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43例及不典型增生患者7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治疗结局。结果:保守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96.67%(116/120),不典型增生组患者保守治疗3个月CR的比例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组(74.03%vs 41.86%,P0.05)。109例患者有妊娠要求,妊娠率为43.12%(47/109)、活产率为33.03%(36/109)。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MI)、是否癌变及合并有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与治疗缓解后能否成功妊娠有关(P0.05),而治疗获得CR的时间及缓解后维持治疗与妊娠无关(P0.05)。复发率为32.76%(38/116),中位复发间隔为17月,是否癌变(RR 5.624)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达CR后的维持治疗(RR 0.385)及妊娠(RR 0.382)是影响复发的保护性因素(P0.05)。子宫内膜癌组的中位复发间隔为13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为24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后重复孕激素治疗的有效率为100.00%(31/31)。结论: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保守治疗3个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疗效好于子宫内膜癌。BMI、是否合并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及癌变与其妊娠有关,治疗达CR后的维持治疗并不影响妊娠,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妊娠和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的保护因素。复发后重复保守治疗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3例胸段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例报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收集3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特点、临床特征、脊髓MRI和DSA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平均年龄48岁,慢性病程,缓慢进展,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深浅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病初具有波动性,脊髓MRI可见脊髓轻度肿胀增粗和髓内异常信号灶,斑片状轻度强化,脊髓前后有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全部患者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经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症状均得到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导致症状恶化。结论 SDAVF以中年多见,缓慢进展,特征表现为波动性下肢无力及小便障碍,极易误诊,脊髓前后迂曲匍行血管流空影是特异性表现,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及早确诊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避免残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病因,探索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方法:225例患者填写《慢性盆腔痛评估表》,结合查体及辅助检查,分析疼痛的病因、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结果: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性疾病、阴部神经痛、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各占36.4%、27.6%、5.3%、4.9%。14.2%的患者诊断不明原因的慢性盆腔痛。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包括口服短效避孕药、手术、经皮穴位电刺激、膀胱灌洗、阴部神经阻滞术等,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在80%以上。结论:慢性盆腔痛病因多样,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性疾病、间质性膀胱炎、阴部神经痛等。诊治时全面的查体及辅助检查很重要,治疗应采用个体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灸联合脑波治疗仪干预军人心理应激反应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应激反应是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1-2]。对军人心理应激反应进行干预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针灸联合脑波治疗仪对33例军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干预,观察其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搜集接受军事任务为期1周以内的战士,用症  相似文献   
5.
李圆  郭红燕  张曦  高妍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3):221-226
目的:探索携带胚系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的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家系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卵巢上皮性癌患者121例,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患者外周血HRR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分别对携带有害胚系HRR基因(致病性和可能致病性)突变的患者(有害突变组)和未携带HRR基因(包含良性、可能良性)突变的患者(未携带突变组)分析其临床特点、预后及个人/亲属肿瘤家族史。结果:121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HRR基因总突变率为29.8%(36/121),其中BRCA1占63%,RAD51D占13%,BRCA2占10%。有害突变组和未携带突变组的患者病理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有害突变组患者均为高级别浆液性癌(100%),未携带突变组高级别浆液性癌比例为72.2%(52/72)。有害突变组有5例(5/36)患者同时罹患其他原发恶性肿瘤,与未携带突变组(2/7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有害突变组患者一级亲属罹患肿瘤阳性率69.4%(25/36)与未携带突变组31.9%(23/7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害突变组均为铂类敏感(100%),与未携带突变组(90.3%)铂类敏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有害突变组与未携带突变组发病年龄、分期、首发症状、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特别是高级别浆液性癌患者应进行遗传咨询,重视个人及一级亲属肿瘤史采集。携带有害胚系HRR基因突变患者同时罹患其他恶性肿瘤风险高。对HRR基因的检测,有利于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其亲属中的高危人群并早期干预、预防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慢性疼痛(CPHP)的发生率、疼痛部位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因子宫肌瘤接受子宫切除手术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术前疼痛、腹部手术史、手术情况等资料。电话随访患者术后6月时的疼痛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CPHP的相关因素。结果:212例纳入研究的患者中,41例(19.3%)出现CPHP,其中92.7%(38/41)为轻度疼痛,疼痛最常见的部位为盆腔(70.7%,29/41)。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和睡眠方面,分别占CPHP患者的34.1%(14/41)及17.1%(7/4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疼痛是发生CPHP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782,P=0.017)。结论:CPHP发生率并不低,大多数为轻度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多表现在情绪及睡眠方面。有术前疼痛的患者发生CPHP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相较于绝经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由于发生率的降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内异症往往更易被忽视。绝经后内异症的恶变潜能目前已被广泛认可并取得临床证据支持。内异症恶变多数发生在卵巢,少数为卵巢外的内异症相关癌。内异症相关卵巢癌(EAOC)具有其特殊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但其治疗方案仍然遵循普通上皮性卵巢癌治疗原则。近年来内异症恶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对卵巢内异症女性进行基因检测可用于预测恶变为卵巢癌的风险,其结果可能会影响临床决策。我们或许可以设计内异症恶变风险评估模型,针对内异症患者选择适当的个体化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8.
