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167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59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311篇
预防医学   200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130篇
  1篇
中国医学   83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68例冠心病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SXBXP)和对照组,每组34例。服药12周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其中EPCs以CD34+/KDR+双标记阳性确定,对比两组患者在服药前后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及NO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选本研究时EPCs数量和NO水平基本相近,在接受药物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EPCs数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两组比较,SXBXP组患者治疗后的EPCs数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63±12个/106 vs 48±9个/106,P=0.026)。麝香保心丸组患者服药12周后,血浆NO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有明显的增高(68μmol/L±9μmol/L vs 51μmol/L±8μmol/L,P=0.023)。结论麝香保心丸能够促进冠心病患者EPCs的动员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机体NO的合成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微课在护理实习生静脉输液培训中的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将2016年和2017年在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实习的66名本科护理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3名学生。试验组采用自制的静脉输液微课视频进行培训,对照组应用传统培训法,对两组学生进行静脉输液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对微课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理论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操作考核中,试验组在同病人交流并获得知情同意、无菌技术、操作后的处置管理、交流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实习生对微课培训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微课培训能够提高实习学生静脉输液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效提升临床护理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ADHD)哌甲酯缓释片清除率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方法前瞻性收集闽南地区服用哌甲酯缓释片治疗的78例ADHD患者的消除相血药浓度(n=165),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分析数据。结果最终模型为CL(L·h^-1)=254·(WT/34.7)^0.663·0.884(如果合用丙戌酸钠,否则为1)·EXP(ETA(CL)),WT为体质量(kg)。结论成功建立ADHD患者哌甲酯缓释片治疗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根据患者的生理用药资料,可估算其清除率,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陈彬  杨宝  宋增炫 《中国药业》2014,(24):12-13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与二部中片剂重量差异检查的异同点,用于指导日常肠溶片剂检验中性状的辨别和重量差异的检查。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二部以及《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对中成药和西药片剂包衣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与二部中片剂重量差异检查的异同点。结果与结论《药剂学》和《中药药剂学》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在日常重量差异检查中应根据各自的理论范畴,进行肠溶衣片剂性状的辨别和重量差异的检查。  相似文献   
95.
目的比较青霉素与头孢曲松治疗胎传梅毒的效果,观察快速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RPR)的诊断价值。方法 146例胎传梅毒患儿按青霉素皮试结果,分为青霉素组74例与头孢曲松组72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观察两组1、3月龄时RPR、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IgM-TPPA)转阴率及显性梅毒患儿的临床治愈率。结果①治疗前两组RPR滴度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月龄时RPR滴度呈逐渐下降趋势,且青霉素组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1月龄时青霉素组IgM-TPPA转阴几率为头孢曲松组的2.99倍,3月龄时为头孢曲松组的16.13倍。③两组显性梅毒临床治愈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RPR滴度为1∶24时是诊断显性梅毒的截断值,提示临床上出现显性梅毒时RPR滴度多超过1∶16。结论 RPR滴度可作为显性胎传梅毒诊断的有效指标;青霉素仍是治疗胎传梅毒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头孢曲松治疗胎传梅毒尚需进一步的论证研究。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电针联合关节松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3)、观察组(n=53)。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疗法,比较两组髋关节死骨修复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Harri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4(GQOL-74)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髋关节死骨修复率84.91%高于对照组的6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Harris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联合电针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可促进死骨修复,减轻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藏族人群高血糖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拉萨市藏族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生化检查和颈动脉检查。检查并分析449例藏族人的糖耐量,糖基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空腹胰岛素含量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根据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组(NGT)352例,糖耐量低减组(IGT)62例,糖尿病组(DM)35例。患者糖耐量异常的程度越高,患者年龄越大(P<0.01),高血压发病率越高(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越大(P<0.001),糖基化血红蛋白值越高(P<0.01),血糖(P<0.001)、甘油三酯浓度(P<0.05)越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P<0.05)。IGT和DM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远比NGT组严重(P<0.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增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基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自然对数ln(HOMA-IR)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糖血症的藏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糖基化血红蛋白、增龄、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
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屏障,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功能。核因子(NF)-κB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被许多刺激激活,而且很多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都含有NF-κB结合位点。NF-κB/κBα系统在血管内皮细胞激活中起着关键作用,NF-κB有可能成为炎症反应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
患者男性,48岁,2009年7月26日因突发上腹痛2h入院。血压180/100 mmHg(1 mmHg =0.133 kPa)。心电图示左室肥大;血WBC 14.1×109 L-1,Hb 136 g L-1,PLT 246×109 L-1;血肌酐(SCr) 55 μmol/L;彩超示胸腹主动脉线状内膜分离。立即降压、控制心率和镇痛治疗。急诊主动脉CTA示主动脉夹层(AD)起自降主动脉内侧至右肾动脉(RRA)水平,原发破口宽约0.6 cm,距左锁骨下动脉(LSA)起始处约5 cm,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及RRA开口于假腔,SMA近段夹层并见血栓影,远段未充盈,左侧少许胸腔积液.7月29日动脉血气分析为Ⅰ型呼衰;大便隐血试验(0B)阳性。多科会诊后行主动脉造影示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距离LSA开口约4.5 cm,SMA中段血栓性闭塞,肠系膜下动脉(IMA)向其提供侧枝循环。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并了解瑞舒伐他汀出现临床治疗效果的时间点.方法:同期随机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1例为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颈动脉内膜正常者52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低脂肪饮食.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每月末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并经超声检测颈动脉IMT.结果:治疗前治疗组血清TC、TG、LDL-C、hsCRP和MMP-9浓度及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各观察指标从开始出现显著差异的时间点:从治疗后1个月开始血清TC、LDL-C、hsCRP及MMP-9明显下降,从2个月开始TG明显下降,从6个月开始颈动脉IMT明显降低,至6个月末均明显下降(P<0.05~0.01);从3个月开始HDL-C明显升高,至6个月末均明显升高(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具有良好的调脂、抗炎和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