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11年7月对61例(70髋)髋关节强直(Ankylosed Hip)的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1次随访,采用 Harris 评分标准及放射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髋关节强直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手术治疗,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5.4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94.8 mL,6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73个月,平均32个月。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3±15.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5±13.4)分,其中优25髋(35.7%),良36髋(51.4%),中4髋(5.7%),差5髋(7.2%),手术优良率为87.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术后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未出现松动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若髋关节骨性融合,手术难度较大,则术前准备应充分。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小转子复位与未复位对患者术后髋内翻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09年6月-2012年2月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53例,6例患者失访,对资料完整的47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龄65~83岁,平均74.6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小转子复位组19例,未复位组28例;Evans 分型Ⅲ型23例,Ⅳ型18例,V 型6例。对比两组颈干角丢失的度数、骨折愈合的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4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 a,平均为17.3个月。小转子复位组与未复位组颈干角丢失度数(6个月末)、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平均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小转子复位不但可以增加骨折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减少 DHS 内固定所承受的应力,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髋内翻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月入院治疗的72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全麻组36例,硬膜外组36例,平均年龄66岁(50 ~ 80岁).所有患者术后5~7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1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44% (14/72).全麻组发生1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56% (11/36),硬膜外组发生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33% (3/36),全麻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建立HPLC测定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关节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方法。方法 以替硝唑为内标,采用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12 5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3.2)(10:90),流速1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6 nm,进样量10 μL。结果 关节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在0.906 8~90.681 8 μg·mL-1线性良好。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15%,准确度85.89%~103.51%。结论 本法易于操作,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适用于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患者关节液中的万古霉素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膝关节翻修手术的280例298侧患者资料,初次TKA和翻修之间的间隔为2年认为是早期和晚期之间的分界点,<2年为早期翻修,≥2年为晚期翻修。其中早期翻修144侧,晚期翻修154侧,多次翻修29侧;男76例,女204例;年龄26~87岁,平均(67.5±9.4)岁;翻修原因:感染171侧,无菌性松动75侧,假体周围骨折13侧,膝关节不稳定15侧,聚乙烯垫片磨损4侧,关节僵硬4侧,假体脱位12侧,髌股关节问题4侧。比较早期翻修、晚期翻修及多次翻修中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 ASA)评分、年龄校正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aCCI)及各翻修原因占比。结果 280例患者中有298侧TKA翻修,其中18例患者在调查期间进行了双侧...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联合万古霉素(Vancomycin, VA)对体外建立的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1)以实验室标准菌株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BAA-1556,ATCC)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其最大面积生物膜生成时间。(2)建立实验分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万古霉素组、乙酰半胱氨酸组、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低剂量组、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高剂量组。通过结晶紫染色法评价生物膜相对面积大小。通过LB-琼脂培养板计数法测算生物膜内残余细菌数量。通过扫描电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组MRSA细菌生物膜形态变化。结果 (1)MRSA菌在48 h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结构。(2)MRSA菌在各分组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半定量结果(波长=590 nm)分别为空白对照组1.32±0.60,万古霉素组1.05±0.15,乙酰半胱氨酸组0.53±0.20,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酸低剂量组0.35±0.11,万古霉素+乙酰半胱氨...  相似文献   
77.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12月~2006年10月间接受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1例(77髋)进行随访。其中女53例,男8例;年龄17~56岁,平均31.4岁。采用Hartofilakidis分型:Ⅰ型15例(18髋),Ⅱ型23例(30髋),Ⅲ型23例(29髋)。术前Harris评分16~61分,平均为40分。手术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臼杯置于或接近于真臼水平。经关节囊切除,必要时松解髂腰肌,大多数病例插入股骨假体后均能顺利复位。但在Ⅲ型脱位中,有12例股骨头脱位高于真臼5 cm以上,经软组织松解后,仍无法拉下复位。故采用小转子下短缩截骨复位,截骨长度2~5 cm。所有病例术中臀中肌均保持完整,未切断或延长。术前未做牵引。[结果]结果随访时间12~118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Harris评分82~95分,平均为91分,术后并发症为股神经麻痹(1例),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的病例植骨及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均不使用行走辅助工具。[结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尤其是高位脱位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难度较大,但对此类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8.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50~2007.4)、OVID数据库(1950-2007.6)、PUBMED(1950-2007.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CBM(1978-2007.6),万方数据库(1981-2007.6),手工检索《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骨与关节损伤》、《实用骨科杂志》等5种中文骨科核心杂志(截自2007年6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共查到相关文献120篇。109篇因研究目的与本系统评价不符被排除。1篇文章系RCT文章,9篇临床对照试验(CCT)。9个CCT均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高度可能性。[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手术中发现半月板损伤的情况、术后膝关节伸膝范围的缺陷、术后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各研究间有很大异质性。手术中关节面软骨面损伤情况、手术后Lachmantest比较、手术后Pivot test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并发症一关节内的纤维化、手术后膝关节屈膝范围的缺陷方面,晚期手术优于早期手术。[结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手术中发现半月板损伤的情况、手术后膝关节伸膝范围的缺陷、手术后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各研究间有很大异质性,未对其进行合并分析,以上两组之间尚不能得出肯定结论。手术中关节面软骨面损伤情况、手术后Lachman test比较、手术后pivot test比较,两组无差异;手术后并发症-关节内的纤维化、手术后膝关节屈膝范围的缺陷方面,晚期手术优于早期手术。由于纳入研究均为CCT,存在偏倚的高度可能性,故本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79.
Zeng Y  Cao L  Liu Y  Peng GF  Peng LB  Yang DS  A DL  Xu BY  Gong B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52-756
目的 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固定平台型和旋转平台型假体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至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连续随机分配至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1、2年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KSS评分、HSS评分)、WOMAC骨关节炎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以及膝关节最大屈曲度(ROM)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1、2年时KSS膝评分P值分别为0.754、0.802、0.561、0.764,HSS评分P值分别为0.737、0.361、0.254、0.330,WOMAc骨关节炎评分P值分别为0.976、0.557、0.946、0.818,ROM随访P值分别为0.519、0.646、0.175、0.2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固定平台型和旋转型膝假体TKA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arly clinical outcomes of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by a fixed-bearing versus mobile-beating prosthesis.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a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October 2008 were sequentially and randomly assigned into Group A (fixedbearing prosthesis) (40 knees) and Group B (mobile-bearing prosthesis) (40 knees).And the data of the range of motion (ROM),Knee Society Score (KSS) and Western Ontario MacMaster (WOMAC) were collected at pre-operation and 6,12 and 24 months post-operation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P values were as follows:KSS:0.754,0.802,0.561,0.764;HSS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0.737,0.361,0.254,0.330;WOMAC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0.976,0.557,0.946,0.818;ROM follow-up:0.519,0.646,0.175,0.276.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 fixed-bearing and mobile-bearing prostheses show no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80.
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单纯植骨或内固定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4月~2007年4月我院治疗胸腰椎结核268例,采用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112例,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内固定156例。结果:本组268例患者中,1例术后第2天因心、肺、肾功能衰竭转ICU,抢救无效死亡,其余病例手术切口Ⅰ期愈合,脊柱后突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局部疼痛缓解,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内固定组术后无复发.非内固定组术后复发32例。结论:术前、术中、术后抗痨治疗同时Ⅰ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