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8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6篇
外科学   334篇
综合类   186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52篇
  2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目的:探讨应用MR、CT和X线检查显示距跟骨间韧带( ITCL)及其所在间隙的可行性及可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行足部MRI检查且足踝部无创伤史的41例患者(82侧足)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平均43(27~70)岁,身高平均167(152~185)cm;另选取30名志愿者行足部CT和X线检查,男女各15名,年龄平均23(21~24)岁,身高平均170(142~187)cm。分别行MR和CT扫描,行矢状面和斜冠状面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ITCL及其间隙的长度。行足侧位X线摄像,设定球管向肢体近端偏转为尾侧投照,向肢体远端偏转为头侧投照,依次自尾侧15°、10°、5°,中立位,头侧5°、10°、15°进行投照。选出清晰显示ITCL间隙及其跟骨侧和距骨侧界线的最佳图像,测量ITCL间隙长度,并与MRI和CT矢状位图像上对应的长度比较。结果在MRI或CT矢状面和斜冠状面上,ITCL长度或其间隙长度在同性别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同侧别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矢状面上长度小于斜冠状面上长度。在MRI矢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2 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平均长度男性为14.7 mm,女性为13.7 mm。在 CT 矢状面图像上 ITCL 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3 mm;斜冠状面图像上ITCL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4.7 mm,女性为13.8 mm。不同投照角度 X 线片中,头侧10°片显示跗骨窦及 ITCL 间隙清晰, ITCL 间隙平均长度男性为13.1 mm,女性为12.4 mm。结论头侧10°投照足侧位X线是显示ITCL间隙的最佳位置,ITCL间隙长度与CT和MRI矢状面图像上对应长度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822.
目的调查成人胫骨近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03年1月—2012年12月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诊治的胫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3—2007年资料定为Ⅰ组,2008—2012年资料定为Ⅱ组,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年间,共诊治成人骨折107648例,其中胫腓骨骨折18432例,胫骨近端骨折3655例,占同期胫腓骨骨折的19.8%(3665/18432),占全身骨折的3.4%(3655/107648)。3655例成人胫骨近端骨折中,男性占70.5%(2575/3655),31~40岁组共707例,构成比最高(27.5%);女性占29.5%(1080/3655),41~50岁组共224例,构成比最高(20.7%)。按AO分型,41-A1型1227例,构成比最高(33.6%)。关节内骨折1651例,其中男1150例,女501例;关节外骨折2004例,男1425例,女579例,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918, P>0.05)。Ⅰ、Ⅱ组分别为1909例和1746例,分别占同期胫腓骨骨折的18.7%(1909/10234)和21.3%(1746/8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364, P<0.01);分别占全身骨折的3.4%(1909/55423)和3.3%(1746/5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784, P>0.05)。Ⅰ、Ⅱ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5:1(1371/538)和2.2:1(1204/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583, P>0.05);60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分别为8.4%(161/1909)和12.8%(224/1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8.697, P<0.01)。Ⅱ组41-B型构成比(39.5%,690/1746)高于Ⅰ组(35.1%,671/1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45, P <0.01);Ⅱ组41-C 型构成比(16.1%,281/1746)低于Ⅰ组(19.0%,362/1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77, P<0.05)。结论近10年,成人胫骨近端骨折占胫腓骨骨折的19.8%,占全身骨折的3.4%。男性约占70%,多见于31~40岁;女性约占30%,多见于41~50岁。前后5年相比,60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升高了4.4%,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的构成比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23.
随着现代交通业的飞速发展,高能量暴力导致的骨盆环损伤越来越常见,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骶髂关节是人体躯干与下肢力学传导的枢纽,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1-3]表明:骶髂复合体对骨盆环的稳定至关重要,其骨折脱位若得不到有效的复位和合理固定,则易并发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腰痛和下肢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往常采用前路钢板固定术或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且部分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创伤大、出血量多、神经损伤较重,血肿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自微创技术出现以来,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属中心性固定,具有生物力学更稳定、经皮固定操作创伤小、术后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及预后好等优点[4-6],但由于其不能在直视下操作,可能发生置钉困难或位置不当.近年来,出现了多种影像学导航技术及手术方法,以保证经皮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现对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24.
