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建立3个有限元模型,即完整的保留骶髂关节活动的模型、采用改良Galveston技术行骶髂关节双侧固定的模型以及单侧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对腰椎顶端施加压力载荷,与文献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比较模型的位移以及器械上的应力分布。单侧固定后骶髂关节的位移小于骶髂关节完整时的位移,但要明显大于双侧固定,并且后方棒上应力也要显著大于双侧固定。提示单侧固定在短期内可以提供有效的固定,但远期抗疲劳的能力可能不如双侧固定。临床上应当尽量避免行单侧固定,如已行单侧固定应当尽早取出。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630及 670 nm激光激发不同剂量的光敏剂BCPD-17和PSD-007对小鼠皮下移植骨肉瘤的光动力效应,并对两者进行比较,为筛选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骨肉瘤的新药提供实验数据。方法:C3H小鼠60只,左侧腰骶部接种LM-8小鼠骨肉瘤细胞,待皮下瘤块直径约6~8 mm时,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及PDT治疗组。治疗组分为PSD-007组(5 mg•kg-1,用波长630 nm激光照射)和BCPD-17组;BCPD-17组分设5和10 mg•kg-1 2个剂量组,分别用波长630 nm或670 nm激光照射。小鼠尾静脉注射光敏剂后6 h垂直瘤区行激光照射,功率密度200 mW•cm-2、能量密度240 J•cm-2、照射时间20 min、光斑1.0 cm。照射7 d后测量肿瘤大小,取瘤体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观察,对照组小鼠骨肉瘤细胞大而深染,核异型明显;PDT治疗组肿瘤细胞出现坏死,细胞内空泡变性,核固缩,BCPD-17组更明显。PDT治疗组小鼠骨肉瘤的肿瘤质量及体积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70nm激光照射后,BCPD-17各组的肿瘤抑制率均高于PSD-007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光敏剂BCPD-17和PSD-007对小鼠LM-8骨肉瘤细胞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光敏剂BCPD-17光动力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估针对退行性半月板撕裂,联合关节镜手术与理疗疗效是否优于单纯理疗。方法40例年龄>50岁,经磁共振( MRI )确诊为半月板撕裂患者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两个治疗组。一组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关节镜手术+理疗组)20例,术后实施物理治疗;另一组接受单纯物理治疗方案(物理治疗组)20例。治疗方案完成后6、12、24个月,比较两组在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 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score,KOOS)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手术治疗组和物理治疗组疼痛、运动和娱乐、日常活动和 KOOS 总分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物理治疗组疼痛由术前46.35改善至40.10( P<0.001)、运动和娱乐21.45上升至42.60( P<0.0001)、日常活动由27.85上升至41.75( P<0.0001)、KOOS总分从26.12提高至46.85( P<0.0001);镜下手术组疼痛由47.05改善至33.25( P<0.0001)、运动和娱乐由21.55上升至38.10( P=0.002)、日常活动由26.00上升至46.84( P<0.0001)、KOOS总分由23.05上升至39.26( P<0.0001)。治疗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临床症状进一步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物理治疗组疼痛降至29.20( P<0.0001)、运动和娱乐( P=0.007)、日常活动( P<0.0001)、KOOS总分( P=0.001)分别上升至53.16、53.10、50.90;镜下手术组疼痛降至24.55( P<0.001)、运动和娱乐( P<0.0001)、日常活动( P<0.0001)、KOOS总分( P<0.0001)分别改善至54.10、57.65、50.77。治疗后24个月,患者各项评分与术后12个月基本持平。不同随访阶段,尽管手术组整体评分优于物理治疗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随访2年,未发现两组治疗后在功能改善和疼痛缓解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物疗治疗应视为退行性半月板撕裂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影像学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微创治疗胸腰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例共11处脊柱转移瘤患者,年龄32~75岁,平均(56.6±13.9)岁;病灶位于T111处,T121处,L12处,L22处,L43处,L52处。对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影像学定位引导RFA联合PKP进行治疗。术中射频消融时间设定为4~6min,治疗温度(95±5)℃,射频电极有效治疗直径1.5~2.0cm。所有电极都准确插入瘤巢中心,对于肿瘤形状不规则病灶调整电极角度和方向多次消融。平均随访(8.4±2.1)个月,视觉模拟标度尺(VAS)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疗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术后24h观察生命体征并行抗感染治疗,术后3dVAS值明显下降,术后1周及1、3、6个月症状无复发,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影像学定位引导下RFA联合PKP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简单、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5.