慢性盆腔痛与痛经病因多样,涉及器官系统广泛,且疼痛形式多变。目前,主要的治疗有药物、手术以及神经阻滞疗法等。各种疼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神经传导所致的大脑主观感觉,神经阻滞疗法通过阻断神经通路的传导,理论上适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电刺激疗法作为物理性神经阻滞疗法中的一种,将电流作用于相应神经或穴位,达到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及痛经的目的。对于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宜上述治疗方法的患者而言,电刺激疗法是另一种选择,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本文就女性慢性盆腔痛及痛经的电刺激疗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S ilver STR(Ⅲ系统3个基因座中各等位基因在葡萄胎基因组中的分布及潜在意义。方法对应用多重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鉴别出的39例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方的完全性葡萄胎进行分析,统计S ilverSTR(Ⅲ系统3个基因座中各等位基因的出现率。结果在39例葡萄胎中,S ilver STR(Ⅲ系统的D16S539座位出现6个等位基因,D7S820座位出现5个等位基因,D13S317座位出现7个等位基因;D16S539座位中等位基因14出现率显著高于人群(P<0.05),D7S820座位中等位基因9出现率显著低于人群(P<0.01),其余各等位基因出现率与人群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D16S539、D7S820和D13S317基因座位杂合度分别为0.1795,0.1282和0.1538;其中可追踪的23例良性葡萄胎中,D16S539出现6个等位基因,D7S820出现4个等位基因,D13S317出现7个等位基因;可追踪的7例侵袭性葡萄胎中,D7S820出现5个等位基因,D16S539与D13S317均出现4个等位基因,其中D16S539和D13S317座位的等位基因9出现率高于良性葡萄胎(P<0.01和P<0.05)。结论葡萄胎D16S539、D7S820和D13S317基因座位等位基因杂合度远低于人群杂合度;葡萄胎具有侵袭性与D16S539和D13S317座位的等位基因9出现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组蛋白H2AX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因子(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ion,ATM)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科宫颈癌30例(宫颈癌组),同时选取非宫颈癌18例为对照组,对宫颈癌组和对照组宫颈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在mRNA水平检测H2AX和ATM的表达情况,以磷酸化抗体检测磷酸化H2AX(γH2AX)与磷酸化ATM(phospho-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ion,p ATM)水平。结果荧光定量PCR分析宫颈癌组ATM mRNA为2.8546±0.8881,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8±0.4980(t=9.256,P=0.000);宫颈癌组H2AX mRNA为2.4312±0.8224,显著高于对照组0.7896±0.4791(t=8.738,P=0.000)。γH2AX和p ATM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γH2AX阳性率80.0%(24/30),显著高于对照组11.1%(2/18)(Z=-3.381,P=0.000);宫颈癌组p ATM阳性率83.3%(25/30),显著高于对照组16.7%(3/18)(Z=-4.031,P=0.000)。结论γH2AX和p ATM在宫颈癌中高表达,作为DNA损伤修复因子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