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正常和肥胖儿童青少年骨密度与人体成分、骨代谢相关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儿童骨骼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8月-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健康体检门诊和肥胖儿童门诊就诊的6~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同时测定人体成分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共纳入儿童1 138 例,其中正常体重组606人,超重肥胖组532人。总体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为22.5%(正常组14.7%、肥胖组31.4%);肥胖组儿童平均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01)。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组儿童骨密度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P<0.001),与25-(OH)D呈正相关(P=0.001)。而肥胖儿童骨密度与BMI、腰围身高比(W/H)、体脂%(FM%)均呈负相关(P<0.001),与骨骼肌%(P=0.008)、25-(OH)D水平(P=0.001)均呈正相关,无论正常或肥胖儿童,骨密度与血清ALP、钙、磷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儿童25-(OH)D水平不足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均可影响骨密度的增加;血清钙、磷、ALP与儿童骨密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基因G54A多态性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的相关性,为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2月选取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收集的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地区8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作为肥胖组,按照1∶1配对选取80例体重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技术检测两组的FABP2基因G54A多态性,检测两组的血生化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探讨FABP2基因G54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关系。结果 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脂肪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甘油三酯(TG)、瘦素、皮质醇、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脂联素(AP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FABP2基因G54A位点等位基因A频率(43.13%)显著高于对照组(27.50%)(P<0.05);儿童血清TG(OR=1.528,95%CI:1.221~4.007)、瘦素(leptin)(OR=1.694,95%CI:1.381~4.214)、皮质醇水平升高(OR=1.664,95%CI:1.360~4.815)、等位基因A增加(OR=1.773,95%CI:1.468~5.598),APN的水平降低(OR=0.728,95%CI:0.517~0.839)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ABP2基因G54A多态性中等位基因A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抚顺地区0~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状况,为本地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A提供依据,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辽健集团抚矿总医院儿科保健门诊健康体检的6 766例0~14岁儿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维生素A水平。结果 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为17.85%(1 208/6 766),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为43.26%(2 927/6 766)。近四年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为45.3%,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为10.5%,已较前明显下降。不同性别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检测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年龄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血清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逐渐下降,≤1月组及1~6月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6~14岁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平均水平在正常范围。结论 抚顺地区0~14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普遍偏低,0~6月龄婴儿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问题较为严重。应注意调整膳食结构,合理补充维生素A,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性激素、瘦素(leptin)、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精确分析GnRHa激发试验结果并阐述瘦素、APN在肥胖儿童青春发育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16-2018年完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激发试验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90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n=40)、超重组(n=30)、肥胖组(n=20),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瘦素、APN水平,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BMI与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LH峰值和APN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LH峰值和APN也显著低于超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瘦素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瘦素也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BMI与E2、T、瘦素水平呈正相关(r=0.213,0.250,0.484,P<0.05),与LH峰值、APN水平呈负相关(r=-0.417,-0.525,P<0.05)。结论 在分析中枢性性早熟女童GnRHa激发试验结果及相关激素水平时需充分考虑BMI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骨龄与年龄的差值(BAD)在不同年龄儿童的分布特点,探讨超重和肥胖儿童骨龄发育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门诊体检的21 699名6~18岁儿童进行体格评价和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骨龄评估。以WHO推荐的界值点将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BAD在不同年龄不同营养状况儿童的分布特点,探讨超重肥胖儿童骨龄提前的关键时点。结果 就诊儿童以6~12岁学龄期儿童为主。男童占48.6%,女童占51.4%。正常、超重和肥胖儿童BAD>1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 703.70,P<0.05),超重及肥胖组儿童BAD均值在多个年龄均大于正常组,6~11岁肥胖男童及6~10岁肥胖女童BAD均值>1。肥胖男童在6~12岁与13~15岁组之间B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5),且6~12岁肥胖组男童BAD均值>1。