背景:股骨颈骨折后缺血性坏死及骨不愈合的发生率与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压缩应力可促进骨折愈合,张应力可推迟骨折愈合,剪切应力可阻止骨折愈合。如何消除剪切应力,扩大压缩应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目的:比较两种构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标本的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生物力学依据。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骨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对象:实验于2002-11/2003-03在河北骨科研究所完成。选取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骨密度值相近的标本5具,男性4具,女性1具,经X射线摄片证实无风湿、结核、肿瘤、骨折、畸形变异。方法:将10根股骨随机分成倒等腰三角形组和正等腰三角形组,每组5根。倒、正等腰三角形构型的三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头颈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标本,用生物力学机(长春市实验机研究所产CSS-44020生物力学仪,河北骨科研究所提供)测试、比较两种空间构型抗压、抗扭性能及最大垂直载荷。主要观察指标:①抗压实验中在600N和750N时股骨头下沉的位移。②抗扭转实验中扭转2°和4°时的力矩。③最大垂直负荷实验中至内固定失败的负荷。结果:①600N和750N垂直载负下,倒等腰三角形组股骨头下沉位移小于正等腰三角形组[(0.933±0.135),(1.556±0.235)mm;(1.310±0.217),(1.975±0.250)mm,P均<0.05]。②倒等腰三角形组和正等腰三角形组在扭转2°和4°时所需力矩相近,差异无显著性[(3.148±0.765),(2.847±1.130)N·m;(6.658±2.021),(5.392±1.601)N·m,P均>0.05]。③倒等腰三角形组最大垂直载荷大于正等腰三角形组[(2069.97±200.864),(1614.57±80.567)N,P<0.05]。结论:对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应用倒等腰三角形构型的空心加压螺钉比正等腰三角形构型的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股骨标本,可获得更好的抗压和体现其最大垂直载荷性能的生物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825.
目的 观察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指导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60例单侧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病例均于术后24 h时遵医嘱开始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术后定期进行Footscan足底压力检测,并根据其足底压力参数特点指导康复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术后2个月、7个月时采用Footscan系统对其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同时进行足部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2个月时,2组患者健患侧距骨下关节活动范围、压力中心侧方位移、足跟着地期时间、足跟外侧压强峰值与冲量、足部功能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个月时,发现2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术后2个月时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各项指标(足跟着地期时间除外)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指导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足底压力参数,进一步提高术后康复疗效;另外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还可对跟骨骨折术后康复疗效进行客观评定.  相似文献   
826.
目的 探讨跟部外侧“/\”形小切口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0例(1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男117例(127足),女13例(13足);年龄17~73岁,平均42.3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49足,Ⅲ型75足,Ⅳ型16足.手术采用跟部外侧“/\”形小切口,即跟腱前缘直切口和跗骨窦斜切口,使用跟骨解剖钢板螺栓加压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前、后摄跟骨轴位、侧位X线片和跟骨CT扫描,测量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内翻角、距下关节面骨折移位距离、跟骨高度、中点宽度、长度.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1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1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平均出血量(194.24±104.17) ml,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及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45~86 d,平均(54.51±20.38)d.手术前、后B(o)hler角分别为6.27°±11.81°、27.21°±8.28°,Gissane角分别为108.36°±21.77°、117.47°±12.93°,跟骨中点宽度为(47.35±5.85) mm、(35.96±4.14) mm,高度为(39.79±5.85) mm、(47.64±3.83) mm,长度为(78.30±5.81) mm、(79.41±5.30) mm.Maryland足部评分为42~100分,优71足,良59足,可7足,差3足,优良率92.86%(130/140).AOFAS踝-后足评分为45~100分,优76足,良58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95.71%.术后12足踝关节内外翻活动较健侧受限5°~8°,其中3足于术后1年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外侧“/\”形小切口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显著减少伤口并发症,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和距下关节面平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827.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加压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治疗12例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24~56岁,平均39岁;均为高处坠落致单侧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采用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进行加压内固定。术后48 h即进行主动功能锻炼,4周逐渐负重活动磨造距下关节面。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患足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者损伤后6~11 d,平均7.6 d进行手术;手术时间为56~93 min,平均78 min。术后X线片示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外形及后足的力线轴基本得到恢复,B?hler角由术前19.6°±1.9°恢复至术后24.5°±3.7°。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87个月,平均76个月。术后7例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移位< 3 mm,其余5例移位 >3 mm。1例术后发生伤口浅表感染,经延期换药后伤口愈合。末次随访时,2 km徒步行走后,2例存在轻度疼痛,1例存在中度疼痛,余均无疼痛。AOFAS评分为65~94分,平均82分;其中优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9/12)。结论 应用微创解剖钢板及加压螺栓加压固定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跟骨毁损性骨折术后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828.
目的探讨脊髓受压时间与脊髓病理改变、灰质血流量、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4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应用水囊分别压迫30min和180min造成脊髓损伤。在受压期间和去除压迫后不同时间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脊髓灰质血流量。去除压迫后不同时间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去除压迫后28d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脊髓加压后两组血流量迅速下降,去除压迫即刻及去除压迫后28d两组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压期间SEP波幅迅速下降并消失,30min组去除压迫后SEP波幅缓慢恢复,180min组始终无恢复(P<0.05)。30min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快,180min组恢复较慢(P<0.05)。180min组较30min组的组织损伤重(P<0.05)。结论脊髓受压后尽早行减压术是提高局部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29.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占全身骨折的6.2%[1].X线摄影是诊断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检查方法.然而由于X线投照角度不同以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影响,部分移位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在常规骨盆正位和髋关节正侧位的X线摄影图像上不能清晰显示,导致股骨颈骨折诊断困难,甚至漏诊.笔者利用X线从不同的角度投照观察完整的股骨颈和股骨颈骨折模型,分析不同角度X线摄影图像对股骨颈的显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0.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骨科损伤,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是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