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9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0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61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273篇
内科学   438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675篇
预防医学   61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98篇
  5篇
中国医学   347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4年   7篇
  1962年   8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对血吸虫病调查中的送检粪样进行质量控制。方法对1送3检的独立性问题提出一个专门的检验方法以进行质量控制,以检验1送3检过程中3次检查是否独立,并用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结果模拟数据及实际数据分析均提示该检验方法可用于对1送3检过程中3次检查是否独立的质量控制。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血吸虫病的质量控制并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2.
大雪对洞庭湖区钉螺生存影响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雪低温气候条件下,洞庭湖区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的生存状态,为血吸虫病研究和控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选择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公园前滩为现场,2008年春季大雪前后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分框记数,解剖鉴定钉螺死活、感染性、雌雄构成情况,计算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框出现率、钉螺死亡率、钉螺雌雄构成等指标。结果钉螺活螺平均密度大雪冰冻天气后降低45.68%(Z=-5.99,P〈0.01),活螺框出现率降低32.18%(X2=18.04,P〈0.01),钉螺死亡率上升27.68%(Z=-12.67,P〈0.01),高达88.80%,钉螺雌雄构成无明显变化。结论持续大雪冰冻天气使钉螺活螺密度降低,死亡率升高,但密度仍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3.
94.
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钉螺是一种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动物,为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在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钉螺从交配、产卵、孵出幼螺至发育为成螺及成螺的生存,出现螺群密度、生殖率、成活率、不同螺龄钉螺分布、扩散迁移等生态学特征,都同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扩散有着密切联系。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以化疗控制疾病为主,但仍不可忽视控制、消灭钉螺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钉螺生态学研究及其应用,可为实施生态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揭示毒素清对老年肺炎导致小肠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克雷伯杆菌肺炎大鼠模型.将SD料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观察肺及小肠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组织含水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小肠组织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蛋白表达和原位杂交方法测定MIP-2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肺脏及小肠组织损伤明显,肺脏和小肠组织含水量增高;模型组小肠组织IL-1、TNF-α及MIP-2的表达和MIP-2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肺脏及小肠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组织含水量降低,小肠组织IL-1、TNF-α及MIP-2蛋白表达和MIP-2mRNA的表达减弱(P<0.05).结论 IL-1、TNF-α及MIP-2的表达上调参与了小肠组织损伤,毒素清通过下调其表达来保护小肠组织.  相似文献   
96.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HBsAg人群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吸虫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在安徽省一中度血吸虫病流行村,采用病原学方法(Kato-Katz法,二送六检)和血清学方法(ELISA法、IHA法串联筛检方案)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检测,同时平行检测HBsAg(ELISA法),并进行相关个案调查。结果 1)居民HBsAg阳性率11.21%(105/937),其中男性12.38%(50/404),女性10.32%(55/533),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wald=1.545,P=0.214);25-34岁及以上年龄组HBV感染的危险度(OR)是5~14岁组的8.852~10.5ll倍(P均d0.001);2)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与HBsAg携带率年龄性别分布曲线走向基本一致,有随年龄增大而上升趋势;≥25岁居民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粪检阳性率、HBsAg携带率分别在30%、3.13%和10%以上;3)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与非血吸虫病患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7.69%和9.96%,HBsAg平均A值分别为0.180(一0.005,0.364)和0.234(0,141,0.327),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血吸虫抗体阳性与阴性者HBsAg携带率分别为12.26%、10.66%,HBsAg平均A值分别为0,246(0,166,0.327)和0.241(O.182,0.301),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HBV与血吸虫感染有相关性,但≥25岁居民血吸虫合并HBV感染的潜在威胁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7.
目的以血清学方法证实2004年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小学生腺病毒3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暴发流行.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急性期IgM抗体、恢复期IgG抗体;应用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清和未患病学生对照血清的中和抗体,并应用SPSS1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急性期IgM抗体阳性率为3.7%,恢复期IgG抗体阳性率为44.4%,恢复期中和抗体阳性率为59.5%;未患病学生分别为0%、8.3%和33.3%,卡方检验P值分别为0.510、0.018、0.226;9例患者配对双份血清中有6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保护作用均较急性期血清明显增长;ELISA方法检测IgG与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的一致率为61.4%,Kappa检验P=0.070.结论血清学方法进一步证实苏北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流行的病原体为腺病毒3型.  相似文献   
98.
处方:葛根15克,黄芩12克,黄连15克,干姜10克,恙活12克,甘草10克。里急后重加木香10克,大白10克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比较犬肾细胞系(MDCK)、人喉表皮癌细胞(Hep-2)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制备的MHV混合细胞与相应单一敏感细胞株对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的分离结果.方法 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接种MHV混合细胞和MDCK细胞,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或粪标本接种MHV混合细胞和Vero细胞,观察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采用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mRT-PCR)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结果 MDCK和Vero细胞的CPE较MHV混合细胞明显.138份流感病毒接种MHV混合细胞,分离出34株流感病毒,分离率为24.6%;MDCK细胞分离出流感病毒39株,分离率为28.3%.MHV混合细胞与MDCK细胞流感病毒分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2,P>0.05).32株肠道病毒接种MHV混合细胞,分离出肠道病毒9株,分离率为28.1%;Vero细胞分离出12株肠道病毒,分离率为37.5%.MHV混合细胞与Vero细胞肠道病毒分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00,P>0.05).结论 MHV混合细胞CPE不如单一细胞易于观察;MHV混合细胞适用于生物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分离培养临床标本中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和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的肠道病毒.  相似文献   
10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