超重及肥胖女童在6~12岁与13~15岁组间BA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95、13.118,P<0.05),且6~12岁超重及肥胖组BAD均值>1。结论 6~12岁儿童的BAD明显大于13~15岁儿童,且超重和肥胖儿童的BAD明显大于正常儿童,说明超重和肥胖儿童骨龄加速在6~12岁就已开始,骨龄提前对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及终身高的影响较大,应引起重视并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15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间的差异;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体脂两种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的不同,对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制定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纳入乌鲁木齐市儿童青少年907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成分、计算BMI-Z分值;超重肥胖评定参考WS/T586-2018。结果 6~15岁儿童青少年除男生体脂率外,男女生各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变化均存在线性趋势(P<0.05),BMI-Z评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女生在11岁时体脂百分比(BFP)超过男生(P<0.05)。BMI及BFP评价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1.5%和9.0%、14.1%和20.5%;其中BMI正常组有7.6%和3.1%的少儿BFP评定为超重和肥胖;在BMI超重组有49.5%的少儿BFP评定为肥胖。各体成分在超重与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有性别及年龄差异;不同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率略有不同,提示BMI评定肥胖标准易低估体脂胖肥儿童青少年;其超重和肥胖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体重状态、肥胖类型学龄儿童的体成分差异,探讨体重状态和肥胖类型对瘦体重与脂肪质量比值(MFR)、体脂百分比(FMP)的影响。 方法 2019-2020年随访山东莱州湾出生队列440名7岁儿童,用体成分仪测量并计算得到总体成分、去脂体重和体脂肪相关的12种体成分指标。依据BMI分为3种体重状态,依据体重指数(BMI)及腰围身高比分为4种肥胖类型,分析其与体成分的关系。 结果 体成分性别差异分析表明,男女生的MFR、F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0.39,P>0.05)。MFR在正常、超重、肥胖组间递减,在非肥胖、腹型肥胖、一般性肥胖、复合型肥胖组间也递减(F=141.65、63.96,P<0.05),而其他体成分指标在各组间呈递增趋势(P<0.05)。多重线性回归表明肥胖组比正常组儿童的MFR低3.28(95%CI:-3.69~-2.87,P<0.001),FMP高17.25%(95%CI:16.07~18.43,P<0.001);复合型肥胖组比非肥胖组儿童的MFR低3.18(95%CI:-3.65~-2.71,P<0.001),FMP高17.55%(95%CI:16.15~18.95,P<0.001)。 结论 肥胖儿童的增重主要归于体脂肪的增加,复合型肥胖儿童的肌肉和脂肪平衡失调,提示在儿童期防控复合型肥胖对降低其健康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近十二年体格发育及肥胖构成变化情况,为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城区13所幼儿园,于2018年3-4月测量评价在园儿童身高、体重与营养状况,统计超重、肥胖检出率,与2006同质人群肥胖流调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与2006年相比,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体身高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P<0.001,3岁~组除外);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7.5%)、超重检出率(15.9%)、生长迟缓检出率(0.2%)均低于2006年(P<0.05)。结论 青岛市2018年学龄前儿童在身高发育正常的前提下,肥胖、超重检出率较2006年呈下降趋势,佐证始于生命早期,基于社区、幼儿园及家庭的、持续开展的儿童综合肥胖防控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及补充维生素D(VD)对NAFLD的疗效,为VD用于儿童NAFLD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1)2020年1月—2021年8月,纳入102名6~14周岁的肥胖儿童,依据肝脏超声分为肥胖合并NAFLD组和肥胖无NAFLD组;并纳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儿童血清25(OH)D、血脂、转氨酶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差异。2)将58名肥胖合并NAFLD患儿随机分为:VD干预组和VD非干预组。两组儿童均予以饮食运动指导,VD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补充骨化三醇800 U/d,共16周。检测并比较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1)肥胖合并NAFLD 组血清25(OH)D水平[(20.94±6.88) ng/ml]显著低于肥胖无NAFLD组[(24.31±7.69) ng/ml, P<0.05]及健康对照组[(29.19±5.44) ng/ml, P<0.01]。且血清25(OH)D水平与BMI及HOMA-IR呈负相关(r=-0.37、-0.71, P<0.01)。2)肥胖合并NAFLD 组的VD缺乏及不足率(84.48%)高于肥胖无NAFLD组(68.18%)及健康对照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85, P<0.01)。3)干预前,VD干预组和VD非干预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干预 16周后VD干预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VD非干预组(t=2.22, P<0.05),血脂、转氨酶、BMI、HOMA-IR水平均显著低于VD非干预组(P<0.05),脂肪肝病变也有显著改善。 结论 肥胖合并NAFLD儿童普遍存在VD不足。补充VD能有效提高其血清25(OH)D水平,改善肝功能、高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可溶性清道夫受体163(sCD163)水平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血清HMGB1、sCD163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诊断价值,初步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儿科院住院治疗的76例首次发生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为研究组,其中轻度组23例、中度组31例和重度组22例,同期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幼儿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MGB1、sCD163水平,采用离线潮气呼气检测FeNO浓度,Pearson法分析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FeNO浓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HMGB1、sCD163水平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8.927、8.442,P<0.001);随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严重程度加重,血清HMGB1、sCD163水平及FeNO浓度均呈上升趋势(F=67.908、96.412、23.390,P<0.001);Pearson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FeNO浓度均呈正相关(r=0.674、0.680,P<0.001);ROC结果显示,血清HMGB1、sCD163水平诊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95%CI:0.775~0.897)、0.863(95%CI:0.802~0.906),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25(95%CI:0.870~0.968);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随访中患儿喘息次数均呈正相关(r=0.614、0.672,P<0.001)。