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诊十纲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医传统四诊八纲的补充和创新。五诊十纲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传统宏观辨证和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加入"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形成了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新体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变,临证时须结合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期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优势互补,以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证候研究是中医科研的基础。在病症结合基础上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现代西医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能使中医辨证分型更加客观化和规范化。冠心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证的实质、寻找辨证的客观依据、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积极意义,将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有机结合是提高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药功效是临床选药的主要依据,也是中医辨证论治中“证治方药”的最后落实,但从紧扣中医临证诊疗入手,历代医家对功效的表述尚欠准确,并且,没有一套规范标定的方法可供遵循。有鉴于此,笔者在导师指导下,立足《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应用的部分中药,基于方证关系和辨证要素,从方法论的高度,探讨对中药功效的重新分析与标定,以求提高临床辨证选药的准确性,达到“证治方药”环环相扣的目的,为建立一个切合临证实用、系统规范的中药功效标定方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分析免疫平衡思想与现代免疫学理论的相关性,提出从免疫平衡角度防治肿瘤的观点,并对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调整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靶点作用与中医的宏观辨证思维结合作了归纳,总结分析了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与免疫双向调节作用。指出中医药在防治肿瘤方面的优势及切入点,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连在现代中医临证中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肿瘤以及妇科、儿科、五官、皮肤等疾病中,执繁就简,把黄连现代中医临证应用分为清上、清中以及清下3种,同时,对于黄连现代研究将基础医学、基础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同临床紧紧结合起来,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技术,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来探讨,找到更为准确的黄连及其系列方剂的作用靶点,从而使黄连中医临证研究形成一个开放性包容中西医现代中药研究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如何准确辨证是临床疗效的关键。现代医学的发展拓展和延伸了传统中医"四诊"手段,将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有机结合,指导临床治疗,同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从病程和年龄、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来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应采用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在系统生物学思维指导下进行研究,深入揭示中医证候,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微观辨证"、"辨病论治"及"病证结合观",泛指"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如高血压病、高血脂、转氨酶增高等的中医治疗,可直接采用降血压、降血脂、降低转氨酶的中药组方,不必再借助"辨证论治"。中成药临床应用,西医不通过辨证用药,临床也取得一定疗效。青蒿素的发明,是从4万多种化合物及草药中筛选而来,而没有引用中医学理论。很多专病民间单方、验方亦均非经过很深的中医学理论而获得成功。种种迹象表明,不采用"辨证论治"组方也可治病。考虑原因与中药和西药治病的机理一致性有关:中药治愈或缓解病症是中药具有的现代药理学作用所产生的结果,通过改善病因、病机从而缓解病症。针对组成中药方剂能否直接引用具有现代药理学作用的中药,笔者提出"微观中药西用"的观点。"微观中药西用",即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各种辅助科室检查阳性结果(统称为微观辨症指标)中,寻找和选用相对有效的现代药理作用的中药进行组方医病。由于省去中医复杂而神秘莫测的辨证,将会有更多的西医师运用其治疗疾病,以促进中药的广泛使用及普及,这样也必将扩大中西医结合的队伍,提高西医对中药使用的兴趣,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临证应突出中医特色和个体化诊疗,重视舌诊、脉诊、体征的辨识,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传统用药与现代研究相结合、治疗预防与健康指导教育相结合。治病识证,灵活变法用药,提高治疗咳嗽、哮喘等顽急疾患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的治疗以健运脾胃,升降气机为法则,方药选择多轻灵和缓,注重药物、饮食与精神疗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临证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理论相结合,强调宏观与微观辨证互参。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中医表型组学是以中医核心理论为根本,以大型"证病结合"人群队列为基础,采用多学科联合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从宏观、中观、微观水平上系统地、定性与定量结合地测定中医证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中的表型集合及中药干预下的转归机制,揭示中医现代科学内涵的一门学科.以大型"证病结合"人群队列为研究基础,以多学科联合与人工智能为技术实现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百姓看病难,治病贵,困扰了多少病人,困扰了多少有病人的家庭、亲朋,甚至病人的工作单位与千千万万陌生、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们。经济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社会向前了,怎么看病就贵了、难了呢?我们如何来破译这个谜团,解决这个难题呢? 1 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用来计算医疗消费就很不得了,一人吃1块钱的药,就是13亿人民币。现在有一块钱的药吗?很少有。所以就因病臻贫、因病返贫了。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再认识经过5000多年历史长河的发展与积淀,中华民族独有的哲学、艺术、饮食、民俗等文  相似文献   

13.
兵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特别是其治则治法学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兵法思想与方法之所以能够用以阐释医理医法,其内在的机制在于战略决策与治疗决策的一致性,即运筹谋划之理可以相互借鉴,医家的治则治法,恰如兵家的战略战术,如慎战与慎药、先机制敌与攻邪宜速、知彼知己与辨证论治、因敌制胜与组方遣药等,特别是<孙子兵法>中"五行无常胜"的思想,强调了五行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性、双向性及多变性,拓展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路.无疑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的弱势地位是跟现代科学的大举进入相关的,更是和中国文化的衰落相联系的。目前中国文化正在迅速重建与发展,中医之不被消灭是因为中医与中国文化有着血亲联系及其临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大环境。中医在中国文化振兴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传统科学的典范,中医需要通过建立新的哲学指导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朝医学源于中国古代儒学、道学、佛学、中医学,启蒙于朝鲜国朝鲜朝,形成于中国东北光复前后,发展于中国改革开放卅年之后十年。朝医学特色是整体的观念“天人性命”观。朝医学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光明莹澈,耳目鼻口无可不察,肺脾肝肾无所不忖,颌臆脐腹”。注重辨病辨证辨象相结合,临床中强调养生保健的一种临床实践医学。  相似文献   

16.
传承中医流派精髓,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医院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我院中医流派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当今疾病谱的变化而更新辩证施治的方法,创立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突出中医特色,路在何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几种不同的“中医特色”论,发表对究竟何谓“中医特色”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突出“中医特色”的见解。认为“中医特色”应是不同于西医又优于西医的地方,中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属于“生物-社会-心理”综合型医学模式,这即是“中医特色”。在市场经济面前,中医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在“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上多下功夫,以综合疗法和疗效取胜,以敬业服务创收,真正做到突出“中医特色”,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中药名是中医药文化的载体,是中医药与文化艺术联姻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自古多有流传,可谓华夏史上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观,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把中医学的文化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一门传统学科代表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经典科学的总结。传统,即现代之过去,可谓相继,是历史悠久的象征,是漫长经历和实践的科学内涵,囊括民间的长期应用、特殊文化背景的荟萃。现代,可称为传统的延续、发展、创新和总结,皆为现时代所用。中国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之一,在现代医学奋起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与时俱进,在突飞猛进的竞争市场腾起,与世界医学接轨。我们11年来在瑞典开展中医药医疗、药业、教学等工作,并且加强与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与国内企业合作研制的现代中药饮片(在瑞典将中药饮片称之Te茶)新剂型。新型中药饮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原中药饮片的基础上经过现代纤维科学新技术,创新、更型、冠名而成,是当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甚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凡文 《东方养生》2010,(4):58-61
几千年来,天干地支经过各路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医家等的阐发和升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大本营。世界上一切最深奥、最复杂的东西,都可以用这二十二个最简单的符号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