【摘要】 背景:骶前肿瘤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内的肿瘤,由于其发生的位置在直肠后间隙,因此也称为直肠后肿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骶前肿瘤的病理类型、手术治疗要点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9年4月间我院骨科、普外科及妇产科收治并进行手术切除的33例(男20例,女13例)骶前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切除方式:前路经腹入路10例,后路经骶骨切除18例,经腹经骶骨联合入路5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4~123个月(平均45.1个月)。对此类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症状、组织学诊断、手术类型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手术时年龄平均48.5岁(18~71岁)。病理类型:表皮样囊肿6例,畸胎瘤5例,平滑肌瘤3例,神经纤维瘤9例,神经鞘瘤5例,肠源性囊肿1例,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血管肉瘤各1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无围手术期手术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获肿瘤完整切除,1例血管肉瘤患者因与直肠粘连术中直肠损伤而行直肠造瘘术。术中出血400~11000 ml(平均2400 ml)。4例(12.1%)在随访期间局部复发,其中2例为皮样囊肿切除后引流不畅形成积液,再行手术切除引流治愈;l例畸胎瘤手术后复发,再行经骶切除后成功,1例血管肉瘤发生局部复发同时发生肺部转移,术后7月死亡。 结论:(1)骶前肿瘤大多为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原则为完整切除肿瘤。(2)手术入路的选择对于完整切除骶前肿瘤至关重要,应当肿瘤部位、性质、皮肤软组织条件及患者体型等决定手术入路,并强调多学科协作完成。(3)骶前肿瘤的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大量出血、骶神经损伤、直肠损伤等,强调术前24小时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中纱布填塞、术中仔细分离,轻柔操作、术中肛肠指诊等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寻找可能的骨肉瘤血清蛋白标志物,探讨溶酶体相关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和功能.方法 分别利用基因芯片和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筛选3个骨肉瘤细胞株和27例骨肉瘤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血清蛋白质峰.采用Link-test统计学方法 筛选得到骨肉瘤血清标志蛋白,采用MATLAB软件对653个差异表达的标志蛋白进行功能聚类分析,并对溶酶体相关基因进行KEGG分析.结果 本实验在骨肉瘤细胞株中共筛选出653个候选骨肉瘤标志基因,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共筛选到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谱峰.通过Link-test统计分析,共筛选到15个差异表达的骨肉瘤血清标志蛋白.骨肉瘤相关基因SCARB2、GNS和DNASE2等在溶酶体信号通路中显著富集.结论 溶酶体相关基因表达失调和溶酶体功能紊乱是骨肉瘤形成的原因之一,可以作为骨肉瘤的诊断标志物.溶酶体可以作为骨肉瘤治疗的靶细胞器.  相似文献   
87.
实习前进行入科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骨科的学习兴趣。实习教学中积极开展临床病例查房和临床操作训练,围绕如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并注重骨科的专科特色教学。实践证明,高效的骨科临床实习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运用冈下肌腱固定到Hill-Sachs缺损处治疗伴有对吻性Hill-Sachs缺损的肩关节不稳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对15例伴有对吻性Hill-Sachs缺损的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45岁,平均35.2岁.在盂唇前方置入骨锚修复前关节囊,同时在Hill-Sachs缺损处另外置入2枚骨锚将冈下肌腱固定在缺损处.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7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按照Rowe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肩关节的再次脱位.结论 用2个附加的骨锚将冈下肌腱固定到Hill-Sachs缺损的骨床上是治疗伴有对吻性Hill-Sachs缺损肩关节前向不稳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9.
全息投影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让观察者直观地观察到虚拟数据的成像结果。全息投影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高教学效率。在骨肿瘤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身的解剖理论基础复杂,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理解知识点抽象,临床实践困难等特点,全息投影技术可逐步推动骨肿瘤教育模式的进步与变革,可为术前模拟,术中教学,术后讨论等教学过程提供教学图像,可以为骨肿瘤规范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文章将阐述作者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骨肿瘤教学目前现状与探索,在理论教学、手术实训、远程培训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0.
三维培养技术是相对传统二维平面培养的一种培养技术,通过提供相应的细胞基质,构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模拟三维微环境,从而实现细胞与组织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培养模式.传统的二维平面培养最主要的缺陷是缺少细胞基质,不能形成有效的空间结构,无法模拟正常物质代谢运输及内分泌作用.三维培养技术在准确再现肿瘤立体结构的同时,将为肿瘤研究者进行肿瘤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更精确的研究对象,促进研究者对肿瘤细胞相关的基质细胞信号通路及基因表达模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