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821篇
  免费   7450篇
  国内免费   4506篇
耳鼻咽喉   2494篇
儿科学   1306篇
妇产科学   1540篇
基础医学   5586篇
口腔科学   1480篇
临床医学   16787篇
内科学   8368篇
皮肤病学   347篇
神经病学   1892篇
特种医学   38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0篇
外科学   12010篇
综合类   35915篇
预防医学   11362篇
眼科学   489篇
药学   15968篇
  109篇
中国医学   22490篇
肿瘤学   3709篇
  2024年   736篇
  2023年   2564篇
  2022年   2403篇
  2021年   2880篇
  2020年   3342篇
  2019年   3869篇
  2018年   2061篇
  2017年   3579篇
  2016年   4005篇
  2015年   4518篇
  2014年   6380篇
  2013年   6264篇
  2012年   8602篇
  2011年   8725篇
  2010年   6876篇
  2009年   8314篇
  2008年   9426篇
  2007年   8405篇
  2006年   7277篇
  2005年   6127篇
  2004年   5791篇
  2003年   4519篇
  2002年   4083篇
  2001年   3730篇
  2000年   3078篇
  1999年   2880篇
  1998年   2284篇
  1997年   2002篇
  1996年   1822篇
  1995年   1438篇
  1994年   1239篇
  1993年   1364篇
  1992年   1071篇
  1991年   1045篇
  1990年   885篇
  1989年   798篇
  1988年   505篇
  1987年   349篇
  1986年   234篇
  1985年   168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3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内窥镜标本取物袋(密闭式分碎袋)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分碎术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妇科肿瘤中心的51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术中使用密闭式分碎袋的应用价值。结果:5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4.8±4.5)岁(范围39~49岁);平均体重指数(22.4±5.6)kg/m2(范围16.6~27.2kg/m2);平均子宫大小孕(14.1±3.2)周(范围孕10~20周)。所有患者均在密闭式分碎袋中成功进行并完成分碎术,手术平均时间为(136.5±86.3)min(范围95~310min);放置密闭式分碎袋、穿刺器导管及标本置入的平均时间为(22.1±8.9)min (范围18~45min);病灶分碎的平均时间为(33.5±6.5)min(范围20~55min);病灶取出的平均时间为(9.3±3.7)min(范围5~15min);处理密闭式分碎袋的平均时间为(15.4±8.2)min(范围8~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4.5±27.8)mL(范围20~150mL);子宫平均重量为(433.8±204.3)g(范围290~980g);无手术并发症和密闭式分碎袋意外破裂发生;术前术后腹腔冲洗液中均未查见梭形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分碎术中使用一次性使用内窥镜标本取物袋(密闭式分碎袋)能安全且有效地预防分碎术所致的细胞或组织播散种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观察孕通汤联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单纯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治疗组1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孕通汤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行输卵管通液试验,检查比较2组输卵管通畅情况;2组出院后均随访12个月,记录期间患者的妊娠情况,比较妊娠率,并对2组不同输卵管功能分级患者的妊娠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输卵管通畅率87%,对照组输卵管通畅率65%,治疗组输卵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3~6个月时妊娠率36.0%,总妊娠率71.0%;对照组3~6个月时妊娠率17.0%,总妊娠率40.0%,治疗组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Ⅰ、Ⅱ、Ⅲ级不同输卵管功能分级患者的妊娠率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通汤联合宫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输卵管通畅率,促使患者恢复生育能力,提高术后妊娠率。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并分析肾母细胞瘤术后患儿血清中Bim和ULBP2的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儿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单侧肾母细胞瘤切除术患儿60例,根据不同分期分为2组,分别为中期组(Ⅱ~Ⅲ期,43例)和晚期组(Ⅳ~Ⅴ期,17例),人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Bim和ULBP2的含量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其对患者复发及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与中期组瘤组织相比,晚期组瘤组织中BIM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ULBP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与瘤旁组织相比,两组瘤组织中BIM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ULBP2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均<0.05)。与术前1 d和术后1 h相比,术后1 w两组患儿血清中Bim含量均显著上升,ULBP2含量均显著下降(P均<0.05),而两组患儿术前1 d和术后1 h相比,两指标变化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中期组相比,晚期组术前1 d、术后1 h以及术后1 w,患儿血清中Bim含量均显著上升,ULBP2含量均显著下降(P均<0.05)。与中期组相比,晚期组术后复发、肺转移以及死亡等不良预后状况的总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肾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状况与其根治性瘤肾切除术后血清中Bim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中ULBP2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肾母细胞瘤术后可通过患儿血清中Bim和ULBP2的水平变化对其复发及预后进行评价,其预后状况与根治性瘤肾切除术后血清中Bim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中ULBP2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与正常血压成人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信使RNA(mRNA),从分子水平探讨EH的发病机制,为研究EH提供新思路。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平台下载包含5份EH患者和5份正常血压者(对照组)的血浆样本基因芯片数据集GSE76845(为了降低个体差异,每三个人的血浆混合为一份样本),使用R语言包寻找差异基因,进行基因集合富集分析(GSEA),使用miRcode、miRDB、miRTa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靶向微小RNA(miRNA)和mRNA并构建内源竞争RNA(ceRNA)调控网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共筛选出191个差异lncRNA(90个上调、101个下调)和1 187个差异mRNA(533个上调、654个下调),GSEA分析得到泛醌和其他萜烯类醌的生物合成,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及作用,脂肪酸代谢和甾体激素生物合成等17条通路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构建了包含150个节点和488个交互对的ceRNA网络。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EH,为EH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6.
老年性失眠是指特发于老年期的原发性失眠,中医药治疗老年性失眠有其特有的优势。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病机总为肾精气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治疗应谨守病机,审因论治,可采用交通心肾,滋阴补肾,温肾安神等治法,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二仙汤、地黄饮子等补肾中药疗效突出。相关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通过调节γ-氨基丁酸含量以及对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亢进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肾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特征及病理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孤立性纤维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平扫示右肾实质向肾盂内突入一实性软组织肿块,呈均匀高密度,平扫CT值约47 HU。CT增强扫描皮质期强化欠均匀,实质期及分泌期肿块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加,且趋向均匀强化。MRI平扫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均匀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略低信号。增强检查多期相上肿块呈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且趋向均匀。镜下肿瘤组织呈束状、席纹状交错排列;瘤细胞呈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结果为CD34、CD99、Vim阳性表达。结论肾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肾实性肿瘤的诊断中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8.
89.
90.
目的通过对3例胸段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例报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集3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特点、临床特征、脊髓MRI和DSA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平均年龄48岁,慢性病程,缓慢进展,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深浅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病初具有波动性,脊髓MRI可见脊髓轻度肿胀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斑片状轻度强化,脊髓前后有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全部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经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症状均得到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导致症状恶化。结论 SDAVF以中年多见,缓慢进展,特征表现为波动性下肢无力及小便障碍,极易误诊,脊髓前后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是特异性表现,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及早确诊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避免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