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22篇
  免费   2637篇
  国内免费   2808篇
耳鼻咽喉   245篇
儿科学   307篇
妇产科学   486篇
基础医学   2357篇
口腔科学   295篇
临床医学   5047篇
内科学   5310篇
皮肤病学   234篇
神经病学   711篇
特种医学   10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2110篇
综合类   10497篇
预防医学   1316篇
眼科学   1623篇
药学   3902篇
  42篇
中国医学   2580篇
肿瘤学   2759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550篇
  2022年   707篇
  2021年   865篇
  2020年   899篇
  2019年   1082篇
  2018年   575篇
  2017年   975篇
  2016年   1099篇
  2015年   1199篇
  2014年   1636篇
  2013年   1731篇
  2012年   2416篇
  2011年   2810篇
  2010年   2710篇
  2009年   2920篇
  2008年   2964篇
  2007年   2644篇
  2006年   2504篇
  2005年   2409篇
  2004年   2026篇
  2003年   1489篇
  2002年   1209篇
  2001年   953篇
  2000年   613篇
  1999年   404篇
  1998年   306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82.
目的 探讨钙结合蛋白A6(S100A6)经终末糖基化产物受体(RAGE)介导影响肥胖儿童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为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十堰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肥胖患儿91例,根据患儿是否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分成损伤组(n=43)、无损伤组(n=48)。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儿童45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受检者均于入院当日采血检测血清S100A6与游离RAGE(sRAGE)水平,并测定三组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包括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N-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100A6、sRAGE与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间的相关性。结果 损伤组血清S100A6、sRAGE水平高于无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血清sVCAM-1、vWF、sICAN-1水平高于无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S100A6、sRAGE与sVCAM-1、vWF、sICAN-1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与正常儿童及无血管内皮损伤的肥胖儿童相比,有血管内皮损伤的肥胖儿童血清S100A6、sRAGE明显上调,这可能与sRAGE增高导致S100A6上调,而进一步致sVCAM-1、vWF、sICAN-1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盐酸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10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盐酸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方案,治疗后对血压控制效果及血管内皮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后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显著改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神经肽Y(NPY)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盐酸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较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还能够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85.
摘 要 目的:分析六君祛痰解毒汤联合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12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应用单一化疗方案,B组应用单一六君祛痰解毒汤治疗,C组应用化疗+六君祛痰解毒汤联合治疗,三组各40例。比较三组患者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C组治疗总有效率较B组明显升高(P<0.05),而A组与C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B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A、C组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的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白细胞计数(WBC)减少、贫血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较A组均显著下降(P<0.05)。A组治疗后血清VEGF的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B、C组治疗后血清VEGF的水平较A组均显著下降(P<0.05),C组治疗后血清VEGF的水平较B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六君祛痰解毒汤治疗可有效改善NSCLC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近期疗效,且可有效减少血清VEGF含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示联合用药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回顾性分析恩度联合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灌注治疗胃癌伴恶性腹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72例胃癌伴腹水患者,曾接受过二线及以上方案化疗,观察组35例,采用恩度45 mg联合多西他赛35 mg/m2 d1,d5序贯腹腔灌注1周期;对照组37例,采用多西他赛35 mg/m2 d1,d5腹腔灌注1周期,统计患者腹水控制有效率、KPS改善率、腹水控制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中腹水控制有效率71.43%;对照组中腹水控制有效率48.65%,P=0.049,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中KPS改善率77.14%,对照组中KPS改善率54.05%,P=0.04,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中腹水控制时间8~90天,中位控制时间44天,对照组中腹水控制时间5~66天,中位控制时间28天,两组控制时间比较,P=0.048,具有统计学差异;III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恩度联合多西他赛序贯腹腔灌注治疗体力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较差的胃癌伴恶性腹水患者,腹水控制较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蛋白表达及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与乳腺癌其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增生组21例、导管内癌组10例、浸润性导管癌68例病灶内EMMPRIN、VEGF-C和LVD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乳腺增生组比较,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EMMPRIN、VEGF-C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增生组的LVD为(8.38±3.18),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组分别为(9.80±2.78)、(10.82±5.51),三组L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MPRIN和VEGF-C的阳性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EMMPRIN和VEGF-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EMMPRIN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90,P0.05)。结论 VEGF-C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MMPRIN和VEGF-C在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CD34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60只健康的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原头节悬混液0.1 m L,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接种等量的PBS。分别于接种后第20、40、60、80、100 d时每组各处死6只沙鼠,实验组分别取泡球蚴组织和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时间点沙鼠肝泡球蚴组织中MVD-CD34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球蚴沙鼠肝脏中均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在感染的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均可见到MVD-CD34和VEGF的表达,定位于肝泡球蚴组织"外囊"囊壁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在感染后第20 d、40 d、60 d、80 d和100 d时,泡球蚴组织中MVD分别为(9.83±3.87)/HP、(25.33±6.71)/HP、(34.50±5.50)/HP、(37.67±5.71)/HP和(44.67±4.93)/HP,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0/HP、(1.17±0.98)/HP、(3.50±1.38)/HP、(5.83±2.71)/HP、(8.83±2.48)/HP〕和正常肝组织(均为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泡球蚴组织中VEGF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95±0.46)分、(3.90±0.68)分、(4.27±1.05)分、(5.33±0.95)分和(4.50±0.81)分,与泡球蚴周围肝组织〔(1.07±0.63)分、(1.38±0.75)分、(1.55±0.83)分、(1.67±0.47)分、(2.10±0.55)分〕和正常肝组织〔(1.02±0.83)分、(1.12±0.63)分、(1.26±0.26)分、(1.20±0.74)分、(1.21±0.2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可能是泡球蚴浸润性生长的机制之一,VEGF可能促进沙鼠肝泡球蚴组织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