计分析,忽略了复合证型的存在,致使研究结果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6.
7.
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萎缩性胃炎(CSG)到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演变。方法对4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从CSG到CAG的中医证候演变。结果慢性胃炎有9个病性要素:气虚、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瘀血、食积、寒;8个基本证型: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寒胃热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脾胃虚弱证(气虚、阳虚)、类瘀阻胃络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胃阴不足证。经χ2检验,CSG与气虚、气滞、热、阳虚、瘀血、食积、寒相关性较高,而CAG则与阴虚和湿相关性较高,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9个病性要素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食积热阴虚,食积气滞阴虚,食积寒阴虚,食积湿,瘀血湿,气虚阴虚,阳虚阴虚,瘀血阴虚;Hp阳性的CAG则刚好相反。经χ2检验,类胃阴不足证与CAG相关性较高,CSG则与除类湿热蕴结证之外的其余6个基本证型相关性较高;8个基本证型与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类饮食停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湿热蕴结证,类瘀阻胃络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瘀阻胃络证类胃阴不足证;Hp阳性CAG则刚好相反。结论饮食积滞,是慢性胃炎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其后渐次出现湿、热、瘀血等。正虚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整个过程,CSG阶段以邪实为主,或是虚实夹杂,至CAG阶段,则以正虚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把握现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该病的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有益指导。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VIP)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3年12月31日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相关研究,纳入相关文献31篇进行分析。结果现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流行病学资料、主要症状、常见证候类型及不同证候间微观辨证相关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仍存在病例采集纳入排除标准不统一、病例来源地局限、样本量偏小、缺少相应的专家调研以及数据挖掘方法较单一的问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规律当进行多中心、大样本、以大课题为支撑的研究,多学会联合形成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更是该病中医规范化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随访研究作为队列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研究方案设计不规范、对随访要素考虑不充分以及数据插补方法选择不当等原因,常导致随访研究出现原始数据获取不足、随访率计算不准确和缺失数据插补不当等问题。从明确随访研究特点是设计科学随访方案、获取完整随访数据的必要前提,全面掌握并恰当选择随访方式是控制失访率的有效手段,采用新随访率计算方法是准确评估随访完整性的重要保障,根据数据缺失类型选择合适的插补方式是获得可靠研究结论的关键环节等方面,探讨临床随访研究中常见数据处理问题的对策,分析中医药领域随访研究数据处理的关键点。随访研究作为临床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他研究不可替代的优势,做好数据处理工作,提升数据质量,获得能够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研究数据,对于临床决策的制定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笔者探讨慢性胃炎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以期对慢性胃炎诊治及预防病变进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