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52篇
  免费   3534篇
  国内免费   554篇
耳鼻咽喉   38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235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081篇
内科学   1491篇
皮肤病学   106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3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152篇
综合类   10584篇
预防医学   1154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2212篇
  20篇
中国医学   29598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411篇
  2023年   1501篇
  2022年   1384篇
  2021年   2066篇
  2020年   1780篇
  2019年   1694篇
  2018年   739篇
  2017年   1509篇
  2016年   1554篇
  2015年   1646篇
  2014年   2739篇
  2013年   2327篇
  2012年   2909篇
  2011年   3068篇
  2010年   2686篇
  2009年   2103篇
  2008年   2529篇
  2007年   2092篇
  2006年   1822篇
  2005年   1706篇
  2004年   1667篇
  2003年   1420篇
  2002年   1167篇
  2001年   938篇
  2000年   824篇
  1999年   668篇
  1998年   665篇
  1997年   542篇
  1996年   537篇
  1995年   465篇
  1994年   362篇
  1993年   301篇
  1992年   257篇
  1991年   265篇
  1990年   276篇
  1989年   274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81.
目的:观察痛风消浊汤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痛风消浊汤治疗。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观察2组综合疗效以及疼痛程度、炎症因子及血尿酸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5%(29/31),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疼痛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消浊汤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明显,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及血尿酸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2.
目的:基于文献整理探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证候分类及用药规律演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SLE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从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7月。对证型及药物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25篇,总结归纳高频证型11个,出现频次最高的五个证型分别为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阴虚内热(火旺)证、肝肾两(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累计频率62.11%。1965-2018年间,阴虚内热(火旺)证呈明显增长趋势;热毒炽盛证、脾肾两(阳)虚证及气阴两虚证在1965-2010年间呈增长趋势,在2011-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肝郁气滞(脾虚)证在1965-2018年间呈下降趋势;其余证型均呈动态波动。涉及组方1522个,药物309味,使用15910次,总使用频率最高的5味药分别为生地黄、牡丹皮、茯苓、黄芪、甘草,总累计频率16.42%。使用频率最高药类为清热药和补虚药;生地黄、牡丹皮等清热药的使用频率趋势与热毒炽盛证保持一致,不同年份高频用药大致相似,用药频率存在较小差异。结论:SLE在内以阴阳亏虚为主,在外与热毒侵袭相关,属于本虚标实,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药物使用等紧密相关,治当以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益气养阴,并结合个人体质及环境变化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平之胶囊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并予平之胶囊,每日3粒,每日3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脱落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88/99),对照组为69.4%(68/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TC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MP-9、hs-CRP、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MMP-9、hs-CRP、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5,P<0.01),对照组FIB、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IB、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平之胶囊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中医症状,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六字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中医肺康复干预COPD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COPD稳定期患者60例,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别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联合六字诀,共治疗3个月。在入组第1天及3个月后对入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对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总结分析六字诀对临床疗效的有效性。结果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咳嗽、咯痰、胸闷、气促、消瘦的积分上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气促积分上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 0.05)。CAT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C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0.05);组间比较,治疗组CAT评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结论六字诀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减轻患者的气促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肾阴虚及肝胆湿热两种典型证候(同病异证)的血清差异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通路,探寻虚、实两种典型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以期从代谢水平上为中医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不同证候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胆湿热证40例,肝肾阴虚证41例,隐证(无证可辨)者30例)中医症状及体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两种不同证型的临床信息分布规律及证候特征;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与之相匹配的60例健康人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经非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及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找出与乙肝肝硬化疾病本身及其两种典型证候相关的差异性物质;运用MetaboAnalyst 3.0数据库,寻找并解析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虚实两种证候间差异性物质的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1)肝胆湿热证中出现频率较高(50%以上)的症状为小便色黄,口干,口苦,口臭或有异味等。肝肾阴虚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为口干、腰酸、乏力、腿软等。两证共见症/征为口干、尿黄、易怒、舌红。(2)各组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与健康组比较,隐证组中白蛋白(Albumin,ALB),肝胆湿热证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总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TBA)及ALB,肝肾阴虚证TBil、ALP、GGT、TBA、AL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隐证比较,肝胆湿热证TBil、DBil、AST、ALP、TBA、ALB,肝肾阴虚证TBA、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胆湿热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TBil、D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代谢组学检测及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各组之间代谢谱均有良好的区分,并获得各组间的差异性物质。发现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两典型证的共同物质10个,去除疾病(隐证)的信息,则得到两证共同物质6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为甘氨酸、丝氨酸及苏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同时,分别获得两证各自特异性的代谢物质各8个,分别涉及亚油酸代谢和甘氨酸、苏氨酸及丝氨酸代谢。结论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不同证之间既存在病的共同物质(同病),也存在证的差异物质(异证),从而在代谢层面上为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二参益气补肾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DN)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DN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控制饮食、降血糖、降血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二参益气补肾胶囊,疗程为12周。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时的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12周,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治疗组肾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参益气补肾胶囊治疗DN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桃仁红花煎治疗劳力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的疗效,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42例劳力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桃仁红花煎口服,疗程4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单项积分(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总分,平板运动实验运动时间和最大代谢当量,血清胱抑素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心绞痛总评分、各单项积分及血清胱抑素C、CRP、IL-6、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运动实验运动时间和最大代谢当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心绞痛总评分及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单项评分和血清胱抑素C、CRP、IL-6、IL-18水平,运动实验运动时间和最大代谢当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桃仁红花煎可通过改善劳力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心绞痛积分、运动代谢当量及抑制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旋覆代赭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40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与研究组(40例,在单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旋覆代赭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相比参照组,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更短(P0.05);临床有效率更高(P0.05);随访3个月、6个月后的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减少复发,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9.
目的:回顾性分析芪地固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IMN患者141例,根据用药方案分为西药组(西药标准疗法)、中西药结合组(芪地固肾方+西药标准疗法)和中药组(芪地固肾方)3组各47例,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中西药结合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72.34%、68.09%高于中药组,治疗12个月时3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8个月后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总有效率75.76%、78.72%高于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在治疗12个月和18个月后较西药组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减少中医证候积分上更具优势。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复发率更低,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芪地固肾方能提高IMN缓解率,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降低复发率上更具优势,远期疗效可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
“热入血室证”为中医证候名词术语之一。“热入血室证”一词出现之前,文献与之对应的多为“热入血室”一词,其含义既有病机的含义,又包括现在的证候含义,其内涵与现代的“热入血室证”不尽相同。本文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发掘,从“热入血室证”源流出发,梳理其概念随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拓展、演变的脉络,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论述的研究探讨其概念萌芽、理论奠基,归纳分析晋隋唐以后不同时期理论的传承、发展、丰富与完善,并探讨其证治理论核心问题等。考证其规范名,明确其定名依据,以期为明晰“热入血室证”这一名词术语的历史演变和准确含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