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HMGB1、sCD163水平与患儿FeNO浓度及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作为指示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潜在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 C3G)对肥胖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和MCP-1)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3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高脂饮食组(n=22), 分别予以普通饲料及高脂饲料喂养5周。肥胖造模成功的17只大鼠再随机分为肥胖组(n=8)和C3G组(n=9)。C3G组予C3G 100 mg/(kg·d)灌胃, 其余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时准确称量大鼠体重及内脏脂肪质量,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 FPG), 放免法测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 ELISA测血清脂联素及TNF-α、IL-6、MCP-1水平, 并计算内脏脂肪比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 IAI)。结果 肥胖组和C3G组大鼠体重、内脏脂肪比和血清TNF-α、IL-6、MC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 而C3G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肥胖组(P均<0.05)。肥胖组和C3G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IAI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 而C3G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肥胖组上述指标。结论 C3G能明显增加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其可能与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降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MCP-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个体化健康管理与常规干预1年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效果,探究更为有效的肥胖儿童干预模式。方法 共入组3~8岁单纯性肥胖儿童130例,随机接受个体化的饮食、运动、行为干预(个体化组)与常规干预(常规组)。比较两组在干预1年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体脂百分比等身体形态指标及糖脂代谢、C反应蛋白(CRP)等生化指标有无差异,比较个体化组中不同性别、不同学习地点肥胖儿童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干预1年后,个体化组BMI、腰围、体重、体脂百分比的减少比常规组更明显(P值均<0.001),身高增长高于常规组(P<0.001);个体化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LDL、TG、TC、CRP均较常规组降低(P值均<0.01),HDL较常规组升高(P<0.01)。结论 个体化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3~8岁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身体形态,改善糖脂代谢及CRP水平,是对肥胖儿童的一种有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p53及p21waf/cip1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1例特发性矮小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61例,治疗组6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营养治疗基础上联合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以及治疗结束时IGF-1/IGFBP-3水平、血清p53以及p21waf/cip1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平均身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IGF-1和IGFBP-3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相同时间点治疗组IGF-1和IGFBP-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p53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1waf/cip1mRNA表达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不断降低,同一时间点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重组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症儿童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促进患者身高增高,改善细胞增殖受阻状况,具有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肥胖患儿体内补体C5a及相关炎性因子对血压的影响及其在高血压中的作用,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6年7月-2017年8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分泌门诊的71例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儿童身高、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及血压,根据血压测量结果,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同年龄同性别P95为高血压,进一步分为高血压组31例和非高血压组40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中胰岛素、白介素-6(IL-6)、C5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儿童与非高血压组比较,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显著升高(P<0.05);此外,肥胖组高血压患儿血中TNF-α,IL-6以及补体C5a显著升高,与非高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BP及SDS-SBP均与炎性因子TNF-α、hs-CRP、IL-6及补体C5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SDS-BMI、腰围、IL-6、C5a及hsCRP与SDS-SBP显著相关(P<0.05);IL-6、C5a及hsCRP均与SDS-DBP显著相关(P<0.05)。结论 炎性因子IL-6与hsCRP以及补体C5a与肥胖儿童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引起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运动干预,分析生活方式指导对儿童血尿酸升高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于2015年3-6月,在天津市城区幼儿园中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6所幼儿园4 073名3~6岁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对242名血尿酸升高的儿童(血尿酸≥320 μmol/L)召回随机分为强化干预组(122名)和常规宣教组(120名),对强化干预组给予强化饮食运动的指导干预。干预后至少3个月后复查,共204名儿童完成复查。结果 血尿酸值在强化干预组干预前后分别为(357.7±44.3)μmol/L和(287.6±42.1)μmol/L,常规宣教组干预前后分别为(363.3±44.5)μmol/L和(336.2±65.2)μmol/L,两组下降值强化干预组为(70.1±62.3)μmol/L,常规宣教组为(27.1±64.4)μmol/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1,P<0.001)。强化干预组和常规宣教组分别有72.7%和44.7%的儿童恢复到正常水平(血尿酸<320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86,P<0.001)。结论 经过合理饮食结构和个体化运动锻炼方案为主的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尿酸升高儿童的血尿酸值,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